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荒漠化 不让我们的未来干枯

2017-03-27 15:37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17年3期
关键词:防沙沙化荒漠化

耿国彪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将于9月上中旬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为配合此次大会的召开,本刊从本期开始将开设“荒漠化话你知”栏目,介绍我国及全球防治荒漠化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知识,使广大读者能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一個全面的认知。

——编者按

荒漠是地球上一类特殊的生态地理区域,它既是地球生态灾害的源头,又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潜在空间,它既充满危机,又饱含了希望,充分展示了荒漠独特和脆弱多变的特征。荒漠地区蕴藏着天然特有品种和品质的经济植物、动物和药材,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一个独特的子系统。由荒漠地区各类生物和环境构成的陆地荒漠生态系统,在保障着全球41.3%陆地面积和20亿人口生存的同时,还为人类保存了许多特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人类提供了独有的丰富奇异的自然景观。荒漠生态系统,既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脆弱带,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态类型。

全球防治荒漠化的进程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不仅是一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制约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

荒漠生态系统是由耐干旱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干旱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是荒漠区生态系统类型中的主体,它以其极端干旱少雨的显著特征,成为最耐旱的,以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和半灌木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综合体。它是在亚热带干旱区及温带干旱区极端干旱缺水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的。其主要生物群落特征是组成种类少,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地表盖度低,生产力水平低。荒漠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具有一些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所没有的特征,该生态系统结构所包括的气候、土壤、植物及动物等组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体现了干旱荒漠化区独特的生态过程。

关于荒漠化的成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要严格定量化地确定出每一个影响因素在荒漠化中的贡献份额是相当困难的。困难的原因在于进行这种分析时存在着许多模糊性。例如,人类活动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约束,反过来又对环境的变化产生影响,特别是当人类对作为荒漠化形成基本条件的气候变化原因尚不能做到定量区分的情况下,很难确切地确定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人类与自然的贡献率各是多少。

自然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情况是由于地质时期或者远古时期以来所形成的严酷的有利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条件,如干旱、多风就是荒漠化形成的基础与前提;另一种情况是,现代气候变异或突发的灾害性天气条件直接造成了土地荒漠化,比如大风造成沙漠的扩张,沙尘暴造成耕地或草场的沙化等。

荒漠化发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是全球性的。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是干旱生态系统在外界众多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干扰下的混沌过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扩展,造成了许多毁灭性后果,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1968~1973年间非洲萨赫勒大旱灾对该区域人民的灾难性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1974年5月1日联合国大会第3202号决议中,建议国际社会采取具体和迅速的措施阻止荒漠化蔓延和协助推动受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1974年7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为启动防治荒漠化的国际行动,决定采取措施应对荒漠化蔓延状况;联合国于1977年8月29日至9月9日在内罗毕召集了规模较大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问题会议”,第一次提出了“荒漠化”概念,并产生了一项有效的、综合的和协调一致的解决荒漠化蔓延问题的方案(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的报告,1992)。中国首次派团参加了这次大会。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荒漠化”问题作为21世纪全球环境3个重要议题之一列入议程。1994年6月17日通过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文本,1994年10月14日至15日在巴黎举行各国政府签字仪式。1995年底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缔约国大会。我国政府于1996年12月经全国人大通过正式批准公约,成为《公约》缔约国。

1994年我国率先制定了《中国执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行动方案》,确定了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战略目标和优先行动方案,对其他国家影响很大。在国内,中国政府首先积极完善防治荒漠化的各级组织,强化防治荒漠化的保障机构:1994年成立了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负责协调、管理和指导全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同时,成立了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高级顾问组作为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的决策咨询组织;初步建立了全国性的荒漠化监测体系;第一次进行了全国性的荒漠化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国荒漠化的情况。截止目前,我国共进行了五次全国性的荒漠化普查。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3%;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30.0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12%。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20.37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1.8%。

监测结果表明,当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较2009年有明显好转,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荒漠化和沙化面积持续减少,沙化逆转速度加快。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62.3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61.16万平方公里,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173.11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72.12万平方公里,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

我国的防治荒漠化工作

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现有沙化土地面积为172.12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导致土地生产力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缩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加剧了贫困和生态灾难,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采取了更加有力的措施,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土地沙化整体得到初步遏制,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在国际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世界防沙治沙的典范。

2002年1月1日实施的《防沙治沙法》,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的专门法律。该法确立了地方行政领导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规划制度、定期监测制度、以草定畜制度、沙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封禁保护制度、封禁保护区内修建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审批制度、单位治理责任制度、营利性治沙申请制度等,对防沙治沙的组织领导、责任主体、土地沙化预防、沙化土地治理以及保障措施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005年2月23日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批准了我国第一个《全国防沙治沙规划》,防沙治沙实现规划治理。依据我国不同沙化类型区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特点、沙化土地现状、存在突出问题、治理方向相似性以及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规划按照对全国防沙治沙的整体布局、防治目标和任务等进行了谋划,做出了具体安排。规划提出,全国防沙治沙分三个层次:一是国家级重点工程,包括封禁保护区建设、京津风沙源、三北四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沙化防治等工程;二是区域性项目,如黄河故道项目等;三是试点示范区。试点示范区分省级示范区、地市级示范区和县级示范区三类。

2007年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大会,会上,国家林业局按照国务院的授权与12个省区及新疆兵团签订了“十一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的建立和实施,在我国防沙治沙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进行问责,切实提高了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防沙治沙的责任意识。

2010年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沙产业的意见》,明确了促进和扶持沙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措施。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在投资、税收、金融等方面完善了防沙治沙优惠政策,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沙区聚集。通过政策引导,活化机制,沙产业发展迅速,广大农牧民群众在防沙治沙中受了益、得了利,参与生态建设积极性高涨,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防沙治沙的新格局。

2013年3月21日颁布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目标任务是,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加大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全面保护林草植被,积极预防土地沙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规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11~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2020年为第二阶段,10年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其中第一阶段1000万公顷,第二阶段1000万公顷。到2020年,使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

这是我国进一步提出的防沙治沙的明确目标与任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防沙治沙的决心和信心,但我们必须明白防沙治沙工作就是摸清荒漠的脾气,对症下药,让它按照自然的生态法则衍变发展。只有这样沙漠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变得越来越温顺,我们的家园也才会越来越安宁。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往往是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当地的经济,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一般都相对较低。要想更好地推进防治荒漠化工作,必须首先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只有大家富起来,才能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防治荒漠化中去。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林沙产业快速发展,沙区经济林果面积已达540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5360万吨,占全国年产量的33.9%。林果业成为沙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拳头产业。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指出,第五次监测结果表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战略及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在我国政府和人民为防治荒漠化作出了不懈努力,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国认真履行公约义务,认真编制实施《中国防治荒漠化国家行动方案》,积极推动公约履约审查机制的建立,推动制定公约十年战略,参与全球荒漠化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和履约影响评价指标示范,努力推动公约进程。我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2008年,联合国第16次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评价中国防治荒漠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荒漠化公约秘书长在联合国荒漠化十年活动中评价中国防治荒漠化经验为受影响国家树立了样板,特别是在2011年6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门发贺信,充分肯定了中国防治荒漠化取得的成绩。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双边、多边合作的重要内容和优先领域,为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防沙沙化荒漠化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