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模式在来华留学生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7-03-27 09:46徐聪谢文婷
科教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交流互动语言障碍工作坊

徐聪 谢文婷

摘 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高校国际交流工作的深入推进,来华求学的留学生越来越多。然而面对语言、文化差异,导致在留学生专业学习上的跟不上、融入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工作坊教学方式的经验分析,探讨针对留学生的工作坊专业教学模式,并以重庆邮电大学设计类专业留学生教学为例,将具有明確目的性、互动性及参与性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引入留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中,为后期高校留学生教学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留学生专业教学 工作坊 语言障碍 文化隔阂 交流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2.049

Abstract With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the deepening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e and more students to study in china. However, in the face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leading to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an not keep up, integration and other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workshop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way of teaching experience,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the workshop, and to design teaching student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s an example, with the aim of teaching, interactive and participatory workshops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latter student teaching experience.

Keywords foreign students professional teaching; workshop; language barrier; cultural gap; exchange interaction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对外输出,一批批的海外留学生将中国作为留学的首选国。从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全球最受留学生欢迎的国家。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已近40万人,来华接受本科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占到了131227人,各项数据较2014年都有稳步上升。然而,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这其中以优异的专业成绩顺利毕业的并不占绝对多数,相反却有相当部份是在学校放宽标准的情况下勉强毕业。此种现象又在各地方院校的留学生教学工作中尤为突出。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针对接受本科学历教育的来华学生普遍采用一年汉语水平教学加四年专业课程教学的“1+4”模式,留学生在完成一年的汉语学习后,被混编进专业等级相当的中国学生班里进行专业学习。但这其中的不少留学生却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缺乏主动性与应变性,与中国师生互动交流少,导致其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难以得到有效激发,很难融入专业阶段的学习环境中,给留学生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带来不小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学历教育水平、增加中国对外教育专业学历的含金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留学生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留学生在完成一年的汉语学习之后,开始进入专业学习的阶段,这个时候对不少留学生来说,问题也开始接踵而至。根据笔者近期对我国西部地区四所高校留学生学习状况的调研发现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障碍,带来的专业学习认知障碍,导致学习兴趣与激情的降低。一般来说,国内高校普遍对来华学生进入本科学历教育在汉语方面的要求是达到HSK4级以上,即使是清华、北大这样的中国一流顶尖大学也就是要求达到HSK6级。单就词汇方面看,HSK6级的词汇掌握要求是5000个以上,HSK4级则只需要1500个以上。然而较之中国学生前往西方发达国家留学时的雅思或托福考试的词汇掌握要求来看,均在近10000个以上。显然我们对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在汉语能力及水平上的要求比西方国家的同等要求低了不少。低标准自然带来的是进入专业学习的留学生汉语水平相对较低。而另一方面,在汉语学习中未曾接触过的大量学科专有名词,以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非标准化语言表达,在认知、理解、掌握专业知识方面均给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影响。专业学习的挫败感无疑会严重毁伤留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缺乏正向的学习成果反馈与心理激励,专业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势必低下,抵触、厌学等情绪必然会时常影响留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心境与学习态度。

(2)专业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单一化,背离留学生的多元化教育背景,致使学习参与度不高。一两百年前的西方殖民主义导致西方多元文化与西方教育模式在全球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无论是发达的北美、欧洲、澳洲或是较发达的部分东亚国家、还是欠发达的非洲或东南亚等地区,其文化的多元性、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具有相对一致性。从这些地区来华的留学生们是长期在多元文化浸淫中与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而我们相对单一的理论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得留学生在原有学习环境的相较之下觉得缺乏诱导性、兴味性、探索性,对我们的部分专业教学工作、教学手段及模式缺乏认同感,其学习的参与度自然难以提升。

(3)文化差异、习惯不同,带来的交流隔阂使不少留学生融入难。西方人时常评价海外华人总喜欢在自己的小群体里抱团,整个一生都在自己的华人小圈子里,主观上没有融入意愿,客观上也难以融入西方主流社会;而来华的留学生也存在类似现象,特别是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尤为明显。根据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400多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一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多数留学生的来华留学目的是学习汉语、了解并熟悉中国文化和国情,但终将回到自己的国家从事与中国相关的贸易或文化交流事业。目前来看真正想要毕业后留在中国发展的不占多数,仅18.4%(且这其中多是来自非洲和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2)不少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只停留在中国饮食、传统艺术与建筑、文字语言、古代历史上,却对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认同不够,有些甚至有排斥的现象。因此被混编进中国学生教学班集的留学生主动与中国同学交流的意愿不强烈、与中国师生的教学互动比较缺乏。

总之,留学生汉语水平不高、文化差异的隔阂和我们教学方式的相对单一化,是严重影响来华留学生专业学习热情、以及同中国师生在专業教学上进行更多交流,导致留学生接受专业教育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全英语教学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增加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激发留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使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以提升留学生学历教育质量,相信是包括笔者在内所有从事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工作者们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2 西方高校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借鉴

上个世纪20年代在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出现了工作坊(WORKSHOP)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双轨制”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有目标地引导学生正向思维,是一种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力,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体验性的特点。

在包豪斯工作坊被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穿插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开设的课题决定每组人数,通常由5-15人组成,在团队中选取一名富有经验的成员进行指导操作,其他成员在其指导之下自由分工,对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和试验,最后小组以短时演讲等多种方式对探讨结果进行表述。经过几十年演变、发展和普及,工作坊教学模式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各类型教育中比较主流的教学形式之一。以著名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中开设的工作坊作为例,其实验室采取的就是以项目课题为引导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将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的学生根据不同课题分到不同的研究小组,学生通过接触现实情境,获得专业技能经验,提高创新能力。实验室以课题群为基础,坚持将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合作研究小组,每天从上午开始专题讨论,经常持续到深夜甚至凌晨。 在工作坊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从灌输知识变为引导团队创新,使每个成员发挥其最大价值。在研讨过程中,学生有很大的能力发挥空间,需要善于自己找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别人没有找到的角度,然后想办法去解决它。在整个协作过程中,学生在自己不断探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团队人才资源和实验室器材资源,开展团队协作与分工。由于团队成员的多样性,他们通过实践研究的过程打破不同文化的隔阂,将各自思考进行融合,学会从对方领域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合作,来自不同文化语言的学生们对对方都有了更多了解、理解和认同。同时在课题项目完结时,教学人员也当场给予评价和肯定;作为留学生可通过这样的训练及时了解到自己在专业学习中的成败得失,以便查漏补缺。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工作坊模式的五个关键点(以下称“五个关键点”):(1)用分组课题项目的完成替代个人课程作业的完成。(2)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必须被混编入同一合作研究小组,通过专业讨论迫使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交流。(3)坚持鼓励小组每位成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不同角度解答,但又必须相互分享,共同完成。(4)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变为引导学生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学习与创新。(5)及时评介与肯定使学生实时获得自己学习成果的评价反馈。

3 工作坊教学模式融入留学生专业学习中的应用思考

由此可见工作坊教学模式灵活的教学手段抹去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单一无趣;过程中既有团队分工,又有交流互动、资讯共享以及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研讨碰撞,相互纠偏更大程度发挥了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所有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人员针对课题的阶段性评价,形成学习成果反馈,对留学生有强烈的心理激励作用;留学生在专业学历教育中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无疑会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再则,来华的留学生中绝大多数都经历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和文化语境上看,留学生能从中得到学习过程的熟悉感,能最大限度使留学生在中国的专业学习中获得适应,对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留学生专业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上述问题有着不言而喻的优势。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师生情况也远不同于其它国家。国外高校的优秀案例不能完全照搬到中国。运用这些教学模式内在的先进理念及核心思想来解决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才是我们应该推崇的。

以笔者所在的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为例,我们把“五个关键点”融入到了产品设计专业的交互设计课程所进行的工作坊教学中,针对参与本课程学习的留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在此特别与各位前辈及同仁分享一下,以求探讨指正。

交互设计这门课属于一门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的课程。课程大部分为实践课时,根据工作坊教学模式需要,课程一开始即告知学生课题项目为:为中国某银行在欧洲的分支机构设计ATM客户终端软件交互系统;并且需要分组完成。由二十八名学生构成的产品设计班级被平均分为七个课题研究小组,该班级四名来自三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分别被分进了各自不同的四个小组里。除此之外七个研究小组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向我校艺术设计、计算机、软件、自动化等专业的外国留学生招募兼职研究成员,以便在课后开展讨论和研究,而可招募名额则严格限制在三人以内。这样一来,本班的四名留学生便积极地响应起来,不单是为自己的小组,还为别的小组张罗起招募留学生兼职研究成员的事。他们纷纷把自己的非华人朋友或同学都邀请入研究小组中,使得每个小组的中外学生比都非常接近。避免了每组因留学生人数少,意见被弱化,出现放弃或消极参与的可能。同时课题辅导老师也需在最后的课题项目检收评审中对小组成员合作情况给予一票否决的定性评价。此次工作坊课题项目一共持续8周,每周4学时,每组除了设计学科的学生外,其他专业的留生不强行要求所在年级一致,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擅长的部分,从事不同的实践研究与设计工作。项目中的每一个分工要求尽量是中外学生一起参与,具体包括用户研究、需求调研,交互流程、UI外观、功能的技术实现等。虽然中外学生们负责的各部分不尽相同,但整个流程需要不同文化及学科背景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贯穿,以完成项目研究与设计工作。

在方案讨论及实施过程中,根据课题要求,本来就涉及到中国文化在欧洲本土化的问题。学生所设计的ATM终端既需具有中国某银行的名牌及文化特征,又必须符合欧洲人的使用习惯与行为逻辑。因此从项目调研一开始就是所有成员一起参与,各自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去探讨各种可能性,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搜集资料,并同在一个平等的条件下进行信息及数据资源的共享沟通、发言讨论、意见交换。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团队都没有局限于课时的限制,而是自己找时间从早上一直到凌晨。留学生在这个阶段发挥其语言和异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优势,他们在国外网站上为团队贡献很多最新最前沿的资料,以及通过网络采访当地使用者等。与此同时,在长时间的交流互动过程中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隔阂得到了消除。虽然不同文化及专业背景的人在合作初期,由于思维习惯、研究方法的不同,认知差异会产生一些冲突。但随着合作的加深,“事实上,最初被看作带来问题的差异逐渐成为团体特色和骄傲的源泉。”同时,在老师的帮助、引导、组织下项目解决方案也逐渐显现出了趋同性。

最终的方案成果汇报为中文答辩搭配中英双语的演示文档方式,由设计专业的中外教师一起共同评讲,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方案进行点评。无论中外学生都能从现场获得研究设计的成果反馈,以及时衡量自身学习效果。

通过对这次为期近两个月的工作坊教学观察与分析,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管是在中国学生中,还是在留学生中,都有比以前更良好的反应。中外学生之间有了更多彼此的了解和认同。在整个课题项目研究进行时,大部分留学生由一开始不敢说变为能够用中英文两国语言侃侃而谈,汉语表达有了很大的进步,专业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有了显著提升,专业学习成效明显增加,针对来华留学生的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 结语

工作坊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老师引导的自主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改革。将工作坊与高校留学生的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讓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能够平等交流与互动;使留学生们身心俱动,对专业内容有了更深切的体验与认识,充分调动了海外来华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留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这对于增强留学生整体专业能力与语言沟通能力都有很大的裨益。工作坊融入留学生专业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优势突出,可在今后的留学生教学中善加利用。

基金项目:2015年度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化教育研究项目:将留学生融入到工作坊教学模式的专业培养研究(GJJY15-2-13)

2011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设计教育融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研究(编号:11SKF09)

参考文献

[1] 董占军,乔凯.设计艺术类专业工作坊教学的特点及过程[J].创意与设计:36-44.

[2] 王雪华.工作坊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管理研究:29-30.

[3] 罗玲玲,李良敏.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新机制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84-1188.

[4] Whitelock D, Faulkner D, Miell D. Promoting Creativity in Ph.D. Supervision: Tensions and Dilemmas [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08.3(2):143-153.

[5] 戈登.综摄法:创造才能的开发[M].林康义,译.北京现代管理学院(内部资料),1986:74.

猜你喜欢
交流互动语言障碍工作坊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小儿智力糖浆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疗效分析
麻阳:相聚工作坊研修共提升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学前特殊儿童语言障碍的矫治策略
如何提升初中英语交流互动的质量
论初中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教学模式
好习惯 好听力
如何提高语言障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