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坡:没有大学文凭的院士

2017-03-27 02:10
北广人物 2017年6期
关键词:周口店头盖骨化石

贾兰坡:没有大学文凭的院士

作为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现如今绝大多数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也难以相信。但是,曾经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的我国著名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学家贾兰坡,就是这样一位没有上过大学的大名鼎鼎的院士。

骑着毛驴赶到周口店

贾兰坡1908年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小时候念过几年私塾,1929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高中毕业后,父母无力供他继续求学。1931年在裴文中的建议下,贾兰坡报考了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练习生。所长翁文灏问他:“这种工作很苦很累,你为什么要干这个呢?”他不假思索地说:“为了吃饭。”翁所长听后大笑起来:“说实话好,好好干吧”。

20世纪初,一位来北京行医的德国医生发现,在大清帝国京城的中药铺里卖的“龙骨”这味药,并非传说中龙的骨头,而是某种古生物化石。191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找到了“龙骨”的产地——离北京西南大约50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后来加拿大古生物学家步达生对这片神秘的土地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向当时北京协和医学院行政委员会负责人胡恒德报告,请求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赞助周口店的发掘,同时,又同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讨论进行发掘的具体事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洛克菲勒基金会同意为周口店发掘工作提供资金。1927年4月16日,周口店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次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生裴文中来到周口店。他在考古发掘方面的天赋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

1929年周口店工地全权交由裴文中负责。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许,中国古生物学家、年仅25岁的裴文中在周口店第一地点红色砂质黏土中发现了“北京人”的第一具头盖骨。这个发现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1931年春,贾兰坡和毕业于燕京大学的卞美年一起,先从前门火车站乘车赶到琉璃河,然后打算再搭乘运石料、煤的货运火车赶往周口店。而这趟货车开行的时间并不确定。为了赶时间,他们雇了两匹毛驴,在晚上八九点钟赶到了周口店。

当时古人类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在中国刚刚起步,国内连一本相关的教科书都没有。1932年,裴文中借给贾兰坡一本英文原版的《哺乳动物学骨骼学入门》,贾兰坡坚持着把这本三百多页的英文书读懂了。而后他又花了当时工资的三分之一,在东安市场买到一本《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英文版书。这两本书对贾兰坡日后专门研究旧石器有很大帮助。不久,他由练习生晋升为练习员,相当于大学毕业生。

100多张照片

1935年,贾兰坡继裴文中之后成为周口店遗址发掘工地的总负责人,这一年他28岁。发掘进展逐渐慢了下来。1936年3月,发掘工作又开始了。一件件化石的出土,驱走了周口店上空堆积6年之久的阴云。1936年上半年发掘的结果,让工地上的人们又兴奋起来,一张张被阳光晒得黝黑的脸绽出了难得笑容。10月22日,贾兰坡在两块石头中间发现了一具“北京人”的下颌骨,他立即趴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它挖了出来。

贾兰坡的信心增加了。10天之内连续发现3具头盖骨化石的消息和“贾兰坡”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全国和全世界。当时地质调查所负责人特意让贾兰坡照了一张相片,加快冲洗出一百多张,供各大报刊发表之用。12月19日,中央调查研究所北平分所特地召开专门大会表彰贾兰坡的重大贡献。世界著名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夫人回忆说,当时魏敦瑞正在中国检查周口店工作,他听到消息一下子从床上跳下来,急忙穿上衣服,带着夫人和女儿赶往周口店。他激动得把裤子都穿反了。见到“北京人”头盖骨时,这个德国犹太人的手不住地发抖,他明白这具头盖骨意味着什么。“北京人”的发现,证明了人类进化序列中“直立人”的存在。该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古人类学研究中最具价值的贡献。而它之所以会引起如此轰动,主要是因为在周口店遗址中发掘出的不仅有人类头盖骨、牙齿,而且还有骨器、石器和用火的痕迹。它将人类历史的年代向前推移了数万年,至今仍是目前全球发现最完整、最丰富、最具说服力的古人类活动遗存。周口店发现的猿人物种在古人类学中被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又称“北京人”。

未了的心愿

卢沟桥的炮声打断了周口店遗址正在进行的发掘工作。为了保险起见,周口店遗址发掘出来的所有化石,都保存在协和医院B楼解剖科的保险柜里。当时美国处于中立状态,协和医院还算安全。1941年,随着日美关系的紧张,协和医院的保险柜也不再“保险”。为了保护这些珍贵文物,翁文灏和胡恒德商量了几次,有三条路可以走:“北京人”继续留在北京,妥善予以保藏;运往陪都重庆;运到美国,待战争结束后再运回北京。经过多方权衡,最终选定了第三种方案。化石装箱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用火车将其运往秦皇岛,准备搭乘“哈里森总统号”轮船运往美国。但是就在化石装车后第三天,太平洋战争爆发,装载化石的火车被日军截获,“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就此神秘失踪。至今仍然杳无音讯。

从此,“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下落成为贾兰坡永远的牵挂。他生前曾经说过,此生此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那些“北京人”化石。贾兰坡生前书房里有一个大夹子,专门存放着60年来他追寻“北京人”的全部资料:当年占领协和医院的日军军官的照片、日本来华寻找化石特派员的资料、中外提供线索者的来信、从四面八方收集到的真真假假的各种线索,即便是那些最荒诞不经的传闻,贾兰坡也收集起来。贾兰坡说,这些“北京人”标本化石就像我的孩子,我对他们的感情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这些年来,我一直被失踪的“北京人”头盖骨所折磨,我今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它们找回来。在此后的岁月里,贾兰坡所做的各种努力都失败了。

与青山同在

周口店发掘是贾兰坡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也是他科学之路的起点——“没有周口店就没有贾兰坡”。从周口店开始,他的眼光放在人类的起源研究上。新中国成立后,贾兰坡继续负责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工作。这位没有正式大学文凭的学者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几十年来,贾兰坡的足迹遍布全国,他的身影频频出现于丁村遗址、西侯度文化遗址、峙峪文化遗址、许家窑人遗址、蓝田人遗址等地,一生著述等身。贾兰坡70岁以前基本上在野外搞调查发掘。88岁那年,他被选为美国世界探险中心会员。贾兰坡说,我现在老得连小板凳也上不去了,怎么能和宇航员同称探险家呢?美国人说,你一生钻过三百多个山洞,没人能和你相比。90多岁高龄的贾兰坡还在一线带研究生,他常戏称“收个学生比养个儿子还难”。贾兰坡生前曾经说过“周口店是我的家”。他向单位和家人表示,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能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周口店。贾兰坡百年之后,祖国和人民了却了他生前的愿望。

据中新网等整理

猜你喜欢
周口店头盖骨化石
浅谈油气地质思维在周口店实践教学中的建立
矿区废弃地近自然生态修复规划设计
离开以后
以周口店石英制品和丁村尖状器为例 裴文中学术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