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画记》补遗*
——浅谈谢赫对顾恺之的矛盾评价问题

2017-03-26 20:27
文化艺术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张彦远钞本建康

张 真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南京 210000)



《历代名画记》补遗*
——浅谈谢赫对顾恺之的矛盾评价问题

张 真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南京 210000)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顾恺之的评价出现了矛盾的叙述。他一方面对顾恺之高度赞许,另一方面又肯定谢赫的品评,而谢赫对顾恺之的评价却并不高。前人对于这一问题已有研究,将重点放在张彦远品评的悖论上。然而,《历代名画记》中还出现了谢赫对顾恺之品评的悖论—— “迹不怠意,声过其实”和“谢赫论江左画人,吴曹不兴、晋顾长康、宋陆探微皆为上品,余皆中下品”的矛盾描述。本文基于这一未被前人关注的矛盾进行探讨,希冀有新的发现。

《历代名画记》;《建康实录》;顾恺之;谢赫

《历代名画记》卷五“顾恺之”一条中出现了这样两段描述:

建康实录云.谢赫论江左画人.吴曹不兴、晋顾长康、宋陆探微皆为上品.余皆中下品.连五十尺绢画一像.心敏手运.须臾立成.头、面、手、足、胸、臆、肩、背亡遗失尺度.此其难也.曹不兴能之.长康又曾于瓦棺寺北小殿画维摩诘.画讫.光彩耀目数日.

谢赫云.深体精微.笔亡妄下.但迹不怠意.声过其实.在第三品姚昙度下.毛惠远上.[1]113-114

按照《建康实录》中的说法,谢赫高度评价了顾恺之,并将其与曹不兴、陆探微并称,列为上品。然而,随后的引用却能发现谢赫对顾恺之的评价并不算高,还将其列为第三品。上品与第三品的差距有些大,前后的表述也可以说是矛盾的。形成这样的矛盾有两种可能:一是《建康实录》内容不实。谢赫品评顾恺之为第三品确有其事,记载于《古画品录》中,但《建康实录》叙述的内容却未见于谢赫的书中。若《建康实录》并非直接引用《古画品录》,那其中内容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二是谢赫本人陷入品评的悖论。如同张彦远对顾恺之与卫协的比较品评上陷入悖论之中*《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对顾恺之的品评是“上品上”、卫协的品评是“上品下”。但是,“卫协”一条中出现 “彦远以卫协品第在顾生之上.初恐未安.及览顾生集.有论画一篇.叹服卫画北风、烈女图.自以为不及.则不妨顾在卫之下”。如果说“不妨顾在卫之下”的语气尚不肯定,那么在《论传授南北时代》中的语气就强硬许多“李駮(校,王本作“驳”)谢云:‘卫不合在顾之上.’全是不知根本.良可与俋”。,谢赫也有可能在对顾恺之的评价中陷入品评的悖论。而张彦远“详观谢赫评量,最为允惬”[1]18,在对顾恺之的品评上自然也矛盾重重。

(一)《历代名画记》引用与《建康实录》各版本对比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引用有关顾恺之的内容出现于《建康实录》卷八“太宗简文皇帝”篇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案谢赫画品/论江左画人/吴曹弗兴/晋顾长康/宋陆探微等上品/余皆中下品/凯之能连五十匹绢画一像/使心运手须臾成/头/面/手/足/胸/臆/肩/背/无遗失尺度/此其难也/吴弗兴/晋长康又曾于瓦官寺初置北殿画一维摩/画讫/光曜一月余日*原文无断句。[2]348-349

这段内容是许嵩在对顾恺之进行叙述后的“案”,即正文之外添加的说明。这表明他对顾恺之的内容有其他增补,而增补的内容是从他处引用借鉴而来,来源是谢赫的《画品》。《画品》是《古画品录》的原书名,宋代以后才称为《古画品录》,陈传席在《六朝画论研究》一书中对其书名的转变已有论述[3]203-205。而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顾恺之列为第三品并认为“迹不怠意,声过其实”的品评是早已众所皆知的。这样看来,似乎现有的线索都直指谢赫本人品评的悖论。

但是,将许嵩的《建康实录》(简称“许书”)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相应的内容(简称“张书”)对比,可以发现几点问题:(1)许书、张书这段话的文字出现了明显的出入;(2)许书指明了谢赫观点出处,即《画品》,而张书未涉及;(3)“能连五十匹绢画一像……”,张书的主语为曹不兴,而许书为顾恺之;(4)“于瓦官寺……画一维摩”,张书主语为顾恺之,最终成果是“光彩耀目数日”,许书主语为“吴弗兴”“晋长康”,最终成果是“光曜一月余日”。张彦远的引用仅有三句,而除了第一句大意相同,后两句都出现了含义上的改变。

前面提到,这段内容是许嵩在对顾恺之进行叙述后的“案”,“案”的内容理应是与顾恺之相关的。那么,许书将“能连五十匹绢画一像……”的主语归为顾恺之合情合理,张书中判定的主语反而显得唐突。但是许书中“于瓦官寺……画一维摩”一句的主语同时为“吴弗兴”和“晋长康”,就显得语义不明。曹不兴和顾恺之分别为三国吴和东晋人,两人不可能同时在寺庙画像。许书中“又曾于瓦官寺……”的“又”字是与上一句“能连五十匹绢画一像……”承接,主语应为顾恺之。这样看来,许书中“吴弗兴”三个字显得多余。张彦远的引用在前,《四库全书》的编纂在后,许书的内容因流传而发生内容上的改变可能是一个原因。这就需要对其流传的各版本进行判别。

许嵩的《建康实录》成书于唐代,已知的最早版本是北宋仁宗嘉祐本(今未见),现存的最早版本是南宋高宗绍兴本(简称绍兴本)。此外的刊本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嘉庆张氏刊本(简称张刊本)和清光绪甘氏刊本(简称甘刊本)。钞本有朱奂滋兰堂钞宋本(今未见)、彭文达钞本(简称彭钞本)、八千卷楼丁氏钞本(简称丁钞本)、金陵甘氏钞本(简称甘钞本)、武昌徐行可藏钞本(简称徐钞本)、清周星诒钞本(简称周钞本)、嘉业堂刘氏钞本(简称刘钞本)、积学斋徐乃昌钞本(与甘刊本同)等。[4]28-31虽然版本众多,但细追版本渊源可以发现绍兴本是诸版本的祖本。如今,该版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曾为毛晋、季振宜、徐乾学、周锡瓒、汪士钟、杨以增等大家收藏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周叔弢购得赠予国家。这一版本的影印版《中国再造善本/唐宋编/史部/建康实录》较完整地再现了其原貌,其中第五册“太宗简文皇帝”中相应的内容如下:

案谢画品/论江左画人/吴弗兴曹/晋顾长康/宋陆探微等上品/余皆中下品/凯之能连五十匹绢画一像/使心□手须臾成/头/面/手/足/胸/臆/肩/背/无遗失尺度/此其难也/吴弗兴/晋顾长康人曾于瓦官寺初置北殿画一维摩/画讫/光曜一月余日*原文无断句。[5]

对比绍兴本与四库本,又能发现新的问题:(1)四库本作“谢赫画品”而绍兴本只作“谢画品”;(2)绍兴本对人名有顺序、体例上的出入,如“吴弗兴曹”“吴弗兴晋顾长康”;(3)四库本作 “又曾于瓦官寺……”,而绍兴本作“人曾于瓦官寺……”。虽然有个别差异,但总体而言,四库本与绍兴本内容更为接近,属同一体系。

根据之前对“又曾于瓦官寺……”一句中“又”字的分析,“又”的含义合情合理,而“人”字语义不明。有可能是因为印刷的缘故,“又”字有部分没有被印刷出来,而显为“人”。比较书中其他地方“人”和“又”的写法,却发现其与“又”字写法不一,当为“人”。“人”字之差还有可能是当初排版之误,这从“吴弗兴曹”“吴弗兴晋顾长康”中可以推测。最值得注意的是,四库本作“谢赫画品”而绍兴本只作“谢画品”。这说明绍兴本只引一位谢氏的《画品》内容,是否为谢赫便不得而知。比对张刊本、甘刊本、彭钞本、丁钞本、甘钞本、徐钞本、周钞本、刘钞本,只有徐钞本作“谢赫画品”,其余皆无“赫”字。此外,“尺度”一词只有徐钞本作“尺寸度” 。[6]38“曹弗兴”只有周钞本作“曹不兴”。

(二)《建康实录》的内容真实性

通过《建康实录》各个版本的比对,能够发现各版本之间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但总体沿袭了绍兴本的内容,一脉相传。现在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谢赫画品”与“谢画品”的差别。如前所说,“谢画品”表明只引一位谢氏的《画品》内容,是否为谢赫不得而知,而“谢赫画品”则直接将内容锁定于谢赫的《古画品录》一书。张彦远引用《建康实录》的内容与《建康实录》各版本出入较大,明显不是出于绍兴本的脉络,其在“谢赫画品”这一地方的描述为“谢赫论江左画人”,只言谢赫,没说《画品》。

按照四库本和徐钞本中“谢赫画品”的说法,这段话出自谢赫的《古画品录》无疑。张彦远虽未言明是《画品》一书,但谢赫为人所知的著作仅此一书。但是翻阅各版本的《古画品录》,都找不到《建康实录》中的引用内容。从文章布局来看,《古画品录》结构清晰,先总论六法,后对二十七人进行单独品评,不会出现对三人及以上进行总体品评的情况。而《古画品录》的书名是宋代以后开始使用,应为《古〈画品〉录》的释名,可见现存的《古画品录》与《画品》的内容存在出入,原内容部分散佚的可能极大。

《四库全书》对《建康实录》有这样的评价:

书中备记六朝事迹/起吴大帝迄陈後主/凡四百年/而以後梁附之……然引据广博/多出正史之外/唐以来考六朝遗事者/多援以为徵/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以证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画品*原文无断句。[2]226

许嵩的《建康实录》记载了六朝的大量史料,其中一些内容未见于正史,可见其搜罗之丰富。唐代以后的人也多重视这本书,并以此为考据,在书中援引。据张忱石考证,《建康实录》在补充史实、考异订正、保存史料等方面均有贡献。[4]9-25这就可以解释,许嵩也许从《画品》中查阅到现今已经散佚的内容,加以记录。让人疑惑的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多处直接引用谢赫《画品》,“顾恺之”一条中就有“谢赫云.深体精微.笔亡妄下.但迹不怠意.声过其实.在第三品姚昙度下.毛惠远上”[1]114的评价,为什么还要援引《建康实录》里的二手资料,显得多此一举?除非张彦远看到的《画品》中已经没有了《建康实录》中的描述。

许嵩的生活年代虽不确切,但大致在唐玄宗、肃宗时[4]5-6,比张彦远的生活年代早些。《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篇中,张彦远对这一段时间有着这样的描述:

禄山之乱.耗散颇多.肃宗不甚保持.颁之贵戚.贵戚不好.鬻于不肖之手……及德宗艰难之后.又(校,王本作“有”)经散失.甚可痛也.[1]8

张彦远是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他生活的地区不免遭到战乱影响,经籍亡散严重。而许嵩自祖上南迁,一直安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较少受到战乱波及,存有较多典籍。张彦远在搜集文献时看到《建康实录》中载有他未曾见过的谢赫品评便在书中加以援引是有可能的。按照这样的解释,《建康实录》中的内容却有其源,张彦远未在他处见其内容,故在《历代名画记》中援引。

但是,这里依然有个疑问,即《建康实录》引用出处的问题。虽然并不清楚引用内容的作者是否为谢赫,但书名《画品》是各版本都确认的。许嵩是亲眼目睹《画品》其书,还是如张彦远一样引用了二手资料,关乎这一内容的真实性。如若许嵩确实参考的是谢赫《画品》,那么他就应该注意到谢赫对顾恺之的品评中出现的矛盾而避免片面引用。《建康实录》是一部史实别录,画论对许嵩而言也有“跨学科”的意味,在引用这一领域内容时,他较难甄别。事实上,在史料选取方面,《建康实录》也存在着史实讹误的现象。张忱石就总结其有因袭旧史之误和曲解史文致误两种情况。[4]26-28如此看来,许嵩很有可能未见谢赫《画品》一书,而只转录了二手资料。但若许嵩参考的《画品》并非谢赫所作而是另有其人,张彦远误作谢赫之书,那《建康实录》内容虽真实可信,《历代名画记》却有曲解之嫌。

《建康实录》绍兴本作“谢画品”,现存各版本仅有四库本和徐钞本作“谢赫画品”。许嵩在撰写时是否指明“谢赫画品”尚待考证,四库本和徐钞本是否通过比对《历代名画记》而补上“赫”字也不得而知。从《历代名画记》中引用“谢赫论江左画人”来看,张彦远很肯定这句话出自谢赫之口。除了他确实在《建康实录》中看到“谢赫画品”的字样外,另一种可能就是他通过“谢画品”推测出作者姓名——魏晋南北朝时期著有《画品》一书的谢姓人氏只有谢赫一人。总之,《建康实录》的内容却有其源,但是否为谢赫言论,尚存疑义。

(一)谢赫品评观点考

《历代名画记》中出现谢赫矛盾品评的另一种可能是谢赫本人陷入品评的悖论。既然谢赫已有对顾恺之“迹不怠意.声过其实”的评价,那么考证“谢赫论江左画人.吴曹不兴.晋顾长康.宋陆探微皆为上品.余皆中下品”在书中出现的可能性尤为重要。可惜历史上关于谢赫的记载甚少,仅在画论领域有所涉及,这使得考证工作进展不顺。《古画品录》的成书年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品藻之风盛行。除了谢赫的《画品》(《古画品录》),在其他领域与之题名类似的著作还有庾肩吾的《书品》、钟嵘的《诗品》等。参考这些著作的内容布局,可从另一个角度对《古画品录》的原始风貌进行推测。

这些书中,庾肩吾的《书品》与谢赫《古画品录》结构内容最类似。先总论,后按九品分论各家。其中总论部分先介绍了书法的起源,后依次介绍各字体由来,最后对其下属品评做了一总的介绍。“辄删善草隶者一百二十三人/伯英以称圣居首/法高以追骏处末”*原文无断句。[7]7一句是他从宏观上品评所有人的总概述,类似“谢赫论江左画人”的描述。钟嵘的《诗品》结构虽与《书品》类似,但语言更丰富,多引事迹,品评时按时间先后排列,并没有机械地给所有人判别等第。总论内容也比《书品》多出许多,里面论及许多名人诗赋,如“陆机文赋.通而无贬.李充翰林.踈而不切.王微鸿宝.密而无裁.颜延论文.精而难晓……轻欲辨彰清浊.掎摭病利.凡百二十人”。[8]7

现存的《古画品录》中没有出现对三人及以上进行总体品评的内容,但比对《书品》《诗品》,这些书在总论中均有对品评的人物进行总体评价的情况。因此可以推测,如果《建康实录》引用的内容确实出于谢赫《古画品录》,那么“谢赫论江左画人”的论据应在总论,紧跟六法之后。谢赫在《古画品录》总论中说“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9]。这句话中,“谨依”“随其”“裁成”暗示了谢赫写书之时已有品第,他是为其“序引”。这似乎也暗合《建康实录》中的内容。

然而,“吴曹不兴、晋顾长康、宋陆探微皆为上品,余皆中下品”的说法显然和《古画品录》后文的品评相悖。《古画品录》品评谢赫前代以及当代二十多位画家,分为六个品级,顾恺之位于第三品,排位第二。从书中整体排位来看,顾恺之算不上上品,最多可以算个中品。与陆探微、曹不兴位列第一品第一、第二相比,顾恺之与之相差卫协、张墨、荀勗*勗,音xù,同“勖”。、顾骏之、陆绥、袁倩、姚昙度等七人之多。若因卫协、张墨、荀勗为西晋人,姚昙度是北齐人,未算在“江左画人”之列,那么顾骏之、陆绥、袁倩均为南北朝时的南朝人,多少也该算在“江左画人”的限定内。

此外,从后人的一些观点中也可看出谢赫对顾恺之的评价不高。姚最在《续画品录》中就表达出对顾恺之的高度赞扬以及对谢赫品评的反驳:“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有若神明,非庸识之所能效;如负日月,岂末学之所能窥。荀、卫、曹、张,方之蔑矣;分庭抗礼,未见其人,谢陆声过于实,良可于邑。列于下品,有所未安。”[9]李嗣真认为:“顾生天才杰出.独立亡偶.何区区荀、卫.而可滥居篇首.不兴又处顾上.谢评甚不当也.”[1]114张怀瑾说:“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顾为最.……谢氏黜顾.未为定鉴.”[1]115这些观点都被张彦远依次引用在谢赫品评之后。

前面已经分析,若谢赫《古画品录》中存在“吴曹不兴、晋顾长康、宋陆探微皆为上品,余皆中下品”的论据,那么位置应在篇首总论。先有总论盛赞顾恺之,分论时再提出白璧微瑕“迹不迨意,声过其实”,这样并不会给人“黜顾”的印象。而“有所未安”“甚不当”以及“谢氏黜顾”的说法都显得有些过激,并不符合前文分析的情况。唯一的解释就是后人在看《古画品录》时都没有看到谢赫称顾恺之为上品的说法。李嗣真、张怀瑾均为唐人,距谢赫年代已有距离,可能看到的《古画品录》内容部分散佚,但姚最与谢赫同处南北朝时期,生存年代在齐、梁均有重叠,看到全本的可能性最大。姚最直言谢赫将顾恺之列为“下品”,可见谢赫对顾恺之品评不高是确定的。并且,至少在姚最时期,就已经没有看到“谢赫论江左画人……”的语句,许嵩看到《古画品录》原本并在《建康实录》中援引的情况也不可能发生。更有可能,谢赫并不存在品评的悖论,他对顾恺之的品评仅有“深体精微,笔亡妄下,但迹不怠意,声过其实。在第三品姚昙度下,毛惠远上”这一句。

(二)张彦远的观点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极为推崇顾恺之。《叙历代能画人名》“顾恺之”一条中,张彦远对其作了简要介绍,并多采取引用,叙述其生平故事,还列举了后人评价。引用生平的来源有刘义庆的《世说》(即《世说新语》)和《幽明录》、许嵩的《建康实录》、孙畅之的《述画记》,后人评价包括谢赫、李嗣真、姚最、张怀瑾。张彦远引用《建康实录》,把它作为一个证明顾恺之绘画地位的例子,说明他是相信这段文字真实性的。张彦远非常推崇谢赫,在《历代名画记》中不仅专开一篇“论画六法”论述谢赫六法,而且在“论师资传授南北时代”篇中还说“详观谢赫评量,最为允惬”[1]18。谢赫“吴曹不兴、晋顾长康、宋陆探微皆为上品”这样的评价,张彦远觉得是十分“允惬”的。至于所引文字与《建康实录》绍兴本一脉内容多有出入,有可能是张彦远参考了当时不同于绍兴本一脉的其他版本,更有可能的是他并未直引而采取转述,从而导致内容部分曲解。古人引用不如今人严谨,《历代名画记》中这一现象就更为常见。*《历代名画记》中引用的姚最评价为:“顾公之美.独擅往策.荀、卫、曹、张.方之蔑然.如负日月.似得神明.慨抱玉之徒勤.悲曲高而绝唱.分庭抗礼.未见其人.谢云声过其实.可为于邑.”这与姚最《续画品录》原文中的描述有较大出入(见参考文献[9]中的《续画品录》第1页),可见张彦远并没有原字引用原书内容。

但是,张彦远在书中还多处引用《古画品录》的内容,说明他看过这本书,也清楚谢赫把顾恺之排在第三品的位置。《历代名画记》中梳理师资传授讲到“陆探微师于顾恺之.探微子绥、弘肃并师于父.顾宝光、袁倩师于陆”[1]19。对于师资传授,张彦远十分重视,通过考证“顾恺之……师于卫协”而知“卫不下于顾矣”[1]18。他还以人们推崇王右军、晋明帝而忽视其师王廙为例,说明“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1]18。但在《古画品录》中,上面出现的陆探微、陆绥、袁倩虽师传于顾恺之,却又皆在顾恺之排位之上。如果说是因为这些人是后起之秀,那么和顾恺之同师于卫协的张墨、荀勗都紧随在卫协之后居于第一品,顾恺之第三品的地位就显得十分寒碜。

张彦远注意到了谢赫这样的排位,也看到了他“迹不迨意,声过其实”的评价并且援引入书中。这与《建康实录》中的引用是矛盾的,张彦远却没有对这两个矛盾的评价进行深入分析。可能的情况是,张彦远在引用时只是将他看到的材料客观地一一呈现在书中,不做评论。这与他在谢赫品评之后又附姚最、李嗣真、张怀瑾的反驳之言类似。但是,在引用李嗣真的评论时,张彦远在其后备注“彦远以本评绘画.岂问才流.李大夫之言失矣”[1]115。“论师资传授南北时代”篇中也有“详观谢赫评量.最为允惬.姚李品藻.有所未安.姚最、李嗣真也……李駮(校,王本作“驳”)谢云:卫不合在顾之上.全是不知根本.良可于悒”[1]18。这说明张彦远在引用时若发现引用的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还是会指出说明的。

如果张彦远发现谢赫品评的矛盾却又未作评论,那就有可能这件事在他看来不需专门评论。细观谢赫对顾恺之品评的四句:“深体精微,笔亡妄下,但迹不怠意,声过其实。”其中,“深体精微,笔亡妄下”是正面评论,赞扬了顾恺之能体察事物的精微之处、下笔准确。而“迹不怠意,声过其实”是负面评价,认为其绘画未及深意,能力被名声所累。褒贬对半,并不算是全盘否定。同时,历来画论著者在品评绘画时都有崇古的“癖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就有对上古、中古、近代、今人之画的品论,崇“上古之画”、抑“今人之画”。,南朝的谢赫与东晋的顾恺之相差年代并不算远,因此在品评人物时并没有被顾恺之显赫的名声干扰,做出他认为的客观评价也合情合理。人物品藻本就带有主观看法,并且也会出现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的情况,不必强求从一而终的品评。张彦远同样也以宽容的心态看待谢赫对顾恺之的不同品评,并一同录入《历代名画记》中供后人参考。

另一种可能是,张彦远并没有注意到引用材料之间的矛盾。细观“顾恺之”一篇的文章结构,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顾恺之的总体评价,其次是通过引用一些古书介绍顾恺之的生平故事,《建康实录》的引用中就讲到了顾恺之在瓦官寺画维摩诘像的事情,最后一部分是他人对顾恺之的品评。张彦远在第三部分是有构思的,先写谢赫的评价,再按时间顺序写后人对谢赫评价的反驳和批评,而在第二部分,他更多的是关注顾恺之的生平故事。因此,没有意识到《建康实录》和谢赫品评的矛盾是有可能的。

张彦远从《建康实录》中引用的内容是否为谢赫观点尚待考证,他是否注意到引用内容的矛盾之处也值得玩味。但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显现在《历代名画记》中谢赫的矛盾品评都没有妨碍主体内容的铺展。而书中的引用也保存了其他典籍中的内容,为校对、研究古籍提供线索。

总的看来,许嵩《建康实录》中“谢赫画品论江左画人”的内容虽有其源,但是否为谢赫《古画品录》中的观点并不能确定。通过研究谢赫的《古画品录》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谢赫不太可能在书中做出“吴曹弗兴、晋顾长康、宋陆探微皆为上品”的评价。这样一来,《建康实录》的引用就应该是通过他人转述的二手资料,或者根本非谢赫之书。但张彦远能够确定这是出自谢赫之言,因此《建康实录》最有可能是通过转述他人的二手资料进行说明。《建康实录》的内容若参考的是二手文献,那么内容就已有可能与原文有所差距。张彦远对《建康实录》的引用又再一次地对其内容进行转述、改变,最终呈现的内容与原本的内容可能会有差距,甚至歪曲。即使谢赫真的对顾恺之有矛盾品评,这在人物品藻这一主观性很强的行为中也无伤大雅。品评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矛盾品评有其存在的合理一面。

《历代名画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画论上,它对谢赫六法及《古画品录》内容的保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里面的多处援引也为后来学者考证史实提供依据。但是,《历代名画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近现代以来得到了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本文通过对文中谢赫矛盾品评的现象加以评论,希冀对《历代名画记》的研究起到补遗作用。

[1]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2] 纪昀,等.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四·别史类[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第三七〇册.

[3] 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4] 许嵩,建康实录[M].张忱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点校说明.

[5] 许嵩.建康实录[M]//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史部(第五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

[6] 郦承铨.建康实录校记[M]//金陵全书·乙编·史料类(影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第六年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7] 纪昀,等.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艺术类[M].台湾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第八一二册.

[8] 钟嵘.诗品[M].北京:文学古籍出版社,1954.

[9] 谢赫,姚最.古画品录·续画品录[M].王伯敏,译,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Supplement toViewsonGreatPaintingsofPastAges—Xie He’s Contradictory Evaluations of Gu Kaizhi

ZHANG Zhen

There are ambivalent descriptions of Gu Kaizhi in Zhang Yanyuan’s bookViewsonGreatPaintingsofPastAges. Zhang spoke highly of Gu on the one hand, but affirmed Xie He’s evaluation on Gu which was not high on the other hand. Previous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is issue and focused on the paradoxical evaluation of Zhang. However, Zhang’s book also recorded paradoxical evaluations of Xi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aradox which is not noticed by predecessors in the hope of a new discovery.

ViewsonGreatPaintingsofPastAges;MemoirofNanjing; Gu Kaizhi; Xie He

2017-02-08

张真(1995— ),女,江苏南京人,本科,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艺术史、艺术文献学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科艺术类单项“基于序跋及题跋整理上的中国古代书画著录版本学及校勘学研究”(项目编号:14BA012)的阶段性成果。

1674-3180(2017)01-0129-07

J203

A

猜你喜欢
张彦远钞本建康
明宁献王朱权《神隐书》版本与内容述评——兼述华南农业大学藏明初钞本价值
“花部”与“雅部”的融合——富连成藏《群英会》钞本浅议
方一新《建康实录释词》手稿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气韵”理论的历史性生成
论明义所见《红楼梦》钞本的文本史意义——以题红绝句的两处“缺失”为入口
张彦远论“六法”
《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对顾恺之的品评问题研究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land flow on a slope with three-dimensional Geomat *
浅谈张彦远的“六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