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实干解难题 群众赞才美丽

2017-03-27 15:31乔向华
绿色中国 2017年3期
关键词:村民美丽农村

乔向华

邯山区地处邯郸市主城区,总面积416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现辖5个镇乡、12街道、2个省级园区(不含被托管乡镇),76个社区,119个行政村。我们在这个没山缺水少绿的平原地区,建起了冀南小镇、影视小镇、知青故里等十来个省级美丽乡村和赵王欢乐谷、香草湖等休闲景区,2016年被授予“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区(县)”荣誉称号。回顾我区建设过程,感触最深的就是省委赵克志书记所讲的,搞美丽乡村建设,只要有责任心,就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就是靠实干,解难题,聚人心,创四美。

一是打基础,实现环境美。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打造宜居环境。面对地处主城区、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的客观现实,我们顺应广大群众渴望过上城里人生活的美好愿望,坚持全域城市化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累计投入近6亿元、撬动社会资金7亿元,在农村实施“路(街巷硬化)、气(天然气入户)、水(清洁水和健康直饮水)、厕(厕所改造)、天网工程、电子商务、城乡环卫一体化”七大工程全覆盖,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化。为破解资金难题,我们采取“上级争取、本级整合、社会撬动、创新奖补”办法,坚持“底定超干”,把超额完成争跑任务量作为考核加分项,给各单位定责加压;坚持资金打捆使用,避免“撒芝麻盐”式的低效投入;在街巷硬化、污水治理、民居改造等耗资较大的项目上,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财政兜底,解除后顾之忧;实施“多干多补、早干早补”的激励机制,拉开档次,让各村比着干,追着干,短短几个月农村面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是挖特色,实现生态美。平原的乡村自然禀赋差,如何把握和发掘农村“美”的内涵,是我们工作的难点和关键。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经常组织相关部门和乡村干部遍访全国知名美丽乡村,学经验,找差距,引入全国知名设计团队为每个村“量身定制”发展规划。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在村庄外观上重塑城市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把清新、淳朴、自然的乡情乡韵发挥到极致,让记忆留存,让乡愁延续。

小堤村主要体现的就是“乡村生活”和农耕、民俗等“活态文化”,在这里村民安居乐业,城市人乐于返乡,小堤被人们称为不设围墙的冀南民俗“活态文化”博物馆。小堤村能够获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殊荣,一是彰显乡村特色,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以艺术和审美情趣把村庄外观上建成城市人向往的田园生活,内核上赋予乡村全新的提升,探索就地城镇化。注册了“古枣小堤”品牌,突出枣产业支撑和枣产业延长线的开发,为美丽乡村持久发展打好基础。因地制宜建设、村民安居乐业为先,以古枣树的基因宝库、北方“村落活态文化”的生态样本为特色名片,塑造文化与生态样本,参观者到小堤村后将看到古枣、铸铁、美食、红色教育等荟萃于乡间的地方文化,置身于一座“北方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以“被旅游”状态下的宁静而闲适的乡村生活吸引主城区的客流量,2016年以来,到村参观客流量累计达到10万人次,村民人均增收500余元,集体资产由2014年底的10万元增值到320万元。二是创新建设模式,重置乡村要素价值。盘活集体资产,以土壤改良修复、大地景观塑造、特色民居改造、运营内置金融、推进垃圾分类等举措,努力实现林、田、房屋、资金等价值重构,使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民居转化为经营资本,老人身边的养老“闲”钱发挥效能,为年轻人返乡创业创造条件,唤醒乡村诸多要素的内在价值,以生态家园、宜居宜业来探索“逆城市化”;在北方人口密集的地域、在民居毫无特色条件下走一条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三是长久发展为本,统筹设计村庄发展方向。推进“三建(党建、村建、乡建)”工作法,两委领导、调动村民自治积极性。成立乡贤理事会、养老协会、志愿者协会,教育好农民和服务好农民,提高村民素质。组织村民到四川等地培训,把民宿、枣食品、女工等就业技能学习好,实现在家创收。建设了村民培训中心,承接培训任务,为村庄聚财聚人气。充分利用村庄生态环境,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开发研学游项目,建立古枣园青少年户外活动和素质教育基地。

三是增实力,实现产业美。美丽乡村要“内外兼修”,注重挖掘利用村域特色资源,以“经营乡村”为理念,积极推进农村变景区、田园变景点、农业变商业,将农村的“美丽姿本”转化为生产经营的“美丽资本”。我们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成立农宅合作社、旅游公司,建立创业基金,组织农村妇女到四川绵阳等地学习手工技艺,引导村民以出租闲置宅院、资金入股等形式回乡创业、家门口就业,涌现出了小堤村王明春等一批创业典型。借助交通区位优势,谋划建设了赵王欢乐谷、香草湖文化园区等城郊农村休闲旅游景点,做好吃、住、玩、种、观、售“六篇文章”,吸引市民观光消费。去年我区共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次,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元。

四是强保障,实现精神美。美丽乡村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让群众的精神世界随着村庄一起变美,营造和谐乡风。好的乡风能聚心、聚人、聚气,形成强大的创建合力。我们狠抓乡风建设,组织开展文明燎原行、道德大讲堂等系列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鉴别是非、美丑、荣辱,弘扬传统美德、爱国主义精神。人心齐,泰山移。我们注重激发群众参与共建热情,充实加强基层战斗力量,实行区级干部包片,区直单位包村,实施党建、村建、乡建“三建”工作法,配强选优村党支部、村委会和乡贤理事会,三级干部拼在一线,干在一起,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活,放弃节假日,起早贪黑,走街串户开展工作。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群众思想逐渐从等待观望转变为了热情参与。现在农村棋牌室少了,茶馆农家乐多了,打麻将的少了,跳广场舞的多了,喝酒吵架的少了,喝茶聊天的多了,崇德向善、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逐渐形成。

美丽乡村建设复杂艰辛,但也有内在规律可循,我们的体会是:一是必须树牢“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能破坏农村本有的田园意境,搞“钢筋水泥丛林”的低端模式。二是必须选准发展路子和产业,为美丽乡村持久美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必须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只有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美、心灵美,农村才能实现真的美。四是必须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每个村不仅要选好村支书,而且要配好村班子,点燃群众的创建热情。五是必须保持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的状态,建设美丽乡村,没有捷径可走,必须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苦干实干。

猜你喜欢
村民美丽农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