日本制造业海外转移与产业空心化规避对策与启示

2017-03-25 21:15卞恒沁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2期

【摘 要】 本文通过对2000-2009年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数据分析,探讨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情况,认为日本政府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举措,成功规避了国内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对我国当前规避制造业空心化有所脾益:切实减轻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税负;推进国内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也要重视中国企业海外法人的现地研发能力。

【关键词】 日本制造业;产业空心化;规避对策

战后日本经济恢复从制造业起步,在国内劳动力价格高企之后,面临着制造业的海外转移的问题,而这种转移又可能带来国内的产业空心化风险。但在日本政府的努力之下,成功规避了这种风险。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消失和制造业转移的历史节点。日本在规避国内产业空心化中的举措,对中国处理类似问题具有借鉴意义。日本处理这一问题的经验,可能成为中国处理自身问题的他山之石。

一、日本学界与官方对于“产业空心化”的定义

日语中将“空心化”称为“空洞化”,对应英语“Hollowing Out”。对这一词汇的定义,代表者如佐藤元重所谓“因生产据点向海外迁移,而导致国内雇佣的减少和技术开发能力的低下”,而日本官方则从宏观现象的角度对“空心化”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总结:以海外生产代替国内生产(企业与海外市场的关系);以进口代替国内生产(企业与国内市场的关系);制造业的国内生产规模缩小,非制造业比重上升(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的关系)。本文认为,产业空心化最核心的特征是因为制造业的海外迁移而使国内的生产、雇佣与技术进步等出现了恶化。

二、日本制造业的海外迁移与产业空心化

1、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概要

以下为按照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查”中公布的日本制造业中海外生产所占比率所制作的图表,显示了这一比率的变化。

注:海外生产比率=当地法人销售额/(当地法人销售额+国内法人销售额)*100。

图表来源:経済産業省『第40回海外事業活動基本調査(2010年7月調査)』

从图表中可见,无论是日本国内全部企业,还是拥有海外业务的跨国企业,该比率在日本经济已经陷入停滞期的2000年以后,仍在不断提高(2008年度因金融危机而锐减,2009年又缓慢回升)。但在这个上升的区间当中,不同时期海外生产扩大的原因不尽相同。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中叶,日美贸易摩擦的激化和广场协定后的日元升值是海外生产扩大的主因。尤其是1981年起日系汽车制造企业在北美的现地生产对此贡献颇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21世纪最初五年,制造业的模块化造成的国际分工的进展,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崛起推动了海外生产的扩大进程。2005年以后,海外生产比率上升的主因是面對中国和韩国的挑战,为降低生产成本而进行的制造业海外迁移。尤其是产业链分工进一步深化,日用品制造向新兴工业国转移的趋势在此期间日益显著。

基于上述原因,企业扩大海外生产的意向持续高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于2010年9月对同机构会员企业进行的一项关于企业的日元升值对策的问卷调查中显示,企业应对日元升值对策中,得票最多的回答是“提高海外企业的劳动率”,而“扩大海外企业的规模”的回答数量亦进入排名前五。

2、日本产业空心化情况

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逐步上升,日本国内出现产业空心化了吗?首先看来自日本在海外各地的企业法人的返销状况。以下是2003年到2008年日本企业海外法人销售额的构成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面向日本的销售额(即日本海外企业向国内的返销额)所占的比重稳定在11%-13%,各年度变化并不大。

当然,如果从产业类别上看,个别产业可能返销占比较高,如通信机器的返销占比在2008年超过2成。但这并不能改变整体构成。

再从劳动雇佣上看,下图为2002-2008年,日本各行业的职工人数、总生产量,以及单个职工生产量的变化率。

综上所述,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日本企业海外生产的主要目标市场为海外市场(占海外企业法人总销售额的八成以上),且并未引起国内的雇佣减少和技术停滞,即并未导致“产业空心化”的状态。

三、日本规避产业空心化的对策

日本国内的空心化对策基本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增强国内企业竞争力;二是开拓海外市场需求以维持和扩大国内生产规模。

1、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为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日本政府首先着眼于国内商业环境的整顿。2010年9月,日本政府召开了“国内投资促进圆桌会议”,广泛召集了产业界的代表们,就促进就业,扩大国内投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是企业负担的实质减轻与法人税的削减。与会代表认为,这不仅可以使企业更加专注于研究开发,而且可以防止现有外资企业从日本撤离,并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日本投资。

2、获取海外市场需求

增加国内企业生产需要新的市场需求,但日本已进入人口减少的局面,难以期待国内市场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因此获取海外市场需求就显得格外必要。获取海外市场需求首当其冲是增强现有的企业海外法人的竞争力。这乍看之下可能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的加剧,但事实上随着海外法人开拓新的市场,增加销售额,来自日本的中间产品的出口也将随之增加,进而促进国内生产的扩大。目前日本企业的海外法人竞争力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而言并不算特别出色。下图是日本与美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海外法人的总利润率对比:

由此可见日本制造业企业的海外竞争力弱于美国。一部分学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日本企业在海外扩张中本土化程度不足,对当地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反应不足,难以根据需要迅速开发适合的产品,因此在国际竞争中落后。因此应当组织人力物力,强化企业海外法人的研发能力,扎根当地市场,进行产品开发。

综上所述,通过海外法人竞争力的强化,海外获取的利润输送回日本本土,用于国内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产业升级,以提高日本本土制成品的竞争力,形成这样一种良性互动,是日本未来努力的方向。为此需要税制、监管等各方面商业环境的整体配合。

四、结语

日本虽然历经了长期的企业海外扩张过程,但整体上并未呈现产业空心化状态。从日本经济界对于未来可能的空心化的防范对策上来看,事实上已经可以窥见此中原因——即政府对于商业环境和科研投入的重视,以及对于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强调。

中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消失,产业升级尚未完成的关键节点。尤其就2016年沿海制造业企业倒闭、外资企业撤离的情况来看,中国可能将面临国内产业空心化的风险。为此笔者以为须借鉴日本经验,同时发挥后发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切实减轻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税负,使得企业能够将更多资金用于产品和技术研发,同时也有助于挽留和吸引外资企业。

2、推进国内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鼓励企业间的开放式创新。积极推动产业升级。

3、重视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不仅要输出国内的过剩产能,也要重视中国企业海外法人的现地研发能力,在当地培养人才队伍,以灵活应对当地的市场需要,避免日本企业海外拓展中因本土化程度不足而不能适应市场的教训。

【注 释】

[1] 経済産業省『工業統計表』平成20年(2008年)、http://www.meti.go.jp/statistics/tyo/kougyo/result-2/h20/gaiyo/index.html 2016-7-12.

【參考文献】

[1] (日)伊藤元重.『ゼミナール国際経済入門』[M].日本经济新闻社,1989.

[2] 『平成6年年次経済報告』[EB/OL].経済企画庁,(1994-7-26)[2016-7-12].http://www5.cao.go.jp/keizai3/keizaiwp/wp-je94/wp-je94-000i1.html.

[3] 『第40回海外事業活動基本調査』[EB/OL].経済産業省,(2010-7)[2016-7-12].http://www.meti.go.jp/statistics/tyo/kaigaizi/result/result_40/pdf/h2c420mj.pdf.

[4] 『JETRO貿易投資白書(2010年版)』[EB/OL].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2010-1)[2016-7-12].https://www.jetro.go.jp/world/gtir/.

[5] 経済産業省『工業統計表平成20年版(2008年)』[EB/OL].経済産業省,(2010-2-23)[2016-7-12].http://www.meti.go.jp/statistics/tyo/kougyo/result-2/h20/gaiyo/index.html.

【作者简介】

卞恒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研究、意识形态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