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中求“美”

2017-03-29 14:23许美慧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对称轴长方形正方形

许美慧

摘 要:“错”——一个大家都不怎么喜欢的字,但它却随时跟在我们的身边。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错都是存在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在课堂中,笔者认为学生的“错”是一种美,也是一种教学美。

关键词:课堂;错;教学美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失败乃成功之母”,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正确看待“错”,为什么就不允许学生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呢?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错”并不是无法原谅、无法解决的,换个角度它也是一种鲜活的课堂资源。如果我们可以善用这种资源,从容面对,妥善处理,那“错”的信息不但不会成为我们的累赘,相反还会是我们课堂上的新亮点,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课程资源。它也是一种美,一种教学美。

一、宽容学生的“错”,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中,学生的“错”也是一种美。教师不但要宽容学生的错,更要利用、妙用学生的错,使“错”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这样不仅使学生在错中成长,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对“错”的利用来激活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益。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而不是作为教师的“点缀”。

例如:在二年级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猴妈妈要把12个桃子分给小猴们(图中有4只小猴),每只分到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很多小朋友都举手了,这时我发现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小朋友也举手了,我请她回答,她说12÷4=3,这一回答却引起了一阵哄笑。在同学的嘲笑声中,她羞得面红耳赤,尴尬地低下了头。这时如果我再给她泼一盆“冷水”,我想这个学生以后可能再也不会举手了。于是,我制止了学生的哄笑,说:“平时的她都不举手,现在肯举手回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說错了没有关系,起码她通过自己的大脑想过了,没什么好笑的。”这时,我才发现这个学生正抬起头盯着我看,好像下了很大的决心似的,尴尬的表情慢慢消失了。接着我们一起找出了她刚才说错的原因,再一起探讨正确的解法。

经历过程往往比获得结果更可贵,哪怕这个过程是错误的,有时却能让人留下铭记终身的印象。在这个案例中,假如我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时立即大喝一声:“这节课你听的什么?这么简单的题都会出错!”那么学生创新的“火花”肯定会在瞬间被无情地浇灭。所以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用一颗“宽容心”对待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让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而不是我们教师的“点缀”。我们还应鼓励学生们错误背后的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会,充分尊重,并利用学生个人的数学经验和数学事实,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价值。就如心理学家盖耶所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二、妙用学生的“错”,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课程改革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发现学生的“错”,也要善待他们的“错”。此时此刻,应以“错”为中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在课堂上,一个问题往往会出现多种答案,这时我们不要很快给出答案,而应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有时间去考虑别人不一样的答案。

例如:在学习对称轴的时候,学生已经知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分别是4条和2条,这时学生面对的是圆的对称轴,出现的答案不唯一,有2条、4条……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一双双眼睛都看着我,期盼着我的正确答案。既然有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何不将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还给学生,由学生主动去探究呢?我微笑着对学生说:请大家安静,刚才这个图形——“圆”的对称轴究竟有几条?你们口说无凭,要有理由,你们能想办法证明一下自己的想法吗?“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对称轴是2条的呢?你又是怎样知道是4条的呢?能跟大家说说吗?”有学生叫了起来:“老师,它跟长方形一样,可以上下对折,也可以左右对折,所以是2条。”又有学生说:“它跟正方形一样,除了上下、左右对折外,斜过来也可以对折,而且完全重合,所以它有4条对称轴。”学生的回答都很有道理,能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学生的确很聪明。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这时音乐响起了,是下课的铃声,这道简单的题目用了这堂课五分之二的时间,但我觉得是应该的。因为我抓住了学生“错”这个契机,把“错”当作教学的“宝”。放手让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做”数学的过程,“学”数学的兴趣。

所以,在课堂中,我们不要在意那么一点点的时间,因为这可能就是学生更好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点燃学生的“错”,挖掘他们的底层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一片寂静,没有人发表看法。但当某个学生发表了一个有错误的见解之后,一只只小手却举了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点燃了学生的“错”,也是学生 “错”的回答撞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火花,唤醒了“沉睡”的思维,挖掘了他们底层的思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例如: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练习:

小红今年6岁,妈妈今年36岁,(1)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2)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

第一小题36÷6=6,学生掌握得较好。但在做第二小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犹豫了,整个课堂一片寂静,没有人发表看法。这时有一个小朋友说6倍,跟上一题一样……话音刚落就响起很多声音,课堂又变得活跃起来。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他们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让刚才说是6倍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想法,他说:小红和妈妈的年龄差永远都不变,所以还是6倍。我又请了另外一位有不同想法的小朋友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他说:去年妈妈的岁数是36-1=35(岁),小红的岁数是6-1=5(岁),所以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35÷5=7倍,而不是6倍。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有时当我们点燃了某些学生的“错”,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另一种思维,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四、诱导学生“出错”,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出错”,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从“错”的迷茫中走出来,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错误中体验到正确的策略,因为教师是不能替代感悟的。

有一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学生3+2=5的老师是差老师,教学生3+2=?的老师是合格的老师,而教学生3+2=6的老师才是优秀的老师!”显然,靳老师的话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教学思想:“错”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它将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这样可以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动学生主动建构和发展思维。这种思想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而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大家对错误没有正确地对待,大多数教师采取躲避的態度,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大型教学活动中,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无缺,滴水不漏”,稍有闪失,便觉得这堂课上得不好,灰心丧气。

例如:在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中,计算“1000+2000=”,首先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答案是多少?当有学生说是300,并说因为1+2=3,所以是300时,我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是直接将刚才学生说的答案写在后面,并说有点道理。其他学生又给出了另外的答案:应该是3000。这时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你们的答案是多少,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吗?说说你的理由。有些学生对刚才的答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对于这种错误的提醒,没有过多的语言,而是把对错误原因的追究抛给了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较好地分析出错误的原因。经历这个分析原因的过程以后,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在计算中出现类似错误的概率就小了很多。这样教学,比我们教师的空洞说教更富有灵性,也更直观具体,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五、让学生敢于暴露“错”,从中获得收益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课堂,让他们没有因答错而被老师斥责的忧虑,也没有被同学讥笑的苦恼。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室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要因为怕犯错而不敢创新,要尽量避免犯一些简单的错误,在出现错误时要及时纠正,并弄清错误的缘由,弄清正确的结果是什么,如何纠正,从错中给学生以启发,这样学生才有收获;错,不用怕,怕的是有错不改,当然也不能把同学的错当成笑料,而是要将错作为教训,从错中悟到有价值的资源,为今后的学习服务。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有时,错不是一件坏事,就像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样,它是通向正确的阶梯。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不断纠正错中前进的,克服了错,我们就会获得胜利和成功!

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我在一个大圆圈里写长方形,再画一个小圆圈,在小圆圈里写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判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对吗?大部分的学生都说:错。还有的不敢确定,不理解图的意思。这时,我拿出教具演示,当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这是长方形的特殊情况。所以,“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句话是对的。此时,学生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说“正方形是特殊长方形”这句话的含义。

其实,错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的说法。因此,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我们的课堂会因“错”而变得更加美丽。

猜你喜欢
对称轴长方形正方形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先找对称轴!
抓牢对称轴突破二次函数
有几条对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