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蓄、排、调”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2017-03-28 14:52梁敏慧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7年3期
关键词:河网调蓄管网

梁敏慧

温黄平原位于浙江省东部,分属台州市的三区一市(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温岭市),面积2372平方公里、人口300万,GDP占全市60%,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该区域一直是典型的洪涝重灾区。2010年7月26日,温黄平原遭受特大暴雨,受灾人口164.3万,经济损失8.2亿元。近年来,台州市坚持系统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讲究实效,围绕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地采取增容蓄水、扩容排水、兼容调水等多种有效方式,形成蓄得住、排得出、流得畅的综合洪涝防治体系,温黄平原防洪排涝能力全面提升,年均减少经济损失12亿元。

蓄水:地上+地下增容

(1)开挖河湖调蓄。落实水域红线、蓝线控制制度,严格把控新建城区水面率达到8%以上、新围区水面率达到12%以上的标准,通过在低洼易涝区建设人工型湖泊湿地、在滩涂围垦区留出充足水域面积、在新建城区挖湖拓河等系列措施,尽可能增加地面调蓄空间。近年来,开挖建设鉴洋湖、飞龙湖、月湖等7个湖泊湿地,拓宽东官河、洪家场浦、栅岭汪等110公里骨干排涝河道,新增水域面积14.9平方公里,可调蓄洪水3600万立方米,相当于2.5个西湖的水量。

(2)收集雨水增蓄。加大雨水收集设施建设力度,在新城区配套建设景观河湖、低洼水塘、屋顶水池等具有削峰调蓄功能的雨水收集设施,在红线宽度超过60米的道路两侧、学校操场、行洪河道两侧,逐步配套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尽可能实现常规雨水不出区,减轻地势较低区域的排涝压力。在温岭东部新区,配套建设雨水生态化利用系统被写入企业落地合同条款中,屋顶水池、景观湖、“雨水花园”等建设已成为企业入驻园区的一道“硬杠”;目前,已有10余家企业建成雨水生态化利用系统,总集雨容积达1.1万立方米,实现厂区不出现积水、不发生内涝。

(3)增强透水滞蓄。遵循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发挥地表渗透作用,在新城区建设中,将绿化带设计成“凹”形结构,广场操场设计为下沉式,巧妙增加透水地表面积和滞水容积;严控透水地表面积比例,控制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所占比例不低于40%;推广透水铺装技术,新建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地面公共停车场的透水铺装率均不低于60%,尽可能地增强地表透水性,减少暴雨径流,实现“降水快速渗透、地下水有效补充”的“双赢”。2015年,台州湾产业集聚区全面实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总投资43.8亿元;目前4条市政“海绵道路”已建成,“海绵公园”基本建成。

排水:河网+管网扩容

遵循自然规律,给洪水以出路。河道整治坚持“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宜联则联”,将骨干河道宽度从原来的5~40米拓宽至38~100米,打通断头河,连通骨干河道,新增河道出海口门,构建“连片成网”的河道排涝体系。近年来,实施金清港、永宁江等7条骨干河道整治,建成栅岭汪隧洞等3条河道联网通道,新开十一塘北闸等5个出海排涝口门,新增排涝能力1500立方米每秒,实现区域排涝标准为30年一遇、24小时暴雨1日排干。

(1)疏通管网增排。注重地下管网廊道建设,加大城市排水主干管道设施新建、改建力度。城市新区建设优先配套建设排水设施,旧城改造同步实施雨污分流管网改建;定期开展雨水管网疏通清理,提升城市管网排涝标准,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地下排水系统。近两年,新增提标雨水主干管网493公里,改造雨污分流管网215公里,疏通排水管网4800公里,城市地下管网廊道排涝标准由原来的1年一遇提升至3年一遇。

(2)增设泵站强排。结合河网水系、地形地势,在主干排涝河道、沿海塘闸、低洼易涝圩区等增设强排泵站,在易受台风、暴雨影响的沿海地区添置抽水泵和应急移动抽水泵车,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应急排涝泵站群,确保城市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应急排涝能力不低于100立方米每小时。目前,温黄平原共设有总抽水能力14.4万立方米每小时的强排泵站5座,配备抽水能力不低于1000立方米每小时的移动抽水泵车5台。

调水:上游+下游兼容

统调水库“拦洪削峰”,充分发挥水库“上蓄、中通、下泄”枢纽作用。编制水库控运细则,归一水库调度权,明确水库台汛期、梅汛期汛限水位。当预报有100毫米以上降水时,严格按照水库控运细则,统一发出水库调度单,提前将水库水位降至汛限以下,腾出防洪库容,容纳集雨面积内降水,削减洪峰,减轻下游河网行洪压力。进一步提高长潭水库拦蓄洪水能力:2013年起,按照长潭水库土地租用补偿机制,对库区38米线以下1920亩农田实行全部租用,一旦发生强降雨,可扩充水库防洪库容5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可拦蓄441.3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内80毫米平均面雨量。

(1)联调河网“梯次消洪”。总结历年河网调度经验,编制河网控运细则:当预报有50毫米以上强降雨时,针对当前河网水位,进行联合调度,提前分批预排主干、支流河网,降低水位,腾出库容,消纳降水。2015年,在温黄平原地势段差交界处新建河道节制(涵)闸16座,实施河网水位分级控运,通过关闭地势段差处的水闸,可抬升地势高处河道水位而不发生倒灌,新增河网消纳能力1500万立方米,相当于温黄平原10毫米面雨量。

(2)调整结构“抗涝耐洪”。全面实施低洼易涝地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台州市里统一部署,台州各县(市、区)分别派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低洼易涝区农户种植水稻、茭白等耐涝作物。同时,专门成立低洼易涝地农业合作社,并在各低洼易涝地设置分支机构,用于收购易涝地种植的耐涝农产品,激励农户积极改种。2015年,温黄平原先后3次受台风影响,平均面雨量60毫米,低洼易澇地农作物损失仅370万元,较往年平均损失额减少近900万元。

猜你喜欢
河网调蓄管网
长春市某雨水调蓄池的工艺设计与计算
基于DEM数据与GIS技术方法的水文信息提取研究
——以莲花县为例
基于PSR模型的上海地区河网脆弱性探讨
管网独立是妥协还是改革
从管网独立看国企改革
管网改革虚实
织起一张共管网
不同引水水源对平原河网影响分析
MIKE11模型在城市河网生态调水工程中的应用
郴州市雨水调蓄利用对洪涝的影响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