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

2017-03-29 15:03赵雯雯王洪车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祥瑞

赵雯雯,王洪车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 基础教学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7)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

赵雯雯,王洪车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 基础教学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7)

中国文学中的动物形象,以狐的形象最为丰富多彩。它们或机智狡猾,或魅惑祸人,或是灵异的神兽,或是潇洒多智的书生,或是美貌风趣的少女。在唐前,狐基本以一种祥瑞动物的形象出现。但这样的形象没能保持多久,狐的妖异性就超过了它的祥瑞性,并且狐的妖异性在六朝志怪中发展到顶峰。唐代狐文学发达,产生了更多精彩的狐形象,对后代狐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清代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堪称狐精故事和形象的一个总结。

狐;动物属性;祥瑞性;妖异性

中国的先民无比崇拜和热爱自然,他们将自然中的神奇动物搬进自己的图腾和祭祀中,而伴随着原始巫术和崇拜流传下来的便是各种各样奇异的怪物传说,《山海经》就是一部上古先民动物崇拜的集合。随着时间的流逝,上古的怪兽们褪去了神秘的光环,消失在茫茫的典籍和传说中。而狐这种动物经久不衰,被人们津津乐道直到今天。狐的魅力如此之大,那它在中国文学中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唐前文学作品中狐的形象

在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中,狐的形象以其动物本体属性为主。这时的狐,主要以一种祥瑞动物的形象出现。狐作为祥瑞特征的观念在早期文献中比较常见,随着人们观念的发展,汉代以后文学中出现的狐形象逐渐被妖化。

1.狐的最初形象和自然属性有关

狐,俗称狐狸,属于食肉目犬科,是普遍分布于我国大陆的一种常见小动物。狐体形似犬而瘦,身体曲线优美,尾巴丰实漂亮,耳朵灵活,嗅觉灵敏,奔跑速度快。常穴居山林中,主要以鼠类、鸟类、昆虫类小型动物为食,昼伏夜出,十分警觉。

狐生性小心谨慎。晋朝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讲述,冬天狐狸欲渡结冰河流时,常侧耳倾听,确认冰下无水声、冰面足够结实方行。根据狐狸的这种习性,人们必俟狐行乃敢渡。狐的这些自然属性,或多或少地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演绎出“满腹狐疑、狐疑不决、狼顾狐疑”等成语典故。

古人相传狐狸死时,头必朝向生前穴居的山丘上。这一自然习性,常常作为忠于故乡的象征。《礼记·檀弓上》曰:“狐死正丘首,仁也。”[1]屈原在《楚辞·九章·哀郢》中用“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2]表明自己对祖国的赤诚忠贞和无比眷念。

寓言故事中,狐象征着狡猾机智。《战国策·楚策一》中人们熟悉的“狐假虎威”故事,就显示出狐狸的这一特点。狐的机智狡猾又可以被夸张为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史记·陈涉世家》中写道:“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3]陈胜要起义,需要借狐之口来告诉大家天命何在,可见当时人们普遍相信狐是能预测未来的先知。

2.狐被看成祥瑞的象征

古籍中关于狐的最早记载,可上溯至西周初年。《易经·解卦》有这样的卦辞:“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4]可见先民时期,猎获狐狸是一种吉祥的征兆。

《山海经·海内经》云:“北海之内,有山名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5]可见玄狐和玄鸟等同属于吉祥的生物。

《吴越春秋》中所记《越王无余外传》更是显示出古代狐图腾崇拜的迹象。其辞曰:“禹三十未姿,恐时之幕,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姿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缤绥白孤,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姿涂山氏,谓之女娇。”[6]这里出现的九尾狐成为有幸遇见她的大禹称王称霸的祥瑞之兆。大禹所娶的涂山女即神话中的九尾狐,无疑是涂山氏的图腾物。

兽类的生殖器临近尾部,兽类交配称为交尾。原始社会,人们认为生殖器是与生育最直接的联系。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样一种说法:尾多则生殖器官多,生殖器官多则子女多。“绥绥白狐,九尾庞庞”中的“九尾”引申为“子孙繁衍”之意。袁柯注《山海经》中说九尾狐蓬松硕大的尾巴在人们面前摇摆,表现出的是求偶、求子之意。

不仅如此,白狐、九尾狐超脱个人祥瑞的征兆,它们的祥瑞意义反映了更高层次的政治和历史影响,代表了一种属于统治阶级的象征物。白狐、九尾狐就像史书上更加常见的龙、麒麟和凤凰等一样,预示着太平盛世或者明主降临。汉纬书《春秋潜潭巴》云:“白狐至,国民利。”意思是出现白狐代表天下太平,自然是利国利民的征兆。晋郭璞《山海经图·九狐赞》云:“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祥见,出则衔书。作瑞于周,以标灵符。”[7]说明青丘出现九尾狐预示周朝的兴盛。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白狐、九尾狐这样的祥瑞是上天对人世的君王贤明的肯定,是对政治清廉的赞扬。

3.狐的形象逐渐妖怪化

狐在汉代正式被妖化。汉朝《说文解字》十篇上“犬部”曰:“狐,妖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则丘首。”[8]可见,此时的人们对狐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汉朝人认为“物老为怪”,狐狸这种真实存在、不难遇见的动物比不上幻想中的龙、凤和麒麟,它的地位也必然会走下神坛。虽然唐代依然奉行狐神崇拜,但已经逐渐不属于正神了,蜕变成一个妖神,只有最厉害的九尾天狐还保持着神圣的地位正派风范。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九尾天狐也终究走下神坛,同时因为它神通最大,当它被妖精化后也就成为妖性最大的狐狸精了。

在早期的志怪中,狐就有这样的特征:“能变化为妇人”,“善蛊惑”,“能知千里外事”,“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9]。六朝志怪故事中的狐怪故事重记事,较少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大部分采集自民间传说,缺乏思想意义,显得怪诞荒唐,依然处于一种文学的不自觉时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张华伏狐故事。

张华是晋惠帝时的司空。在燕昭王的墓前,有一只年久成妖的花狐狸,变成书生模样去拜访张华。张华见其风流倜傥、举止高雅,于是和他讨论起文章。狐狸变的书生出口成章,讲了很多张华未闻之事,又谈论起史书、诸子百家、老庄、诗经等,博古通今,把张华问的不能应对。在这里,作者也只是当个趣闻来说给大家听,没有文人再加工的痕迹,是地道的记述。值得补充的是,那个去见张华的老狐,后来被张华用千年华表烧火照出原型,惹了一场杀身之祸。可见狐想和人类平等交流依然是件困难事,纵然修成人形,大家也拿它当妖怪来看。当时的人们多把狐作为人的对立面来看待,人们坚信这种动物只会给人们带来祸患和灾难,狐已经失去了在中国文学早期中所蕴涵的祥瑞特征。

二、唐及以后文学作品中狐的形象

从唐代开始,有些人认为狐是美好吉祥的动物,进行大量的神狐祭祀;另一些人认为狐是恶兽,进一步对其妖化。这两种矛盾的观念并存,对唐代以后文学作品中狐的形象产生了巨大影响。

1.祥瑞的狐

狐的祥瑞特征在唐传奇中进一步发展。一部分传奇故事打破旧套路,描述起人狐相恋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狐不论男女,都有世俗的人情,遵循当时的礼法习俗,故事情节婉转动人,使读者喜闻乐见。在这些故事中,人们看到的狐已不再是早先狡猾险恶的单调性格,它们像人类社会中的人一样具有丰富多彩的性格。如唐传奇中的经典之作沈既济的《任氏》中的狐女任氏,不仅打破了旧狐女形象所代表的害人精形象(如白居易的《古冢狐》),还成为善良坚贞的狐女形象的鼻祖。故事中的任氏与郑六相爱,她不嫌郑六贫贱,“愿终己以奉巾节”。郑六知为异物,也爱之专一。这种不以门第、财货为标准,建立在平等自由基础上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进步意义。而任氏对韦公子的那句谴责——“以有余之心,而夺人之不足乎”[10],更是对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巧取豪夺的强烈批判。任氏反抗强暴,护卫专一爱情的行为,在视女子为玩物的封建社会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可以说,抛开狐的身份不看,任氏完全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自尊自爱、勤劳智慧的平民女子形象。

这些美丽的狐故事经过发展,到了清代,凝聚成了一部有重大文学意义的故事集,这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500余篇作品之中,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有150余篇,其中狐女故事约占三分之一,狐精故事74篇,人狐相恋的故事34篇。蒲松龄将狐的形象彻底带进了世俗生活和寻常人家之中,具有人一样真实情感的狐实际上成为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的代表。狐的形象发展至此,已由“人化的狐”变为“狐化的人”,即成为具有狐的一些特点的人物。

蒲松龄笔下狐的形象,尤以狐女形象出众。如《娇娜》中的娇娜与孔生的深厚友谊,完全超脱了世俗的男女之情,使得作者也感叹道:“吾于孔生,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腻友也。”[11]又如《狐谐》中的狐女具有机智锋利的辩才和诙谐幽默的性格,在封建礼教吃人的压抑社会,这种有着现代男女交往气息的故事极其罕见。

不论什么时代的作品,爱情都是永恒的主题,《聊斋志异》也不例外。作品中人与狐的爱情往往打破封建礼教的传统束缚,不受时间、地点、身份、财产、父母的限制,呈现出了早期民主自由和男女平等的特点。我们看到了大家闺秀的青凤,如山花般自由天真的婴宁,聪慧顽皮、深谋远虑的小翠,坚贞不屈、敢于抗争的鸦头……这些狐女的形象其实是现实社会中勇敢追求个人幸福的女子的缩影,这些脍炙人口的狐女正是有现实作根基,才会变得五彩缤纷、引人入胜。

程朱理学在清代的抬头使得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受到压制,但是这种思潮一旦发生,就不会被轻易消灭。当小说以具有现实社会意义的女性为主人公时,社会舆论就不可避免地以现实的伦理来要求她们,而以鬼狐一类为女性形象时,社会舆论才无法对她们作出什么约束,作者才能更完整地表达想法,更自由地抒发情感。《聊斋志异》中狐女们把现实女性所向往追求的自由、平等、爱情统统演绎出来,狐身上寄托的是人的感情,行的是人的愿望,这样的狐形象怎能不丰满、不深刻,怎能不让人手不释卷三百年呢!

2.妖化的狐

唐代的狐文化十分发达,张鷟的《朝野佥载·狐神》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12]可见唐代狐精传说风靡一时。在唐传奇中,一些篇目继承六朝志怪笔法,继续将狐作为妖兽来描写。《广异记》可谓集唐代狐精故事之大成,其中相当多的篇目是六朝志怪体,但是对话增多,情节加强,普遍注意人物形象的描写,比六朝志怪更进一步。

唐后的狐怪故事,零散的见于各种笔记小说,大多不成系统。直接秉承六朝志怪遗风的集大成者,将狐怪故事系统的介绍给人们的,便是清朝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题材以民间异闻为主,同时涉及边疆风情、奇山异水、文章诗词等,笔记内容包罗万象。笔记全书1200多则篇章中,谈论狐鬼的篇章有500则左右。从这一方面而言,《阅微草堂笔记》可谓一部描绘狐鬼故事的小说集。笔记向我们展现了狐世界的系统结构和框架,例如在《如是我闻》卷四中一篇故事,采用人和狐一问一答的写作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有禁令赏罚、推崇儒家、不喜释道的狐的王国。狐的生活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例如不懂事的幼狐会恶作剧骚扰邻居,识文断字的狐喜欢吟诗做赋,聚族而居的狐有婚丧嫁娶、人情往来。

表面上看这些狐很像《聊斋志异》中的同类,通人情明世故,但所承载的作者写作目的和感情还是有区别的。纪昀并非全身心地进行审美创作,他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过多的理性和功利性。他借狐鬼故事宣扬当时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教育读者惩恶扬善,维护封建统治的正常秩序。如《槐西杂志二》中记载这样一则狐女故事:狐女和贫民张四喜的结合受父母之命,合乎礼节,婚后张四喜嫌弃狐女并且伤害她,绝情至极,但是狐女遵循三纲约束并未复仇,被抛弃后选择“从一而终”。张四喜病死,无钱安葬,狐女主动给钱将其安葬。婆婆被狐女的行为感动,痛骂死去的儿子,狐女“俯首不语”,因为“父母譬儿,无不可者”。有一个邻妇为狐女的遭遇深感不平,也痛骂张四喜,狐女却不高兴地说:“汝何对人之妇,譬人之夫”。张四喜死后,狐女仍然时常资助其贫穷的父母。“孝妇狐”的言行举止完全符合封建伦理对妇女的要求,一言一行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之一步。

纪昀认为人狐之间很少有真正的爱情,大多数是人被狐色迷惑,狐采精害人。人从狐妖身上只能得到一时的肉体欢愉,时间长久,人便会“日渐羸困”。对执迷不悟、因“疲顿不能御女”惨被狐抛弃甚至命赴黄泉者,纪昀绝不同情,认为其咎由自取。笔记中的狐没有自己的名字,绝大多数直接称为狐,最多不过有老狐、小狐,女狐、男狐的区别,从中也可看出作品中的狐被类型化和概念化了,不是从自身的鲜活生命、情感出发行动、说话,而是按照某种主观意愿,或者是一种理应共同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行动和说话。

三、结语

狐的形象是经过历史洪流的洗礼,在中国独特传统文化影响下孕育、发生、丰富的形象,它具有中国式的独特魅力。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无不展现了狐形象的神性和灵性。通观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故事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内容宣扬封建伦理和因果报应,起着麻痹人民和维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消极作用,然而更多的作品富含异趣,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和内心愉悦,使人置身于玄虚而瑰丽的意境之中。一个个丰富奇丽的狐故事,建造了一座座奇幻多姿的艺术殿堂,俘虏了一代代的读者。

[1]吴玉贵,华飞.四库全书精品文存·礼记[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480.

[2]屈原.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2010:92.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326.

[4]吴玉贵,华飞.四库全书精品文存·周易[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31.

[5]袁柯.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62.

[6]赵晔著,张觉译注.吴越春秋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74.

[7]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朱祖廷.尔雅诂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4454.

[9]郭璞.玄中记[A].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25.

[10]沈既济.任氏传[A].唐宋传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1]蒲松龄.聊斋志异[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36.

[12]张鷟著,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补辑[M].北京:中华书局,1967.

I206.2

A

2095-7602(2017)09-0093-04

2017-05-17

赵雯雯(1983- ),女,讲师,硕士,从事高职语文教育研究;王洪车(1974- ),男,副教授,硕士,从事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祥瑞
青山遮不住、江山多娇、天降祥瑞
竹韵自在祥瑞赋,自然风物显风华——紫砂壶“祥竹”创作谈
金猪庆祥瑞
A selected review of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 with applications *
Determination of epsilon for Omega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 *
樂以筆墨祈祥瑞——我作鳜鱼画的感悟漫谈
祥瑞
麒麟祥瑞(七绝)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十二缘生祥瑞经(卷上)》考释
西夏文《十二缘生祥瑞经》初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