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拉斯·曼的公立教育思想

2017-03-28 20:46王秋实
青年时代 2017年7期

王秋实

摘 要:美国在独立战争之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随着本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原有的教育越来越无法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公立教育的呼声高涨。在19世纪,美国兴起了一场公立教育运动。贺拉斯·曼坚持把教育机会免费提供给儿童,而且倡导公立学校的改革,使麻省的公立学校运动成为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开端。贺拉斯·曼为美国的公立教育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公立学校的基础,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关键词:贺拉斯·曼;公立教育;公立学校运动

一、贺拉斯·曼的生平

贺拉斯·曼生于1796年麻萨诸塞州的清教徒家庭,从小家境贫寒,1819年毕业于布朗大学。1837年,贺拉斯·曼当选州教育委员会第一秘书,开始坚定的发展教育事业,在他推行教育的过程中,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使民众重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程度,并且用拥护教育委员会。

贺拉斯·曼在担任麻萨诸塞州的十二年里,社会公众从最初的变成了开始感兴趣,公立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所建立的公立教育体制和公立学校为美国的公立教育的推广提供了范本。即使是在他卸任教育委员会秘书之后,他仍然不忘记推行公立教育。他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由于他对公立教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人民称他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二、普及教育思想

贺拉斯·曼认为必须要靠教育提升公民的素質和道德,其教育思想就是用教育来改造社会,普及公立教育和设立公立学校是实现他教育理想的途径。普及教育能够使人具有更多的学问和道德,有利于保持政权的稳定和民主政治,只有通过普及教育才能巩固共和政体,国家才有希望。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使社会秩序更加安定。对于美国这种多民族的移民国家而言,普及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普及教育还能够发展民众的智力,从而提高生产力,既能提高个人的经济水平,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如他的《第五份年度报告》中所说:“教育不仅是道德的革新者和智力的增殖者,而且也是物质财富最多的母体。它不仅是积累财富最正当和最高尚的手段,而且也是最可靠的方法。”

三、设立公立学校

贺拉斯·曼认为,培养有知识有道德的公民的任务需要国家来承担,由于这种学校是极为广泛的设立而且是由国家援助设立,所以应该叫做公立学校。他呼吁麻萨诸塞州所有4到16岁的儿童都应该到公立学校学习,不论政治、经济、宗教和性别,公立学校也应该是免费的,这样才能保障最贫困的家庭的子女也能入学,如果一个儿童到了入学年龄还没有入学,或者入学后辍学,那么他的父母就应该按照法律追究失职的责任。

作为普及教育的公立学校应当是中立的,不应该收到政治、宗教、经济、种族的影响的。贺拉斯·曼认为学校应该是不受任何教派冲突影响的净土,不应该介入教派的纷争中。在这过程中,贺拉斯·曼受到了教会人士的阻力,但是贺拉斯·曼坚定的捍卫公立学校的自主性,坚决反对教派对学校的控制,保护了公立学校运动的成果。

在教育管理问题上,贺拉斯·曼主张不仅由教育工作者管理学校,还主张公众一起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建立一个委员会,委员会里既有教师,还有学生家长及立法机关和校外人士的代表,委员会定期检查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通过吸引校外人士参与管理学校的方式,有利的调动了公众支持学校的积极性的同时,又是非常合理的。

从担任州教育委员会秘书起。贺拉斯·曼就一直在努力改善公立学校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他向公众募捐、向州政府要求教育经费,在他的努力下修建了许多新的校舍,并且提出在每一个学区建一所图书馆。在教学内容上,贺拉斯·曼认识到原有的传统读、写课已经不足以满足资本主义工业化对公民提出的要求,他制定了各种实用课程,如阅读、写作、算术、历史、地理、公民道德及人体生理学等。不仅如此,他还特别重视体育。

四、贺拉斯·曼的影响

贺拉斯·曼在他担任麻萨诸塞州教育委员会秘书的十二年,正是公众教育发生巨大变化的十二年。一开始的时候,公众普遍认为教育是个人的事,国家不用插手,要改变这种陈旧思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他未曾放弃,他用他的热情向公众解释普及公立教育的重要性。他在任期间,麻萨诸塞州的教育经费增加了一倍,公立学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后来美国的公立教育体制的推广提供了良好借鉴和思想基础,麻萨诸塞州的公立学校也成为了其他地区甚至美国参考和学习的典范。

贺拉斯·曼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19世纪美国的公立学校运动指明了方向,初步奠定了公立学校制度的基础,促进了美国公立教育的发展,正因如此,他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参考文献:

[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