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2017-03-28 19:50汪剑钊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枝头经验苹果

雨点,像铜锈一样滴落,

枝头垂挂的苹果是映照世界的最后一盏灯,

在遗忘中挥发孤独的芬芳。

俄罗斯,富饶的俄罗斯

奢侈的俄罗斯,

连金子都会腐烂的俄罗斯……

十月,一个与秋天同母异父的季节,

收获与丧失同时来临。

从俱乐部走出的野狗在吠叫,不知道

世界向哪里旋转。

暮色沿着来路奔跑,

没有路灯,苹果在闪烁……

许仁浩点评:毋庸赘言,一旦“苹果”这个特殊意象出现在诗中,稍有阅读经验的人都会停下来,并对其语境意义进行一番勘测。可以激烈断言,在人类文明的源头,“苹果”就是一个隐喻。而后,经由时间历时性推延,“苹果”变成一个极富文化意味的存在。

那么,当诗人汪剑钊邂逅“苹果”时,又会引发一场什么样的“风暴”呢?可以说,《苹果》几乎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想象俄罗斯”的方法。作为闪烁着的神秘之“灯”,“苹果”恰如其分地充当诗人的秘密指引。这首诗可视为集中之力爆发,借由“苹果”红通通的窗口,诗人直抵俄罗斯的核心:“富饶的俄罗斯”、“奢侈的俄罗斯”、“连金子都会腐烂的俄罗斯”。但是,诗人并未通过大幅排比将内心的激流和盘托出,而是非常节制地将情绪拉回到日常经验的层面,并在结尾处再度回到作为抒情起点的“苹果”意象。通过“小中见大”的手法,《苹果》在一张一弛的呼吸中自由开阖;同时,它的丰富性还倚赖于细节的褶皱,比如“收获与丧失同时来临”的无限张力,比如“暮色沿着来路奔跑”的视觉冲击。

艾略特说,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集中后所发生的新东西,而这些经验在讲实际、爱活动的一种人看来就不会是什么经验。《苹果》读来晓畅,没有“隔”,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诗人的手艺所致,同时又极好地印证了“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苹果》的视角始终处于伸缩变化之中,既有特写的镜头,亦有辽阔的远景,全诗充满运动的图像,从而呼应了诗人主体的暗涌抒发和情绪流淌。

作者创作谈:《苹果》一诗写于 2009年10月。当时,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派遣,我到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作访问学者,宿舍被安排在莫斯科大学的主楼7层759室。该楼是苏联时期建筑的一个重要代表,建成于1953年,迄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当时,它也是欧洲最高的建筑,其中心塔高240米,共36层,周围有四个翼楼。外观看来堪称巍峨,但是,楼内的很多设施却已非常陈旧,诸如窗框、门柱、桌椅、地板等,均有破损。最令我痛心的是卫生间的水龙头,总是在滴水,记不清修理了多少次,但都没什么效果。每天,我在房间里听着那“嘀嗒嘀嗒”的水声,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如锥子似的刺扎自己的心脏。那一段时间,我始终被这种情绪所缠绕,在内心深处不住地叹息,俄罗斯确实是一个资源大国,称得上是真正的地大物博,同时也是一个浪费现象极其严重的国家,在那里,甚至连金子都会腐烂。

诗中的苹果并非出于虚构,而是一个实写的场景。暮秋的某天,我在莫大附近的树林里散步,不經意间走到一棵苹果树下。我突然看到了满地错落的苹果,并无人捡拾,正在默默地腐烂。令人诧异的是,树叶凋零的枝头居然还有一只苹果,红红的,仍悬挂在枝头。此刻,我似乎看到了这只苹果的透明性,它对人类灵魂的一种烛照。那红色的果子遗世独在,看着同伴们因熟透而散落在地上,或许很快将成为肥料混入泥土,留下自己孤独而倔强地抵挡深秋的寒意。于是,此前积压在心中的写作冲动便陡然生发了……

在圣经传说中,苹果代表着知识与觉醒,夏娃采摘了伊甸园的苹果,与亚当一起分享,从此摆脱了蒙昧的状态。同样,在古希腊神话中,苹果也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在赫拉、雅典娜与阿佛洛蒂忒之间,成为通向权力、智慧和美的一枚金钥匙。另外,据说爱因斯坦是因为看到苹果落地,开始思考其中的缘由,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我想,他们所遭遇的苹果与我所目睹的苹果,肯定存有一种神秘的渊源。

猜你喜欢
枝头经验苹果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爱在枝头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站在枝头的春天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