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OMET技术的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分析

2017-03-29 18:46唐小艳
中国市场 2017年9期

唐小艳

[摘 要]根据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将从事的就业领域特征,基于KOMET测评技术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是最科学的选择,不仅有效弥补了官方测评方式的不足,而且为高职环保类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文章从能力结构模型、能力级别、能力指标等方面构建了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

[关键词]KOMET技术;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9.039

1 基于KOMET技术的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相关概念分析

1.1 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

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是指主修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农村环境保护、室内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等与环保产业对接的相关专业的高职学生。

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包括:①环保产业单位:主要从事环保设备制造、销售等;②工业企业单位:主要从事企业环境保护等;③环境服务及技术咨询机构:主要从事环境设计、环境咨询、环保设备运营服务等;④各级政府相关的环境管理部门和环境技术部门:主要从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环境管理与规划等。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以前三类为主,第四类仅占少数。

1.2 KOMET职业能力测评技术

KOMET职业能力测评技术,即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测评技术,这是我国从德国引用的一种新的测评技术,是专门以职业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测评工具,其测评的是学生动态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

KOMET职业能力测评技术使用的是一套开放性试题问卷,并建立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每项任务有具体的工作情境描述,被试者可以自由发挥作答,然后判断被试者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初学者、提高者、能手、专家)。

根据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所从事的就业领域特征,选择KOMET职业能力测评技术来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是最科学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2 引入KOMET技术进行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意义

2.1 有效弥补了官方测评方式的不足

目前,教育部、省教育厅、人社厅等行政主管部门检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高低的方式主要有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技能抽查等。

技能大赛以各职业院校的优秀學生为参赛选手,代表学院参加省赛,在省赛中脱颖而出的种子选手再代表全省去参加国赛,再选拔尖子生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是通过选手同台竞技、权威专家现场打分的评选方式,是一种优中选优的实训现场测试方式。这种职业能力测评方式在专业种类和学生数量方面的覆盖率是有限的。

职业资格鉴定主要是对某种职业工种的鉴定,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是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评内容是根据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及相应教材来确定的。由于跟风考证、考证作弊、证书泛滥等不良现象的存在,近两年国家已逐步减少职业资格鉴定许可。因而,这种职业能力评价方式以后将越来越少。

技能抽查是湖南省率先实践的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考核的一种职业能力评价方式。其关键是建立职业技能抽查标准。这种方式与技能竞赛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将所有在籍学生都作为抽查对象,被抽中的学生需要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团的职业能力测评,很多测评题目都是以校企合作开发的仿真软件来操作。这种方式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因为是面向全省统一的测评方式,所选专业往往是在全省开设普及率较高的专业,对于环保类专业等开设不普遍的专业尚未建立技能抽查标准库。

鉴于目前官方测评方式的不足,亟须建立起适合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特征的职业能力测评模型。引入KOMET技术,在全面分析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名义能力、功能性能力、过程性能力和整体化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职业能力测评模型,能更客观、科学地评价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2.2 为高职环保类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基于KOMET技术的职业能力测评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水平,也能找出现行教学实施中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分析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提出专业建设及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措施,使我们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更加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3 基于KOMET技术的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

3.1 基本思想

职业能力模型是开发职业能力测评技术的关键。目前,KOMET职业能力模型在国际职业教育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认可,但由于国情不同、高职专业不同,因而依据KOMET职业能力测评理论,所构建的测评模型应体现国别和专业差异。

根据查阅前期文献研究资料,发现在KOMET测评技术的指导下,有三种方法最适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即实训现场测试法、心理测验法和情景模拟法。根据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就业领域特征,可依据情景模拟法来进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

3.2 构建程序

3.2.1 构建能力结构模型

在构建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过程中,首先应确定能力结构模型。能力结构模型,是指能力测评模型所包括的结构性组成元素。本文结合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特点,借鉴KOMET测评技术,把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确定为二维结构,分别为:

(1)要求维度,即“能力级别”,可显示能力要求。

(2)内容维度,即“学习(任务)范围”,可显示能力内容结构。

根据这一能力结构模型,可以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规律确定出相应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归类。

3.2.2 划分能力级别

根据KOMET职业能力模型对能力的级别划分,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级别有四个层次。

(1)名义能力/素质。这是职业能力水平的第一层次,要求学生具备表面的、概念性的知识。这一层次学生尚处于初学者水平。

(2)功能性能力/素质。这是职业能力水平的第二层次,要求学生学会从事未来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但不强求学生理解其对实际工作的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专业性表现为与情境无关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技能。具备这一级别能力的每个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情况是不同的。譬如: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农村环境保护、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室内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等不同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功能性能力有根本的不同,具体要根据不同环保类专业的施测者来判断和确定。这一层次学生尚处于提高者水平。

(3)过程性能力/素质。这是职业能力水平的第三层次。这一能力级别涉及工作过程知识,关注由生产流程或企业组织发展过程产生的资格要求。所以,要求學生要具备“职业的质量意识”,即应考虑到经济性、顾客导向和过程导向等多方面要求。

(4)整体化的设计能力/素质。这是职业能力水平的第四层次。设计能力是在考虑到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反思并进行多种设计的可能性能力。该级别要求学生将工作任务放到整个系统中去认识,不但要注意任务的复杂性,还要考虑多样化的企业和社会环境条件以及对于工作过程和结果的不同要求。这一层次学生处于专家阶段。

3.2.3 构建能力指标

确定了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能力级别以后,应有一些量化的能力指标,即解释不同能力级别有哪些特征。

(1)反映名义能力的指标:反映名义能力的知识还不足以用来引导行动,这一层级的能力指标往往不用解释。

(2)反映功能性能力的指标:直观性、功能性。

(3)反映过程性能力的指标:使用价值导向、经济性、企业生产流程和过程导向。

(4)反映整体化设计能力的指标:环保性、创造性、社会接受度。

这些能力指标反映在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题库的开发上。测试题库的开发,需要成立题库开发小组,小组成员既包括学院专业教师,还应包括行业企业实践专家。题库开发小组要按照“初学者、提高者、能手、专家”的四个层级能力发展的逻辑规律确定学习范围,开发测试题目。应保证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将从事的每个职业、每个学习范围对应一个测试题目,可分组广泛开发测试题目,再从预先开发的测试题目中挑选4~6道正式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试。

按照情景模拟法的要求,测试题目应具有以下特征:

(1)涵盖了职业和典型工作任务中的某个现实问题。

(2)反映了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高职环保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且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职业能力“初学者、提高者、能手和专家”四个层级的不同要求。

(3)题目具有开放性,答案不能用绝对的“正确”和“错误”来区分,解决方案有较大的设计空间,有许多不同广度和深度的解决方案。

(4)题目答案应不仅要求学生提供解决方案,还应对解决方案给出充分的说明理由。

职业能力结构模型、能力级别及能力指标基本构建了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

参考文献:

[1]肖化移,柳燕.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4(18):4-8.

[2]李中玲.基于KOMET测评技术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21-35.

[3][德]费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 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3-60.

[4]肖化移,李中玲.KOMET——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现实选择[J].职教论坛,2014(4):47-49.

[5]肖化移,李中玲.德国KOMET测评技术及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4):96-103.

[6]杨小燕,秦兴顺,魏会超.KOMET职业能力测评的实证研究——基于对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的测评[J].交通职业教育,2015(6):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