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称性在汉语言文学中的运用及价值

2017-03-29 15:03张宝利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语义上对称性汉语言

张宝利

(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论对称性在汉语言文学中的运用及价值

张宝利

(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对称性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汉语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深受对称性影响,这是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本文针对对称性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广泛运用及作用、影响,探讨对称性的审美价值和哲学意蕴。

对称性;汉语言文学;运用;价值

1918年,德国数学家艾米·诺特提出著名的诺特定理,将对称和守恒这两个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牛津字典》这样定义“对称”:“对称是一种结构,使得物体可以被分割成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几部分,或者是物体关于边界和中心的类似重复。”刘勰曾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对称性普遍存在于宇宙之中,日常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如:天地、阴阳、高低、远近、大小、雌雄、人体四肢、鸟的双翅、绿色的树叶、雄伟的建筑……无不呈现出妙趣天成的对称。对称还有更多的含义,代表着均匀、平稳、平衡之意,与协调、优美、和谐联系在一起。

对称性是人们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认识,在大千世界中,对称性是我们司空见惯而又引人入胜的最基本现象。对称性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人类早期文明——仰韶文化中所留下来的许多文物上的对称图案,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具有对称意识,并且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换言之,当时的人类已经以对称为“美”。这种美从古至今延续并流传下来,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无尽的魅力,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类利用对称性思维创造出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如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太极图”等。对称性的广泛运用,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乃至人们的思维意识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对称性在汉语言文学中的运用

汉语言文学深受对称性的影响,将对称广泛运用于其中,并在语言、文字和文学方面呈现多样化特点。

(一)汉语言中的对称性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称是语言结构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汉语中的对称结构也很普遍。

汉语中的对称是指处于矛盾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相互对当。这与两方完全相同的对称存在差异,是受对称意识影响产生的另一种对称形式。以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为例,有长元音和短元音对称、单辅音和复辅音对称、实词和虚词对称、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对称、单句和复句对称。汉语中对称的现象比较普遍,对称的类型也各不相同。

1.“一一对称”结构

“一一对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语音、字形和语义上的对称。共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对称如“哈哈、呵呵、嘿嘿”这类拟声词,语音、字形和语义都对称;第二种对称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这类重叠词,字形和语义完全对称但发音时第二个字多为轻声;第三种对称如“开心开心、高兴高兴、挑选挑选”,这类词语以“AB”和“AB”的形式在语音、字形和语义上分别对称。

2.“语义对称”结构

“语义对称”是指词与词之间语义对当的对称。共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如“男—女、黑—白、阴—阳、东—西”,这类对称词的意思相反。第二种如“姑妈—姨妈、伯父—舅父、侄子—外甥”,这类人称词语虽在指代上不同,但如果以“父系”对“母系”为标准,则也是一种独特的对称形式,符合中国人的对称逻辑和平衡思维。

(二)汉字中的对称性

汉字是用于书写的,是语言、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记录工具。汉字字形的对称要从隶书演变说起。“隶变”,无论是在文字史上还是在书法史上都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汉字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对称性的影响。其对称类型主要有以下两种。

1.字形结构对称

字形结构对称主要分两种对称形式:左右结构和上下左右对称。左右对称如:工、冒、中、土、申、固、凹、凸、曲;上下左右对称如:口、回、十、田、日、目、圭。

2.组字语义对称

汉字中有些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组合而成,而这些用于组合的汉字在语义上具有对称性。例如:“好”从女从子,这里的“子”指男子,“女子”和“男子”在语义上具有对称性;“明”字由“日”“月”两字组成,日属阳,月属阴,“明”是阴阳平衡的,“日”和“月”在语义上具有对称性。

(三)文学中的对称性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纵观中国文学,其发展也深受对称性的影响。对称性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格律和格式对称两个方面。

1.格律的对称性

格律指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在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以“五言诗”为例,首句若“仄仄平平仄”起,对句必然应当是“平平仄仄平”的格律形式,如杜甫的《春望》前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种对称性虽然是人为规定的,但也说明其产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格式的对称性

从《诗经》到现在家家户户过年时贴的春联都具有对称性,对称的要求多体现在格式上,包括字数对称和语义对称。首先以《诗经》中的《蒹葭》为例,诗中段与段之间的字数是相同的,完全对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语义对称是指对称双方不仅在字数上对称,语义上也要一一对称。如《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标题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人名对人名,动词对动词,甚至在语义内容上都是相对比的,这是受对称思维影响的中国文学的魅力。

二、对称性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价值

对称性贯穿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规范促进作用,同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与哲学意蕴。

1.对汉字及文学的产生发展具有促进、规范作用

对称对汉字产生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以“口”的演变为例,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指嘴。最早的“口”字形状是不规则的,但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变化,才有了今天使用的上下左右结构对称的“口”。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对称性影响。同时,对称性有助于我们分析语言现象,具有强调作用,方便记忆。汉语和其他语言相比具有其复杂性,如汉语中的“男—女”在英语中为“man—woman”,而汉语中的“姑妈—姨妈”在英语中全译为“aunt”,汉语的复杂性使其在使用时具有容易区分的特点。

对称性对文学的规范作用更为突出。尤其是中国文学中的诗词歌赋,对偶、对仗等对称形式的广泛应用使格律格式更加清晰,而且在景物描摹、感情抒发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如一首《水调歌头》被谱成一首韵律十足的《明月几时有》,《蒹葭》被现代人谱曲为《在水一方》广为传唱。

2.体现汉语言文学对称美的独特文化

汉字为独立方块形,音义形结合,其笔画线条和结构呈现多种形式对称,每个字都有了生命般形态,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几千年来,古典诗句、格言警句、谚语成语等经久不衰,显示了汉语言文学独特的对称美。梁启超在《苦痛中的小玩意》中曾说:“骈俪对偶之文,近来颇为青年文学家所排斥,我也表示相当的同意;但以我国文字的构造,结果当然要产生这种文学,而这种文学因有其特殊之美,不可磨灭。”

人们在欣赏大自然的过程中,找到了表现对称性的语言形式——对仗,并将这种规律反映到汉语言文学中,使汉语言文学成为人们对成双成对、协调美好追求的最好载体。均衡、圆满、和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的形成,是对称性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果。讲求对称,是汉语言文学的独特文化现象,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3.彰显“辩证法”认识规律的哲学内涵

对称性是客观存在,体现了辩证法的认识规律,即对立统一。我们认识事物总是在事物与事物的对比中获得,在矛盾的对立中通过联比、排比、反比,使矛盾双方的性质更为突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等诗句,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汉语言文学的对称性教我们练就一把“思想之剑”,用辩证法思考问题,斩断汉语言文学中消极一面,取其积极一面,从中国文化中领悟和追寻人生意义与价值。

对称性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规范和发展,让语言、文字和文学具有了一定的标准。但是运用“辩证法”观点,重视对称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对称性。过分强调对称会使人们的思想被束缚,缺少创造性。从古体诗到新诗的发展、变化,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在字数、格律上的变化,更是人类追求思想自由、摆脱束缚的一种表现,这恰恰是汉语言文学的哲学意蕴所在。

三、结语

古今中外,不同学科领域针对对称性的研究有很多,说明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索对称性在汉语言文学中的运用及其价值,意在归纳其在汉语言文学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其审美感受和哲学韵味,为探讨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特质提供一定的参考。

[1]季理真.对称之美[N].光明日报,2011-02-14(05).

[2]鲍健强,林炳煌.物质世界演化机制:从对称性到对称性破缺[J].浙江社会科学,2010(2).

[3]陈传锋,黄希庭.结构对称性汉字视觉识别特点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9(4).

[4]陈洁.汉语结构对称性四字格成语的概念整合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10).

[5]胡增益.语言结构中的对称[J].民族语文,1996(5).

[6]张璐.对称性在汉语中的表现[J].文学艺术,2011(3).

H0

A

2095-7602(2017)09-0081-03

2017-07-02

张宝利(1968- ),男,副教授,从事文学与写作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语义上对称性汉语言
一类截断Hankel算子的复对称性
巧用对称性解题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髁突位置及对称性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四级单词对对碰(2)
巧用对称性解题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英语并列结构中的对等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