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变迁与理论体系建设研究

2017-03-27 23:54侯义李霞
中国总会计师 2017年2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变迁管理会计

侯义+李霞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侧重对财务会计领域的研究,特别是集中在对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从而忽视了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管理会计逐渐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基础还是在实务上,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引。更重要的是,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它的研究需要足够重视。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立足于管理会计的实际需要,通过整理国内外管理会计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构建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

关键词:管理会计 变迁 理论体系 建设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就已经出现,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更加完善,市场环境将更加开放、有序,市场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将面临更加公平、激烈的竞争,无论是政府管理者,还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将比以往更加关注资源配置原则的改变、重视资源使用的质量和效率,管理创造价值的观念会进一步得到认可。同时,从国家治理角度看,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会计是财政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快管理会计的发展、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恰是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变迁

(一)管理会计在国外的发展与变迁

一般来说,20世纪20年代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逐步被吸纳到会计学科中来,管理会计渐成雏形,逐渐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与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初到50年代)

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源于1911年西方管理理论中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泰罗(F.W.Taylor)发表的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伴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预算控制”(Budget Control)和“差异分析”(Variance Analysis)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与此同时,会计学术界也开始涉及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研究。

1919年创立的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有力地推动了标准成本计算的开展。到19世纪20年代,标准成本已经十分普及并有了很大发展。1930年,哈里森把他对标准成本计算的研究成果写成了《标准成本》一书。192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先开设了“管理会计”讲座,主持人麦金西(J.O.Mckinsey)被誉为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1921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对当时的私营企业推行预算控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全面介绍预算控制的理论,麦金西于1922年出版了美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预算控制的著作《预算控制论》(Budgetary Control)。同年,奎因坦斯(H.W.Quaintance)出版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Managerial Accounting: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Management)一书,第一次提出了“管理会计”这个名称。1924年麦金西又公开刊印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管理会计”命名的著作《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同时,布利斯(Bliss)所写的一部管理会计方面的著作《通过会计进行经营管理》(Management Through Accounts)也问世了。美国会计史学界认为,上述几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管理会计初步具有统一的理论。

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其基本点是在企业的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问题。尽管如此,同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关系等有关问题还没有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Efficiency),它强调的是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

2.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进入到所谓的战后期,这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在方法上赋予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有效地实行内部控制,美国各大企业普遍建立了专门行使控制职能的总会计师(Controller)制。1955年美国会计学会拟定计划,对施行控制最常用的成本概念加以明确。在195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又以管理实践中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为素材,对其本质意义和使用方法作了说明。在该份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即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从而奠定了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产生了“业绩会计”和“决策会计”,从而使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进一步确定。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术界对于管理会計理论体系的研究可谓达到了高峰,仅以成本(管理)会计命名的专著和教科书就有近百种之多,可谓群芳竞香,百花争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穆尔(Moore)和杰德凯(Jaedicke)合著的《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纳尔逊(Nelson)和米勒(Miller)合著的《现代管理会计》(Modern Managerial Accounting)和霍恩格伦(Horngren)的《管理会计导论》(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等。这些著作在美国相当流行,被公认为美国各大学会计专业的权威教材。

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Effective),它强调的是首先把事情做对(Doing Right Thing),然后再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至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

3.管理会计反思时代(20世纪80年代)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信息经济学”(Information Economics)和“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的引进,管理会计又有了新的发展。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管理会计又显得有些过时落伍,“管理会计过时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呼声很高。

在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中,管理会计的研究存在两大流派:传统学派和创新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传统学派指责创新学派理论脱离实践、复杂的数学模型远离现实世界。而创新学派则指责传统学派视野狭隘、观念陈旧、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但“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是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场纷争促使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反思期。

4.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90年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变化成为世界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基于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信息搜集的任务从管理会计人员转移到这些信息的使用者,保证了企业能以一种及时的方式搜集相关信息,并据此做出反应。管理会计突破了管理会计师提供信息。管理人员使用信息的旧框框,而由每一个员工直接提供与使用各种信息。由此,管理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界限将逐渐模糊(Anthony Atkinson,etc,1997)。当然,管理会计也有助于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产生,而“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应用又有助于“企业再造工程”(Corporation Reengineering)的实施,从而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变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时,管理会计的主题已经从单纯的价值增值转向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上来。

因此,20世纪90年代可视为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

(二)管理会计在国内的发展与研究

1.引进学习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的学术界主要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管理会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会计学大师杨时展教授的《从管理会计学看近三十年西方国家会计科学的演变》、《现代会计向传统会计的挑战》;余绪缨教授的《现代管理会计主要特点及其吸收利用问题》、《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与“洋为中用”》、《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学科》和《现代管理会计中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等,这些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些西方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另外,余绪缨教授编著的《管理会计》与李天民教授编著的《管理会计学》这两本教材对中国引进西方管理会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众多学者纷纷发表管理會计的相关文章,如,裘宗舜教授的《企业经济责任与责任会计》以及杨继良教授的《关于标准成本的几个问题》、《会计管理和管理会计》、《浅谈成本分析的传统方法及问题》等,这些文献分别探讨了责任会计以及在中国企业的应用问题,这个时期仍然是以介绍西方的管理会计为主。

2.应用与发展创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管理会计进入了反思与提升阶段。1990年,会计学家李天民教授提出了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观点。孟焰教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学科。其发表的《论管理会计的规范化》一文提出了管理会计适度规范化的原则,认为管理会计的规范化范围应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领域: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的界限、管理会计教科书内容的规范化等。1992年,余绪缨教授在其发表的《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一文中提出包括微观管理会计、宏观管理会计和国际管理会计三个组成部分的“广义管理会计”的概念。他还先后发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主要特点》、《试论现代管理会计中行为科学的引进与应用问题》等多篇管理会计论文。

目前,会计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对管理会计的一些新领域也进行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取得一定的成绩,发表或出版了不少相关文献。并且产生了管理会计新的分支,如战略绩效评价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知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一)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

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建设,是指管理会计理论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逻辑系统。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所谓逻辑起点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得以存在的切入点,只有选择一个正确的逻辑起点,才能使所构建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诸多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前后一致的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选择是科学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

关于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学术界至今存在争议,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观点。

1.目标起点论

孟焰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目标”是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建立的逻辑起点。

2.本质起点论

王棣华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的理论核心是管理会计的目标,但管理会计的目标是由管理会计的本质决定的,所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要素的逻辑起点是管理会计的本质。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教授认为研究管理会计空间理论结构,应从会计本质开始。

3.假设起点论

孙茂竹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的信息获取是根据各项客观的经济和会计事项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和解释,在逻辑上是基于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4.成本起点论

李玉周和聂巧明认为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经营活动,成本信息的真实可靠是管理目标实现的基础,认为成本信息的生成维度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5.环境动因起点论

卢恩平、邢于仓认为环境是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条件和基础,是管理会计产生的土壤。动因是指企业及社会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需求,是管理会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环境、动因才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刘爱东认为会计环境是导致会计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因,也是会计应用是否具有实效的前提条件。管理会计的环境、动因属于实践范畴,是动态变化的,因此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是动态发展的。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当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管理会计系统的联系及内在规律,应当具有沟通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功能。因而动态的环境、动因才是导致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应当作为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逻辑起点。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方法的选择

纵观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方法主要为演绎法和归纳法,且多以演绎法为主。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应根据国情开辟一个具有特色的研究途径。

首先,在理论学术界以演绎法为主开展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发挥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专长,通过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比较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逐步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此同时,辅之归纳法。通过对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我国的管理会计实践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将实践中科学的管理会计方法加以提炼,使之上升为管理会计理论,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其次,在实务界,特别是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归纳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广泛开展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将其日常摸得着、看得见的管理会计方法、实践案例加以整理、归纳,使其升华成为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此同时,辅之演绎法,对实践中的管理会计方法、案例进行不断识别、判断,去伪存真,指导单位的经营与管理实践。

四、总结

以上所述,是基于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客观情况,与我国目前经济转型期面临的巨大压力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而确定的。这能够调动理论和实务界两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将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缩短我国管理会计理論研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不仅是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界的重大课题,也是管理会计实务工作者的重大实践课题。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管理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不够明确;基本概念不够规范等问题,使管理会计研究更贴近实践。理论服务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推动和丰富理论发展。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费文星.西方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

[3]李守明等.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会计实践中应用前景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济评论,2003(5).

[4]刘爱东,蔡建平.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07,(2):117-120.

[5]刘运国等.管理会计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林万祥.中国管理会计的历史演进、现状与未来[J].当代财经,2008,(9):112-117.

[7]孟焰.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8]毛付根.管理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潘飞.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如何走向世界[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9):8-15.

[10]潘飞,王悦,沈红波.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述评:比较与借鉴[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7,(2):112-136.

[11]孙茂竹.管理会计理论思考与架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王宏.浅谈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

[13]余绪缨.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学科[J].会计研究,1983(6).

[14]张丽华.如何强化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J].金融经济,2010(14).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变迁管理会计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