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古余音, 以古物重组华夏历史链条

2017-03-29 03:26万露贞
收藏·拍卖 2017年3期
关键词:余音陈列文物

文/图:万露贞

鸿古余音, 以古物重组华夏历史链条

文/图:万露贞

“鸿古余音”展览现场,展线的精心安排是一大亮点

2017年1月23日,“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展厅向公众开放。224件(组)文物,十余种类,分五个单元,力图呈现史前至两汉时期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为竹简,分别陈列在“文字”“统治”“信仰”等多个单元。随葬的陶质房屋、磨房、井、鸭栏等陈列在“生活”单元,用于展示先民居室布局与生活习性,同样来自葬墓的陶俑分入“葬仪”单元,则是为了强调秦汉以后,陶俑这种文明的方式替代活人殉葬成为主流。上海博物馆这次的开年特展打破了既定的文物门类,以历史信息为线索,强调对早期中国文明这一核心主题的文化演绎,力求揭示出展品与展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文物组合”所构成的“故事链”,“让文物说话,讲中国故事”,实现对文物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深度挖掘。这不仅是上海博物馆在文化主题展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更昭示了展陈设计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文字,维系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密码

泱泱华夏,彪炳千秋。人类历史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历经数千年沧桑变迁,依旧生生不息。展览聚焦史前至两汉的古典阶段,通过传世与考古的历史遗存,以多维度、剖面式的解读方式来探求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内在动因。从文明发轫以来,我们的先民逐渐走出聚落蛮居,迈入帝国方域,踏上农业文明之途。自史前经夏商周三代至秦汉,这一漫长的过程交织着古人对王权与统治、礼制与信仰、生存与死亡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与认知。中华文明在这一早期阶段的发展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文明进程走向,也孕育并塑造了承续至今的中国传统文脉。鸿古余音,谁传道之?由这一叩问出发,循时间而归、溯掌故而上,借这些累世遗珍来探求中华文明源远而流长的真正缘由。

“文字”的出现令思想可见,使历史流传,华夏先民由此踏上文明的进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统治”形式屡经更替,个人的“生活”方式亦应时而变。出于对自然、先祖的崇拜,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已形成了多样的自有“信仰”体系。而“事如生死”的古老观念则在当时的“葬仪”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也使得今人能够通过丰富的随葬品一窥古人的生活形态。展览中,甲骨、青铜、玉石器、陶瓷、漆木器和建筑模型等各类文物从上述五个角度出发,帮助观众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源流与发展。

“文字”单元,围绕“什么字?”“写(刻)在哪儿?”“用什么写(刻)?”三个问题组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物展品。以良渚文化晚期排列有序的成组史前刻符;刻有经过剧烈简化文字的商代龟腹甲、牛肩胛骨,以及罕见的人头骨;刻有金文的西周青铜器;刻有隶书的残石;以毛笔蘸墨书写的竹简等文物向观众展示了文字的演化过程。同时呈现了上古时代的书写工具,如秦代笔套,东汉毛笔,汉代的砚台和墨丸等。

礼制,贯穿统治者的生与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统治”单元开篇呈现了两件最具代表性的早期统治权标志物。其一是象征军权的玉钺组合,另一件是刻有10组神人兽面纹的象牙权杖,纹饰极其繁复细致,代表神权。夏商周三代的统治者利用祭祀中的神权和祖权的权威性,建立了神权、祖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国家体制,通过礼制治理国家,青铜器是礼制具体化的物质表现,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享宾客等活动所用的青铜酒器、食器、水器、兵器,构成“统治”单元的主要篇章。郡县制推行以来,各级官吏要行使权力或表明身份的玺印与封泥,呈现出中央集权官制体系的真实架构与细节。这一单元的篇尾,策展人选取了四件器物,分别隐藏有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几位君王的名号。战国楚简《容成氏》中记录着尧舜禹的禅让传说,另外三件器物上有建立了商周秦的商汤、周武王、秦始皇的名号,细细找来非常有趣。

“生活”单元,丰富驳杂且充满生趣。多层展柜集中陈列了近20件汉墓常见的陶质建筑模型和设计精妙的室内用具,时人家居形态和生活情趣扑面而来。战国至汉代是中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高峰,品种数量和制作水平均大为提高,其中包括不少生活用具。中国至迟在商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瓷器,战国则是原始瓷器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数量明显增加,烧造质量也有显著提高,这一单元陈列了4件由陶向瓷过渡阶段的产物。在满足日常生存需求之外,古人还善于借助玉饰、铜镜等照容梳妆,实现自身对美的追求。此外还有呈现经济生活的度量衡器、货币,展示交通工具形态的车马器,以及反映贵族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狩猎图。令人称道的是,在展示以钟鼓为代表的各类乐器时,不仅在展厅循环播放着婉转悠扬的编钟音乐《高山流水》,还在编钟旁边陈列着一件战国早期青铜镶嵌画像纹壶,壶身上的《宴乐图》纹饰放大展示在墙面上,标红区域正是展现古人演奏乐器的场景。

“信仰”单元,从“玉与神人”“四灵”“龙凤”“卜筮择吉”四个角度组织展品。史前时期常见玉神人形象,其独立成器者多为人首造型,此次展出的石家河文化玉神人这样的全身像相对少见,可能为氏族首领或巫师之属。展厅中间玻璃柜中,三件似乎并无干系的文物陈列在一起,分别是纹镜、瓦当和温酒炉,仔细寻味,才发现此处展示的是汉代十分兴盛的四灵崇拜。如此不拘一格的组合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格外深刻。

墓葬是死者的栖身之所,也是生者依据现实世界的模式为死者设计的另一个世界,埋葬的过程和方式反映了现世的社会秩序、道德准则、精神信仰等。“葬仪”单元试图还原墓室情景,墓口陈列着战国时期楚国的镇墓兽,由木座、兽体、一对大鹿角组成,连角通高73厘米,宽110厘米,阴森中透着神秘,引导逝者进入冥界并保障他在冥界的安宁。穿过众多随葬陶俑与玉器,来到一个墙壁张贴着墓室照片的房间,中央陈列着目前国内出土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金缕玉衣,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观众。金缕玉衣是汉代最高规格的丧葬用具,2月下旬这一珍贵展品将送还徐州博物馆,替换为银缕玉衣。

(编辑/雷焕昂)

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镇墓兽,形制独特

猜你喜欢
余音陈列文物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文物的栖息之地
王秀玲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文物的逝去
文物失窃
余音飘香 凤凰涅巢:“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参赛手记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