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述略

2017-03-29 15:03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张静思想史毛泽东思想

汪 兵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3)

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述略

汪 兵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在通史研究还是在专题史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如对其研究特点、研究内容、历史分期、研究方法等内容的探讨都没有得以深入推进。因而,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阐述,可以为进一步深化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研究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学理性基础。

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学科建设;理论问题;研究趋向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共党史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不断得以拓展,党史的通史、专门史等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简称党的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仅有通史类的著作出版,如张静如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和《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青岛出版社2015版)等,还有各类专题史的著作出版,如顾龙生著的《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范小方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郑师渠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刘华清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史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等,发表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在回顾近30年来的党的思想史研究的历程时,也感到其研究存在不足,概括地说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学界认为党的思想史的研究主要是党的指导思想史研究,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史,如李曙新著的《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史》(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等,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党的思想史内容的深刻认知;其二是学界缺乏对党的思想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如关于研究特点、研究内容、历史分期、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主线等内容,这直接影响党的思想史研究的深入推进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基于此,本文拟对党的思想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概况作一述论。

一、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在进入关于党的思想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探讨和阐述之前,笔者试图对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党的思想史研究的发展概况进行简要的回顾,作为本文的立论基础。对党的思想史的研究进行学术史的追根溯源,可以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的研究。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即党的第二个决议)对毛泽东思想以及毛泽东的评价等都作出了明确的结论,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和准绳。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党史学界开始从各个方面开展了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生平等的研究,其中包括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的研究。比如,1983年和1985年郑德荣等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史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毛泽东思想史稿(社会主义主义时期)》先后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个时期,张静如关于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他关于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的研究主要是从党史学科建设的角度展开的。张静如指出:“中共党史学科要发展,特别重要的仍是理论上要加强,理论上的开拓很需要。”“毛泽东思想发展史是从纵的方面去研究毛泽东思想这门学科”[1]。他还指出:毛泽东思想发展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对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毛泽东思想发展史既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又有独立的体系,全面具备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完备形态[1]。他和丁晓强发表的《关于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提出:“毛泽东思想发展史是历史科学,属于思想史范畴。思想史同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特点。所以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的研究一定要有别于中共党史。”[2]

由此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的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研究与90年代以后党的思想史的研究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1991年张静如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由青岛出版社出版,这是党史学界第一部党的思想史研究的“通史型”著作,具有开拓性的地位和价值。在该书的序言中,张静如初步地阐释了党的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法等内容。

21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党的思想史的研究,不仅有大型“通史”型著作出版,还有大量的论文发表。比如,关于学术史回顾的论文,主要有王炳林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若干问题述要》(《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4期)等;关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论文,主要有侯且岸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四题》(《北京党史》2005年第4期)、艾丹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等;关于研究特点的论文,主要有雷国珍的《浅论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特点》(《湖湘论坛》2003年第1期)等;关于历史分期的论文,主要有关志钢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共思想史阶段划分问题》(《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第1期)等;关于学科建设的论文,主要有关志钢《中共思想史学科建设初探》(《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等;有关史家对于党的思想史研究贡献的论文,主要有拙文《张静如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论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6期)等。

二、基本理论问题述要

可以从两个部分探讨党的思想史的研究:一是关于“主体部分”的研究,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逻辑线索,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研究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为探求旨归,以党的指导思想的研究为重点,但并不局限于党的指导思想的研究。二是关于“辅助部分”的研究,主要是有关党的思想史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大致涉及研究特点、研究内容、历史分期、研究方法等的探讨。笔者以为,对这些党的思想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考察与探讨,不仅是逐步构建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学科建设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检视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进展的关键环节。

(一)研究特点

一般来说,思想史研究主要包括思想家、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历史观等方面的研究。就党的思想史的研究而言,一方面必须考虑到它的渊源,即一是要考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二是要考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政党思想史研究的内在特点,比如关注政党“思维范式”以及对概念“语境”等探讨。

(二)研究内容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其研究内容,概括来说,研究对象比较抽象,而研究内容比较具体,是对研究对象的展开。张静如在1991年指出党的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共中央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已经形成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第二,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思想。”“第三,‘左’和右的错误指导思想。”[3]21世纪以来,张静如两次对党的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作了补充和完善。他在2008年指出,党的思想史研究的内容应该包括中共中央的指导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党内思想家们的思想、观点、主张发展的历史进程;普通党员群体的思想认识发展的历史进程[4]。他在2014年又指出,普通党员群体的思想认识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普通党员群体生活、工作在党外群众之中,最接近、最了解群众,因而也最能反映群众的情况。可见,研究普通党员群体的思想认识很有必要[5]。

此外,侯且岸认为,党的思想史的研究“既有对党内思想家、思潮的研究,又包括对党的思想范式和理论的研究”[6]。关志钢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展规律及其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中共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全部内容。”[7]关志钢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为研究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发展规律为研究重点。笔者认为,除了上面提及的研究内容以外,党的思想史的研究内容还应包括政党心理、党史文献等。

关于政党心理的研究是党的思想史研究的一个薄弱内容。张静如曾指出,所谓政党心理是一个政党中普遍流行的、共同的、典型的精神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党群体心理和政党个体心理。政党群体心理和政党个体心理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8]。笔者以为,政党心理是党员对中国共产党基本价值取向的认知、情感、态度和动机的“总体现”,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全体党员对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主要来自其对党的基本理论、纲领政策、目标任务等方面的拥护和执行。因而,研究政党心理不仅能深入分析党内群体或个体对象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等对其思想的影响,也“能够加强叙述和结论的说服力、深刻性”[9]。

党史研究的历史实践证明,史料和文献是其研究的重要基石。就党的思想史研究而言,重视党的文献和史料的研究与解析同样是很重要的,如关于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对党的历史研究和党的思想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过,这里所讲的重视党的文献研究,还有另外一层涵义,就是怎样看待党的思想史文献中所依靠的“文本”的“追根溯源”以及考订等问题。

(三)历史分期

历史分期问题是历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历史分期,就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依据,把事物的历史进程具体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或时期,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探求其中的历史经验和客观规律。具体到党的思想史而言,对它的历史分期问题的探讨是一项基本研究课题。笔者以为,对这个理论问题的探讨大概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其一,区别中国共产党历史分期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分期的不同;其二,如何划分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分期。

关于中共思想史的历史分期,主要可以参见张静如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和《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以及关志钢等的《中共思想史学科建设初探》等研究成果。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一书中,张静如将中国共产党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三编,即第一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1921年—1949年)、第二编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思想(1949年—1956年)和第三编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1957年—1990年)。全书除了导论和结语以外,主体部分共分三编九章内容。在《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7卷)中,张静如对党的思想史分期作了如下安排:第1卷(1919年—1927年)、第2卷(1927年—1937年)、第3卷(1937年—1949年)、第4卷(1949年—1956年)、第5卷(1957年—1965年)、第6卷(1966年—1976年)、第7卷(1976年—1992年)。可以看出,张静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将党的思想史等同于中共党史的传统分期,如把1937年到1949年期间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历程作为整体来对待和审视。关志钢对中共思想史作了如下分期:蹒跚学步(1921—1935年)、长大成人(1935—195年)、遭受挫折(1957—1978年)、既往开来(1978年—);并指出这是以党的自身的思想成熟进程为参照系的,其分期的标准具有主体性,以区别于传统的中共党史的分期[7]。

笔者以为,关于中共思想史的分期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具体到党的思想史分期而言,其主线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理论成果为逻辑;其二,能够体现历史分期研究的需要,历史分期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际研究的效果;其三,关于各时期(阶段)之间的关键点要有明显的“起止”性的特征,能够凸显清晰的“历史感”;其四,各个起始阶段的划分应体现相对的“独立性”,不至于出现较多的节点交叉性。

(四)研究方法

关于中共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一直是研究的薄弱环节。艾丹在《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发表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一文,从关于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的结合、关于比较研究法的运用、关于原始材料的考证与阐释、关于“活”史料的择取、关于跨学科跨专业多种研究法的并用等方面谈了对中共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反思。笔者也简要地把张静如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概括为历史主义、全面研究、社会心理等三个方面[10]。根据党的思想史研究的特点,笔者重点阐述以下三种研究方法,限于篇幅,其它的研究方法如后现代理论、比较的方法、跨学科的方法等不再详述。

1.社会史的方法

李大钊和郭沫若较早地运用社会史的方法研究思想史,可参见李大钊的文章《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和郭沫若的著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侯外庐深入地运用社会史方法进行思想史的研究,指出:“思想史系以社会史为基础而递变其形态。因此,思想史上的疑难就不能由思想的本身运动里求得解决,而只有从社会的历史发展里来剔抉其秘密。”[11]在他看来,只有把思想史置于社会史的视野下进行考察,把思想史与社会史贯通,才有可能得出比较科学的解释和结论。

具体而言,这种研究方法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一,考察社会经济的形态,研究特定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更。其二,考察社会思潮,即社会思潮根源于社会经济生活,反映特殊条件下人们普遍的利益或要求,揭示其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趋向及时代特征。其三,注重阶级分析的方法,挖掘思想或思潮背后的阶级属性和根源,并研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特色和历史地位,准确理解思想体系的价值及意义。当然,要防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简单化和庸俗化,乱贴“唯物论”或“唯心论”的标签。

2.全面考察的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要求把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研究置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深刻变迁中进行深入考察,用整体的、全面的和发展的视角对党的思想史进行全面的检视和分析,揭示出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内在本质、与其它思潮的互动关系等。如“要弄清楚哪些思潮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发展有好作用,哪些思潮有坏作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有好作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有坏作用。”[9]

3.历史主义的方法

任何一种社会的思想、思潮的产生或思想家的思想和活动等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如果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就不可能对其中的问题有真切的认知,更无法通过研究得出实事求是的解释和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当作一个按照规律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在观察、分析和研究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都要树立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进行考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说,考察历史问题时要做到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具体到党的思想史研究而言,在运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时,不仅要借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和联系、实事求是等观点,也要重视“历史的继承性”问题的研究,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马克思主义两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双重性影响。

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作为中共党史研究领域拓展的产物,无论是其主体部分的研究还是其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成果的认知和研究,并为今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指明了研究趋向。而它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丰富了对党的思想史的深刻认知

党的思想史研究深刻地体现了党成立以来的思想理论发展进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水平。从纵向上看,对党的思想史进行了贯通性的研究;在横向上,对党的思想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不仅研究党的政治思想,也要研究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化思想、军事思想、外交思想、党建思想等内容。对党的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进行了研究,涉及其主要内容、科学体系、历史地位、现实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等。学界应对党的思想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加以重视,如关于中共思想史的历史分期问题研究,既体现了党的思想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也进一步完善了党史分期理论的内容。

(二)构建党的思想史学科体系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党史研究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张静如指出,既然党史学是历史学科,学科研究体系应包括通史类、断代史类、专史类、地区史类、行业史类、人物志类、研究性回忆类和基础理论类等八个方面[12]。他提出的关于开展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研究拓宽了党史研究的范围。总之,学界关于党的思想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充实了党史研究的内容,对构建党的思想史的学科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面临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显得较为薄弱等问题。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前提是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问题,包括要注重对党的指导思想(包括党的思想史)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侯且岸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研究,2003年底应约在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栏目发表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断用新视角开掘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宝库。2016年起他又在《北京党史》杂志开辟了“党的思想理论史研究”的栏目,指出这个栏目就是“要体现学术性和研究性,坚持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致力于思想、理论与党史的有机结合,特别凸显问题意识,重视展现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历史矛盾的认知,探索思想、理论发展的特殊规律。同时,致力于思想的启蒙与学术的普及,为社会提供严谨、可信、可读的研究成果。”[13]

综上所述,笔者简要地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成果,从中可以看到学界关于党的思想史学科建设研究的进展。需要注意的是,党的思想史研究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能局限于党的指导思想层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如党的领袖群体的思想、党内著名理论家诸如胡乔木等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共的思想范式转换等问题。关于党的思想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如研究主线、研究重点等,都应是学界着力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总之,要通过对党的思想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考察和阐述,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党的思想史的学科体系奠定学理性基础,也为继续深化和推进党的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本资源。

[1]张静如.张静如文集:第一卷[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323,291-292.

[2]张静如,丁晓强.关于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1988(2):42-46.

[3]张静如.中国共产党思想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1.

[4]张静如.张静如文集:续一[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9:372.

[5]张静如.《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总序[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6):42-46.

[6]侯且岸.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四题[J].北京党史,2005(4):36-38.

[7]关志钢.中共思想史学科建设初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50-156.

[8]张静如,张世飞.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心理建设[J].理论学刊,2007(10):20-22.

[9]张静如.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144,163.

[10]汪兵.张静如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论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6):90-93.

[1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8.

[12]张静如.中共党史学诠释[J].北京党史,1997(3):1-2.

[13]侯且岸.党的思想理论史研究(主持人按语)[J].北京党史,2017(1):4.

ResearchSummarizationontheBasicTheoreticalProblemsoftheIdeologicalHistory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WANG B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Anhui Agriculture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13,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tudy on the id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een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research of general history and special history has been made some progress. There are deficiencie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basic theoretical problem of the id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research on its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cont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be studied in depth. The study of basic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the id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n lay a strongly ra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n the id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ts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syste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ideological histor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eoretical problems; research trends

D239

A

2095-7602(2017)09-0058-05

2017-04-21

安徽省教育厅2015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础理论问题研究”(2015jyxm708)。

汪兵(1980- ),男,讲师,从事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

猜你喜欢
张静思想史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Self—redemption in Desire—Analysis of Desire under the Elms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的奠基之作
《军事思想史入门》评介
毛泽东思想挂了帅牛鬼蛇神脚下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