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埭记往陈凝丹致苏卧农信札解读

2017-03-29 03:27朱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
收藏·拍卖 2017年3期
关键词:信札画派佛山

朱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

花埭记往陈凝丹致苏卧农信札解读

朱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

陈凝丹致苏卧农信札

“花埭”位于广州城区西南隅,现属于芳村区。其早先为河滩草地,自明代起便有居民在此开荒种花,初名“花埭”,后因其谐音而改称“花地”。如今,在繁华的街道中尚有花地湾、花地大道等名称,即是渊源于此。明清以降,此地多文人墨客驻足,留下诸多文苑雅事。清代诗人张维屏有《泛舟花埭》、黄遵宪有《花埭纳京》诸诗,而康有为则有“千年花埭花犹盛”的诗句,晚清诗人梁修更有《花埭百花诗》以歌咏此处百花,可谓集花埭诗之大成。20世纪以来,花埭曾住过一位“岭南画派”画家苏卧农(1901—1975)。他是高剑父的弟子,以绘画为能事,在此种花,养花,画花,过着传统文人优游闲适的乡居生活。花埭因苏卧农而名愈显,而苏卧农也因花埭而使其画愈发生机盎然。

苏卧农擅画花卉,多以花埭所种之百花为蓝本,因而花埭也就成其绘画之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还兼擅人物,所绘人物,也多为乡人撑船蒿游弋于荷塘花草间,或摘花,或远眺,或采菱,杨柳依依,春光灿烂,一派祥瑞之景。近日笔者在其哲嗣苏百钧寓所得覩一通由“岭南画派”另一画家陈凝丹寄来的信札,其中涉及花埭,便可略窥苏卧农的花埭情结。

信封所写收信地址及收信人为:“广州市花地大田街2号苏卧农同志”,寄信地址为:“佛山市陈缄”。“花地大田街”乃苏卧农居所,此地即古称“花埭”之所。“大田街”现在尚存,即便在城市化步伐已经以超越人想象的速度快捷前行、周边已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今天,此地仍然可见花店或与鲜花相关的门市,依稀可见昔日花田旧影。信封正面之邮票已脱落,无法辨识邮戳;背面之邮戳则尚存,但并不清晰,依稀可辨“1972.2.10”字样,据此可知此信的书写时间当为1972年。

全信书文曰:

卧农学兄:

春节前来书敬悉。嘱找美术刀问题,经向我社同志了解,“利生利”已改名“利工农”,已不生产。此数刻刀,目前还未知何处有生产,如有消息,当再奉告。弟已返回佛山民间艺术社工作,注并还有机会再来花埭请教。耑复并侯

痊安并祝府上各位春禧!

弟陈凝丹,二月六日。

陈凝丹(1912—1985),原名士炯,号劲草,自称“丹翁”,广东佛山人,曾师从“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学花鸟,成为该画派的第二代传人;后又跟随“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奇峰的弟子黄少强,学人物,因而又变成了“岭南画派”的第三代传人。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善画花鸟、人物和山水。曩年其子女陈明中、陈方平为其举展事,梓行《陈凝丹画册》,还特邀笔者为其撰写专文论述其艺术历程及艺术特色,笔者遂以《岭南画派的另一传人陈凝丹》为题高扬其人其艺。陈凝丹写此信之时,任佛山民间艺术社主任,故在其信中言及“我社”“返回佛山民间艺术社工作”等。“佛山民间艺术社”全称为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成立于1956年,现在仍然继续运行,是一家以保护、研究、创作、生产经营佛山民间艺术(如剪纸、秋色、灯色、木板年画、陶艺)为主要业务的国有专业机构,经数十年的发展,现已兼具贸易、旅游接待、文化艺术交流、展览及教育培训等功能。信中谈及苏卧农曾来信嘱咐陈凝丹为其在该社找美术刀,陈回信称原名为“利生利”的美术刀已改名“利工农”,但已停止生产。据陈凝丹之子陈明中回忆,“利生利”是在佛山普君墟所制造,该所专门生产刀具、剪刀、农具(锄头镰刀等)等。从信中可知当时的佛山民间艺术社应该只是代销其刀具。尤为重要的是,陈凝丹在信中还谈及希望“再来花埭请教”,则说明陈并不止一次去往花埭与苏交游。而在写信之年,正是“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之时,很多书画家不是关进牛棚,便是被批斗或派往农村改造,而苏卧农依然能悠然自得地生活在溢满清香的“花埭”,构筑着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我想,这或许是与他淡泊明志、疏离政治的艺术理念分不开的。

当然,信札所体现的陈凝丹随意闲适的行书风格,乃是其绘画之外的另一种意趣。很显然,这样的书风既非来自高剑父的“枯藤体”,也非源自黄少强的行书风貌,而是自成一格,未见窠臼,与其凝练潇洒的绘画风格可谓相得益彰。

(编辑/刘星辰)

1948年,高剑父与弟子等合摄于广州花地右起:苏卧农、高剑父、李抚虹、叶永青、卢传远

猜你喜欢
信札画派佛山
《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
爱在人间
——弘一法师、丰子恺大师书画、信札手稿展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收藏界的“绝后”之作
佛山瑞光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旧时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