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规则成就方圆

2017-03-29 08:46张红兰
中国德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草坪规则游戏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是我们为人处世不可逾越的底线。它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养成。如果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是教育学生辨别简单的对与错,那么学生往往会在实际生活中不知所措,知行不一。为了化繁为简,把听起来沉重、乏味、说教的规则养成教学变得亲切、有趣、易于实践,为了将一条条枯燥乏味的规则条文内化为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知行合一,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景苑小学进行了“成长的故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程内容:来自儿童生活的真实故事

“成长的故事”是以20分钟左右为一个课时长度,短小精悍,目标指向鲜明,一事一议的规则故事课程。其课程内容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来自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如:元旦刚过,学校进行了绿化改造,花园中增加了两棵高大的银杏树,有的低年级孩子经常会跑进草坪仰头看看,扯扯大树旁边的拉绳;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的热播,使好多班级流行“撕名牌”游戏,有的班级甚至在校园走廊、楼道上撕名牌;孩子们去朋友家做客,随意拿起别人家的物品,引起他人心中的不满……它以学生动态的生活事件为教育教学资源,将规则教育和生活情景相结合,将规则生活化、具体化、情景化,让学生在更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帮助学生在碰到类似事件时,能够做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并付诸实践。课程将规则深深地烙在学生成长道路的每个脚印中,使其成为遵守规则的小公民。

教师与家长、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教师与家长一起收集筛选学生熟悉的、亲历的生活事件进行科学设计,编写《成长的故事》读本,所选故事配以简单的图片、提示语,或生动有趣,或解答学生困惑,使规则教育的开展有所依托,引发学生有效的体验,促进规则意识的内化。

以“景苑小学学生手机使用公约”为例,教材为这一规则定制了一段导语,包括三个独立的内容:“生活直通车”告知孩子们手机使用的规则;“哈哈镜”以图片、事例等形式为同学们呈现学生在手机使用中的各种现象,这些均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小辨析”引出话题——我最喜欢的还是微信抢红包了,每当过节,碰上高兴事时,亲友圈、朋友圈就会发红包,我就可以抢到不少红包,可妈妈经常告诉我要小学生不能玩手机,要好好看书、学习,我感到很烦恼。

你瞧,就是这样一件件平常的、微不足道的真实故事,成了我们成长故事的课程素材,让我们的规则养成教育更富有生命力和有效性。

课程实施:探究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

没有学习者的主体性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在课程实施中,我们遵循德育感性的、情境的、体验的、践行的原则,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加以引导,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形成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新闻播报:让“新闻”代替“规则”

我们通过新闻联播型10分钟课堂,在播报生活事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其关心生活的习惯,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同学们学会了比较与思考,也锻炼了表达与分析能力。

如《报告厅里看演出》一课中,老师引导:“今年10月13日建队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难忘的日子,下午,我们在报告厅进行了歌唱比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哪些现象是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呢?”学生播报在报告厅中同学们的各种现象,在再现、讨论生活事件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遵守规则、是否文明。

(二)情景再现:让“现场”代替“课堂”

对于一些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情境,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时间和空间是相对开放的。校园规则教育完全可以在现场进行,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在走廊学习“走廊上不大声喧哗”,在食堂学习“用餐时要保持安静”等。

例如《提示牌背后的故事》一课,学生学习的地点就在各块提示牌前。在这个开放的课堂里,规则就在眼前,无论教师和学生,都不会有丝毫的压力和束缚,没有繁琐的过程,也没有严厉的说教,学生可以静静地细看,自由地讨论,尽情地憧憬。

(三)故事引导:让“故事”代替“批评”

老师们选择能启发学生并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让故事成为课堂上师生交往的纽带,比如《他人说话认真听》课中,老师向学生讲述《三个小金人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倾听的重要性;在《提示牌背后的故事》课中,讲述《11只小猫做苦工》的故事,以故事为载体引导学生不断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自己的行为,将学生的认知与体验很好地“嫁接”在一起,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游戏体验:让“游戏”代替“说教”

教师通过设计学生喜欢的游戏,让游戏代替说教,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观察者、合作者,适时地观察了解学生活动情况,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通过“蒙眼画画”游戏感受做眼保健操的重要……

(五)思辨讨论:让“辨析”代替“禁止”

学生生活中出现的两难问题往往包含了两条不可兼顾的规则,如《不踩踏草坪》一课中,老师引入生活事件:在学校教学楼与行政楼之间有一大块草坪,孩子们上学、下学都要绕过这片草坪,部分孩子为了方便,经常不顾老师的批评偷偷从中跑过。有一天小明为了上课不迟到,悄悄地从草坪上快速通过,去上体育课了。在这个生活事件中,学生需要在“上课不迟到”和“不踩踏草坪”两条规则中做出选择。学生展开辩论,有的同学认为踩踏草坪是违反规则的一种表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有的同学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原谅的,因为这位同学上课已经快要迟到了;还有同学说:小草也有生命,我们也应该爱护小草小花,这是用一个错误去补救另一个错误,如果怕迟到,可以早一点去……

思辨型的课堂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仅仅是生活事件的捕捉者、课程素材的提供者,当教师将话题抛给学生后,学生针对话题开展讨论、分析。在课堂中,没有老师的批评指责与谆谆教诲,学生在辩论中活跃思维、碰撞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评价:促进规则行为的养成

每一條规则的养成都需要一定的周期。我们通过教师观察记录、星级评价、自我内省等方式对学生展开评价,促进规则行为的养成,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1.观察记录

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采用观察法评价,把观察的结果写在粘贴纸上,作为观察记录。例如小悦同学的观察记录是:“小悦,老师看到你今天中午没有在走廊上奔跑了,这可是一大进步哦,祝贺你。”

2.星级评价

由学生、教师分别在表格“自己评”“教师评”这两栏里填写,按学校的争章评价标准进行操作。比如:学习了《拐弯处,我会走》后,我们结合学校文明礼仪章“走路章”,开展评价。学生自己评为★★★,教师评为★★★,同学评价★★★,那么这位学生就能取得一个“走路章”。

3.自我内省

我们采用微日记的方式促进学生内省,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比如《课间安静休息》一课结束一周后学生反思:我这一周在楼梯上玩了一次,老师教育我们不要在过道上玩游戏,但是小鑫同学叫我玩抓人游戏,我觉得挺好玩,就控制不住出去玩了,结果撞上了小婷,我决定以后下课的时候还是不在走廊上玩游戏了。

“成长的故事”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课程基于学生生活,用学生真实生活故事来指导学生的生活,给规则养成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使抽象的、浅表性的规则溶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有感而动,有感而通,促进学生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形成。

【张红兰,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景苑小学德育主任】

责任编辑︱张 丽

猜你喜欢
草坪规则游戏
小草坪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我们都爱大草坪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