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催生传统文化教育新生态

2017-03-28 21:02李晓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亲子育人孩子

李晓蓉

若想“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还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各方共同参与,因为教育从来都不可能是狭义、单向、孤立的。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携手,形成合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互联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之后,探索全方位构建开放、共享的教育体系者层出不穷。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核心理念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可见,教育信息化是必然趋势。但若想“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还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各方共同参与,因为教育从来都不可能是狭义、单向、孤立的,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携手,形成合力。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如何构建共同体,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就需要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人机互联、人机互动、统计数据自动生成展示、学读写一体化——这是“思维发展型课程”实验呈现出的特点。“教客”平台通过记录在线阅读、点评、打写、修改、排行榜等内容,跳出固定思维框架,重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家长留下的“足迹”,教师有了更多维度来审视学情,调整教学设计。学生的好奇心+教师提供的自主建构的平台+多元评价激励,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转化。而“互联网+”因跨时空边界时时可学的特点,也成了家校共育的新的重要阵地。

快速传播,创作变资源

通过“教客”平台,每个学生的拓展阅读情况、同主题打写及修改情况、修改次数、使用时间、排行榜等信息被记录下来。即便不在一间教室内,不在一个家庭中,这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快速传播,能使所有人打破地域限制,共享彼此思考的成果,使以往独处一室的作业实现异地同时共享,这些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资源。使“打破时空界限,共享优质资源”的设计变成现实。

项目学习,育人变常态

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教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当“项目学习”的理念与育人结合,再基于“教客”平台,家校育人就出现了课程化、常态化的特点。“学生活本领、促亲子交流、提写作水平、知父母不易,增自信成就”,活动育人两不误,相互融合,这种体验终将会融入孩子成长的脚步中。

1. 孝心活动课程化

基于“教客”平台,我们开发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孝心系列课程,推荐“孝心”故事,谈“孝道”文化,用小手给父母洗脚,亲自体验之后在平台上进行题为《秋天的温暖》的打写,温暖感动更多的人。很多家长为孩子的描写而落泪。这样的基于“互联网+教客”的课程,实现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与育人的双赢效果。

2. 家庭生活课程化

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这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我们利用“五一”“十一”小长假将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变成课程,既不增加负担,又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还能提升孩子生活的技能,如家庭课程之《学炒菜》。当把这些融入生活的体验写下来时,下笔成文不再困难,写作变得轻松自如。有位科学家说:“主宰一个人命运的,并不是财富,而是自信心。”可见,自信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当家庭生活课程的图片、文字均展示在“教客”平台时,被点赞、被评论之后,孩子就会再一次获得成就感,获得自信,而且这种获得还被放大了若干倍,化作激励孩子前行的动力。

3. 成长体验课程化

《去超市》是基于项目学习或者说综合实践活动理念下设置的成长体验课程。孩子在家长的支持下,“独自”完成购物,包括检查食品生产日期、商品筛选、检查小票等环节。孩子在学习中学到的知识与能力,最终在真实的生活或社会上用来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核心素养归根结底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成长体验课程,让孩子有机会亲自购物,有了真切体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作文,还提高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学习、育人一举两得。

4. 亲子阅读课程化

亲子阅读,家长和孩子一起选择购买书籍,一起阅读。在夏季定期开展公园的读书会,冬季班内开展读书交流会,定期开展“阅读漂流”等活动。将阅读的收获提交到“教客”平台,实现线下阅读线上展示,这样家长和孩子都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促进了亲子感情,也为语文学习的厚积薄发打下了基础。

5. 家庭故事课程化

父母与子女,长辈与孙儿,因年龄差异和生活时代的差异,所受教育的区别,会形成所谓的“代沟”。为了增进亲子了解,优化家庭教育效果,将家庭故事课程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安排孩子主动完成采访、交流,并打写《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听爷爷奶奶讲故事》《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借助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学习,组织亲子歌曲传唱等活动,都是让自己家庭的故事进入孩子成长的历程中,使之变为促进亲子融洽、实现家庭育人的有效资源。

教师的主要工夫花在了课外,主要去育人,并且努力保持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力求引发自主构建的学习。教师指导引路,学生自主发展,注重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

正如苏发珠老师所说,我们的作文就是要求太高了,降低技术要求,增加兴趣要求,孩子们就乐写、会写了。比如,有意义的事,改为“有意思的事”就不难了。循着其中的道理,我想,亲自参与实践的事,做得来、说得上、写得出,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实践检验亦如此。我们不再一味地讲方法、技巧,试图传授技术,而是留给孩子足够的参与时间,而后等待思考汩汩流出,仅此而已。就如孩子给妈妈洗脚看到老茧时的感受,看到脚上皮肤粗糙的感受,没有这样的体验是写不出的。

在实践体验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柔情,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慕和期待,并用慢速快门来曝光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美。多角度的亲子课程构建,使得“互联网+家校共育”状态下,事事都是育人事,时时可学育人招。

秉承传统,守正后出新

“互联网+”时代,并不意味着否定、摒弃传统,但人才培养不能和时代错位,否则就生不逢时,学而无用。今天的孩子早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土著”了,数字化就是他们从小注定的生存方式。这些新生的“数字土著”,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兴趣习惯,与多年前的学生有了很大差异,甚至是根本性的差异。“互联网+传统文化”,即要做到顾此不失彼。

1. 指尖上的学习之经典诵写

亲子诵写展示活动将经典的诵读与书寫、墨香与互联网、亲与子,做了巧妙的连接。古诗词的徜徉中,不失古韵,不少墨香,不缺用笔,增加了网络平台展示,传承经典,又将育人巧妙渗透。

2. 指尖上的学习之日记接力

网络的学习展示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习作练习。开启亲子日记接力,拍照提交到网络平台,在互相感染之下,书写提高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3. 指尖上的学习之续写传奇

将奇思妙想安放于“教客”平台,孩子们创作的“一池春水”就会被激起阵阵涟漪。《孙小圣东游记》《“小不点”历险记》《巨人国奇遇记》,学生想象故事的创编,让教师们也不由得赞叹:真可谓在续写成长的传奇。

尊重个体,红杏出墙来

“互联网+教客”的教学中,师生关系趋于平等。教师要从在课堂上教、站在讲台前讲,转变为融入学生中“导学”、借助大数据“诊学”、隐于云端后“助学”。

根据平台记录的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多维度的数据,包括学生的亲子活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练习情况、网络社交等大量信息,通过这些可视化结果,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整体和个别情况,做出有效的教学改变。借助“教客”平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主动探寻学生个体的需求,尊重和发挥孩子们的创造精神。比如,根据一个孩子对四叶草的独特偏爱而开设的“发现四叶草”话题,就专属于这个孩子。对武器钟爱的孩子、对小动物喜好的孩子,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申请开设专门的主话题,给孩子展示、自主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打破地域,以赛促提高

“教客达人”杯小学生同题异构想象作文大赛,是借助互联网打破地域、学校、班级限制开展的全国性比赛。参与“思维发展型”课程试验的全国各地的学校集结参赛,结成联盟,共享优质资源变成了现实。

学科整合,合力促育人

绘画与写作整合,手工制作与写作整合,生活体验与写作整合,育人课程与写作整合,合力出拳,育人更有力。如“亲子树叶贴画+写作”,密切亲子关系,提高动手合作能力,体验出文字,自不在话下。借助“教客”平台的学科整合打开了“有效混合学习”之门,分享经验、交换方法、服务课堂、服务于育人。

镜头回放,回看中育人

镜头观察、平台出示、回顾活动、回头细看中受到感染,这是借助“教客”带给孩子们成长助力的途径之一。如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教师用镜头观察到感人的举动,用镜头定格,遴选后发到平台上让孩子们回顾细思量,自然就写出了“长大”的味道。

家校共育,催生传统文化教育新生态,让指尖上的学习变得唾手可得,对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打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甘肃酒泉育才学校)

猜你喜欢
亲子育人孩子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