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

2017-03-29 07:58朱伟胡绍琼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法观念学困生

朱伟+胡绍琼

摘 要:作者对“学困生”转化工作有一定经验。在数学教学中,要根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牢固树立“学困生”也能成才的观念。教师要增加对“学困生”的情感投入,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改革对“学困”的教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观念;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学困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并且还必须努力地啃好。笔者从教20多年来,一直把“学困生”转化工作作为长期的研究课题,终于有所积累,现将工作体会加以阐述,以期与同行共勉。

一、在数学教学中,要根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牢固树立“学困生”也能成才的观念

我们所谓的“学困生”,并非指先天存在智力障碍的学生,而是指身体健康,由于后天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学困生”,他们在学习上是弱势群体,分析他们“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长对孩子教育不得法,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包庇纵容,放任不管;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对子女简单粗暴;有的家庭对不同成员的要求不一致;更有甚者对子女灌输“读书无用”的思想。致使孩子好逸恶劳、性情古怪。其次,“学困生”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偏爱高分学生,歧视“学困生”。应试教育真正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再加上部分教师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缺乏正确的教法,导致部分“学困生”的产生。最后,由于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确学习目的,不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学习不刻苦努力。其自身的原因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困生”。

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不管何种类型的“学困生”,并非无可救药,他们是可以转化的。在“学困生”中也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作为数学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用辩证法的观点对待“学困生”,既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来分析学困生;又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坚信“学困生”也能成才。

只有数学教师根究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同时坚定“学困生”也能成才的信心,在教学中不歧视“学困生”,才能在工作中深入挖掘“学困生”的潜力,使“学困生”转化成为可能。

二、教师要增加对“学困生”的情感投入,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中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来报复。在这种心态下,你越是逼迫他们学习,他们越是反感,学习成绩也就越来越差,甚至逃学。他们的精力没有用到学习上,就会通过上网、打架、顶撞老师等来发泄、来消耗。因此,教师要带着“爱”真正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热情耐心地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教师热爱好学生,更应该厚爱“学困生”。在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以“爱”为基点,注重与“学困生”的沟通,随时与“学困生”个别谈心,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也让他们了解、理解我们老师,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相互信任,只有老师可亲可敬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心里,学生在心里认同了你这个老师,你上课他才喜欢听。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如同春风化雨,可以使枯苗复苏。所以我们一定要使“学困生”周围形成一种“友爱、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让爱的暖流流进“学困生”的心田。

三、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研究与改革对“学困生”的教法

数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决定了数学是教学、学习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正是由于数学的这些特点,造成了“学困生”的形成,因此,研究和改进对学困生的教法是转化数学科“学困生”的关键。

1.加强对“学困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科中转化“学困生”,要让他们在数学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动机、热情,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要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困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和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2.转化“学困生”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学困生进行调查摸底,以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与措施。

(1)对于顽皮,自控力差,或因特殊原因(如生病缺课)等“暂时困难型”的“学困生”,要明确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这类学生在弥补学习上出现的知识空缺时,教师上课时还要时时提醒这些学生,要集中注意力。作业时边做边辅导,这样既能使他们提前完成作业,又能保证作业质量。

(2)对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动力不足型”的“学困生”,要坚持做耐心的思想工作,讲明读书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确青少年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关系到自己美好前途的大事,同时也是祖国的需要。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

(3)对智力较弱、反应迟钝的“能力不足型”的“学困生”,虽然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但意志力较强,学习勤奋是他们的优点,教师对此类学生不能视为包袱,适当地做些课外辅导补救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障碍,通过具体的动手实验,让他们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并通过“1+1”帮扶、个别辅导等方式给他们补救知识缺陷。同時教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多多鼓励他们勤奋学习,要求多读多练。相信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4)对于智力差、能力弱属于典型的弱智的“整体困难型”的“学困生”,即所谓的“双学困生”,这类“学困生”是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他们由于从低年级阶段持续长时间的知识障碍积累,基本技能匮乏,同时,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失败造成的自卑心理,致使他们缺乏自信、失去学习兴趣。这类学生人数不多,但转化难度大,教师要更加热情地关怀他们,要对他们进行长时间的个别辅导,既要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又要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在这类学生的转化过程中绝对不能操之过急,因此对他们要抓住一切机会做好跟踪教育工作,不能因为见效慢而放弃。要在倾注真情、持之以恒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如家长、班干部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教师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还要对“学困生”降低要求,减轻学习负担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洞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时思想容易开小差,精力不集中,他们对教师枯燥无味的语言讲授不理解,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这时教师上课运用艺术性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能引导“学困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使学困生在课堂能掌握基础知识。对于布置数学作业应以课本为主,不搞偏题、难题,不搞题海战术,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培养。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最终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笔者在讲坛耕耘二十余年,对转化“学困生”尝试了很多方法,如案例教育法、自我剖析法、榜样法等。归根到底,作为教师必须要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一颗爱生如子的心,一颗面向全体公平教育的心,这样才能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使转化“学困生”成为可能。让教育园地万紫千红春满园。

参考文献:

[1]蒋金花.小学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3(4).

[2]李仕友.浅谈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

猜你喜欢
教法观念学困生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