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世界的反抗者——加缪戏剧《卡里古拉》人物形象分析

2017-03-29 15:03曾利霞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臣民古拉卡里

曾利霞

(宜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荒诞世界的反抗者——加缪戏剧《卡里古拉》人物形象分析

曾利霞

(宜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卡里古拉》是加缪的“荒诞系列三部曲”之一,主人公卡里古拉是罗马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加缪抛开历史事实,赋予人物形象复杂的文学和哲学色彩,使其极富争议性。详细分析卡里古拉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是找出主人公疯狂杀戮背后原因和逻辑的必要途径。

荒诞;反抗;原因;逻辑;措施

《卡里古拉》于1946年在巴黎出版,但实际创作于1938年,与《局外人》同时[1]。作者曾经写道:“我的意图很简单,就是创造出这个角色。”[2]但自面世以来,《卡里古拉》就没有“简单”过,它被人们评论为一部哲学剧,甚至有人说它是对现代人类的一种哲学研究。本文从细致分析卡里古拉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着手,试图找出主人公疯狂杀戮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所在。

一、因荒诞而反抗

1947年,加缪创作了《鼠疫》。有人说加缪从此开始了“反抗”的话题并随后创作了《反抗者》,但实际上他的相关思考要远早于1947年,甚至早于他自己的意识。“荒诞系列三部曲”中,默尔索始终置身“局外”,他是自觉的;西绪福斯从现实的惩罚中寻找幸福并最终成功了;卡里古拉更激烈,他试图改变世界,获得绝对的自由。加缪笔下的人物总是要反抗世界或命运,对于卡里古拉而言,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世界是荒诞的,而人们并不幸福

卡里古拉原本是一位不错的君主:他处理政务积极,对臣子们情感深厚。他还鼓励发展艺术,善待女性,努力成为一个公正的人。总之世界是美好的,人生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妹妹兼爱人德鲁西娅的突然离世,使卡里古拉意识到人类的生存现状和世界的本质:人来到世上,依习俗而动,努力追求那些世俗所要求的东西,然后老去,最后默默地死去。终其一生,人从未自由,更糟糕的是其从不知有自由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卡里古拉逃离了,当他回到人们的视野时已经完全改变了。此时卡里古拉眼里的世界犹如潘多拉的礼物,而人生是不断被剥夺、被无意义化的一个过程。一旦人们看透这个真相,就会觉得这个世界让人无法容忍。所以他决定要打破这个世界的荒诞,改变人们的生活境地。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分于动物,正是由于有思想。人们应该享受幸福的人生,而如何体现幸福?就得反抗。要反抗,首先要学会自由地生活——绝对的自由。

(二)身为皇帝,他有反抗的权利和更大可能

当贵族们正为卡里古拉的失踪而议论纷纷、猜测不已时,他就反问他们:您怎么知道就是爱情的缘故呢?也许是天天瞧你们的面孔,看厌了。”“他大概觉得自己受束缚,于是逃离了。”[3]比如舍雷亚,连卡里古拉也承认他是心灵和自豪感能与自己媲美的一个聪明人;比如后来有所觉悟的西皮翁,所以即使他与卡里古拉有杀父之仇却无法完全否认他,拒绝参与谋杀皇帝;甚至卡索尼娅,虽然她是同情大于觉悟。也许他们中有人想改变现状和反抗命运,甚至有些人已经付诸行动,只是最后收效甚微。但是卡里古拉不同,他是罗马皇帝,至少有两个优势:第一,他可以随意发号施令,“我才意识到权利的真谛:能行他人之不能行。”[4]这就是皇帝的特权。第二,他所做甚至所想能深深地影响数百万人,至少是罗马的臣民们。正如舍雷亚所说,这不是第一次有人能拥有如斯权力,但这是第一次有人如此无限制地运用这个权力。

(三)臣民对世界的荒诞缺乏认知,他有义务将他们唤醒

卡里古拉曾热爱他的臣民,在发现了世界的真相后,他仍觉自己有义务唤醒他们,但这并不是因为多么爱他们。当年轻的西皮翁问皇帝是否有什么可以令他冷静下来,他回答道:“蔑视。”[4]他已经不爱臣民了,他也了解自己是孤独而冷漠的,他之所以“帮助”他的臣民,是因为他的孤独和想要改造世界的愿望。

二、反抗荒诞的逻辑与手段

(一)卡里古拉的两大重要原则:必须始终遵循逻辑,避免出现矛盾

一方面,要始终遵循逻辑才能有所得。世上有些东西可望而不可及,比如月亮(在卡里古拉和埃利孔的对话中几次出现)、幸福和永生。事实上,所有人都有各式各样的欲望,比如友谊、爱情、财富、名望。舍雷亚也承认有时也想要无忧无虑的自由,觊觎别的美人。对于大多数人,超过自己能力或道德规范的东西都是想想便罢的,如同舍雷亚。卡里古拉觉得这样很愚蠢,人们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他们不敢追求自己的所想。他宣布在这种不可能面前有两种可能的选择:与之共存或者为之而死。既然他拥有更多的权力,那么他就要前进得更远。在这个逻辑指导下,他觉得自己可以将不可能化为可能,藉此,人们可以得到月亮、获得幸福。

同时,要避免出现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事务,就没有高效可言,这会阻碍卡里古拉的秩序的建立。他最终要的是绝对的自由和幸福,如果自由要求避免矛盾,那就必须避免。比如国库的财富和人民的生命哪个更重要?财富重要,因为它是政权的基础;生命当然也重要。当财政大臣提出要想办法解决国库问题时矛盾就出现了。如何处理?卡里古拉的回答是:既然大臣们说国库是国家大事,那么人命就不重要了。于是他当即拟定了一项政令,要将拥有财产的人一一处死,以便获得他们的遗产来解决国库问题。“统治就是窃取”[4]。但财富不是他的目的,只是手段,他所想的只是杀人和教育他的臣子,作为改变世界的开端。事实上,在世界的荒诞面前,一切皆同等重要因而无一重要了,这是卡里古拉否认人类的原因之一。

公正本身也是矛盾的。卡里古拉本想成为一个公正的人,但是他自从意识到世界的荒诞就觉得很难主持正义,甚至觉得它是不合逻辑的,因为人们所谓的正义其实都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比如贵族们重视国家财富,就必然是以夺取平民的财富为手段的。如果皇帝判决一个人的死,为了公平,他就应该判决其他人也要死。在这样的背景下,卡里古拉觉得公正根本就是无意义的,只有一个剩下的原则——专制,也许这才是对全世界最公正的。

(二)反抗而实施的措施

首先,打击贵族。在卡里古拉的国度里,有一群人每日无所作为,却享有权力和财富;其他一些人整日辛苦劳作却不能自给自足。社会阶层的划分在这里如此鲜明,这在卡里古拉看来显然是荒诞而可笑的,所以他决定要打倒贵族们,剥夺他们的荣誉,没收他们的财产,诛杀他们的亲信。他叫他们“小娘子”,他在傍晚郊游时逼迫他们跟在自己的轿子周围跑,把他们在竞技场的专座分给平民,强迫他们与之争斗然后惩罚他们。为了没收他们的财产,卡里古拉制订了一项计划:第一步,帝国里所有拥有私产的人都必须取消其子女的继承权,立下遗嘱要捐献给国家。第二步,拟定一份名单(随意地,顺序不重要)并将照此名单来依次处死这些人,然后没收其财产。卡里古拉拥有对名单的绝对修改权。他甚至打算将贵族们改造成劳动者。此外,他杀死了勒皮杜斯的儿子和西皮翁的父亲,只因为一口哮喘药毒死了梅勒伊亚!每天都有人被判决死刑,有时是毫无理由的,贵族们惶惶不可终日。而这正是卡里古拉要达到的效果——恐惧使人思索。

其次,屠杀平民。他们在卡里古拉的眼里和贵族一样无足轻重。“人们要死是因为他们有罪,他们的罪孽就是卡里古拉的臣民。然而全天下都是他的臣民,所以他们都有罪,他们的死亡只是时间和耐心的问题。”[4]愚民们没有察觉自己的悲惨命运,也不可能会理解他们的皇帝。为了更好地实施他的“教育”和虐夺,卡里古拉找到了一种便捷的方式:制造一场饥荒。觉得天下过于清平,他不惜自己充当一场将会蔓延全国的“瘟疫”。

其三,否定情感。友情曾经是卡里古拉生活的一部分,不过现在整个世界就是荒诞的,友情还有什么意义?为了获得绝对的自由,保持绝对的公正,他早就抛弃了友情,剩下的只有鄙视。爱情也曾经重要过,德鲁西娅对他如此重要,所以她的死对卡里古拉造成沉重的打击。他不想再一次体验伤心痛绝,所以他拒绝卡索尼娅的爱与帮助,并要求她也跟自己一样学会残酷无情。

其四,亵渎神明。阿尔卑斯山顶不灭而万能的众神,在世人的眼中始终是仁慈而慷慨的,是神圣的。但是卡里古拉认为世人受到了神明的欺骗。为了让子民认清这个事实,他不惜亲自扮演维纳斯,要扯下神明们的面具——他们其实有多么世俗和冷漠!他们也掠夺众生,面对信众的痛苦是无动于衷的。卡里古拉乐此不疲,这样可以迫使子民(也包括他自己)思考与众神的平等,而只有一种办法可以做到这种平等——和神明一样残酷。

其五,践踏文明。在卡里古拉的眼里,人类是没有未来的,历史、艺术、思想都是无意义的。他对维纳斯的扮演才是真正的艺术,自己的舞蹈才称得上是宏伟壮丽,而所有的诗都被命名为“死亡”。这是真正的疯狂,也是舍雷亚所期待的“时机”:做到了这一步,卡里古拉就完全地众叛亲离,必死无疑了。

以上五点就是卡里古拉的所作所为。所有这些都完全符合他的逻辑,一切都按他所设想的发展:他的臣子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生活,他们意识到生活的残酷,有一些人开始反抗并酝酿一场谋杀。最终,卡里古拉被杀死了。

三、反抗的最终失败

卡里古拉没能获得他所期待的“绝对的自由”,而被他的臣子杀死。加缪在这部戏剧的美国版本里面写道:“如果他的真理是反抗命运,那么他的错误在于否认人类。想要摧毁一切的后果只能是自我毁灭。”[2]

(一)否认人类必将导致失败

卡里古拉的臣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部分贵族。他们一贯拥有一种优越感,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荣誉和地位,惯于剥削平民。这些贵族的面孔令人生厌,而且他们从不思改变,这也许是卡里古拉失踪的原因。所以待他归来,他就开始剥夺他们的荣誉,没收他们的财产,驱杀他们的亲人。他们每天生活在恐惧中,却从未理解他们的皇帝。他们所想的就是要消除恐惧的源头,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他们要谋杀皇帝。

第二类人也来自于贵族阶级,但更年轻也更公正。他们当然也是卡里古拉暴政的牺牲者,在亲人被杀之后也非常痛恨他。但是他们试着去反思。在理解了他们的皇帝后,这些年轻人不愿参与谋杀,有些人只得出走,比如西皮翁,带着忧伤去求索。舍雷亚说:“这个人的行为至少有一点影响是无可否认,他迫使我们去思考。”[4]促人思考的,正是卡里古拉的疯狂和杀戮带来的恐惧。但是,这种恐惧最终也迫使他们失望。在舍雷亚看来,让年轻人失望是巨大的犯罪和一种恶的极致。

舍雷亚是卡里古拉在剧中唯一承认能与之媲美的智者,甚至可以说他才是剧中真正理解了卡里古拉的人,他对后者坦承:“我对你了解极深,谁也不会喜欢自己竭力掩饰的一副面孔。”[4]他应对荒诞人生的方式更现实却也更实用:与之共存。他了解卡里古拉的想法,却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烦躁、痛苦或者同情,反而主导了对皇帝的谋杀,甚至在贵族们商讨谋杀时指出应注意时机;但他又不同于那些为了私利而弑君的贵族们,他反对卡里古拉是因为他认为后者的方式有害,是为了维护生存的权利和尊严。当然,也不能据此就认为他就是完美的。

第三类人是大部分平民。每日生活按部就班,他们看着生与死,默默地承受命运的残酷与严峻。但是卡里古拉不希望他们再如此,于是他制造饥荒和屠杀。对于这些人而言,如果说以前的生活不那么美好,但是尚可忍受,至少他们可以在心里抱怨下,并且还相信情感的慰藉作用。但是再按卡里古拉这样胡来,他们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

(二)随心所欲也不可能获得自由和幸福

人类的不幸福是因为受到了世界的束缚,所以从始至终卡里古拉都无比渴望绝对的自由。他随意地榨取他的臣民,肆意杀戮,他可以制造饥荒,如同神明一般。他的确比以往自由了,也不再受情感的束缚。但是埃利孔最终也无法给他带来月亮,他仍然没能获得绝对的自由。即使是那些他已然做到的,也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杀戮或许暂时安抚了他的不幸,但他还是“饥渴”,而且这些杀戮最后葬送了他。

他说他享受孤独。他一想到这个世界的残酷真相,便有理由觉得孤独,尤其是鲜有跟他一样见识的智者,甚至更少有像他这样奋起反抗的勇士。与其说他是享受孤独,不若说是被动地孤独,孤独并不像他所说是他“想要的”。他曾对西皮翁描述道:这不同于一棵树的静默,也不像一个诗人的孤独,不是简单独处的感觉,而是包含了渴望、空虚、恐惧,甚至是绝望。所以,他其实深受孤独之苦。

这世上的人都不令他满意,他孤独,但他觉得无所谓,反正他决定要厌恶一切。于是在杀戮面前他总是一副镇定的模样,对自己说他的所为都是为了教化子民。但是舍雷亚发现了真相:每次行刑时卡里古拉总要打着哈欠并说:“我最佩服的地方就是我的冷漠。”这句话暴露了他内心的脆弱。[5]

总之,卡里古拉未能获得他所想要的自由、幸福,正如在杀死了卡索尼娅后他对自己喊道:“卡里古拉啊!你也一样,你有罪。或多,或少!”[4]

四、结语

每部文学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所处的年代。《卡里古拉》于1945年在埃贝尔托剧院首次演出,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也许会让人们联想到希特勒。但卡里古拉引起的争论更多:一个虐待狂?一个嗜血的暴君?一个苦于极权的人?一个智者?一个伟大的教育者?[5-6]也许都是。他是智者,因为他意识到了世界的荒诞;他是虐待狂和暴君,因为他的杀戮和破坏;他苦于极权,因为他是罗马的皇帝;他是伟大的教育家,因为正是他教会了罗马臣民世界的残酷和荒诞并迫使他们反抗——反抗命运,也反抗自己。好的作品总是能引人深思、回味无穷,无疑《卡里古拉》做到了。

[1]Pierre-Louis Rey. Preface de Caligula[M].Paris: Edition Gallimard, 1958.

[2]Albert Camus. L’étition américaine du Thétre[M].New York: Knopf, 1957.

[3]李玉民,译.卡里古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4]Albert Camus. Caligula de l’edition de Pierre-Louis de Rey[M]. Paris: Edition Gallimard, 1958.

[5]马劢.由《卡里古拉》中死与死的二元对立结构解析加缪笔下“荒诞”的本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3(3).

[6]冯克红.荒诞的世界与反抗的精神[J].江西社会科学, 2009(8).

Caligula:TheRebeloftheAbsurdWorld——AnAnalysisoftheHeroinCamus’DramaCaligula

ZENG Li-xia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Yichun University, Yichun Jiangxi 336000, China)

Caligulais one of the Camus’ “absurd series”, whose hero was a notorious roman tyrant. Camus, putting aside the historical facts, adds som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ical elements to the figure, making it highly controversial. Beginning with an analysis of his behavior and mental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xploration of reasons for which the hero blindly conducted killing.

absurd; rebel; reason; logic; measure

I106.4

A

2095-7602(2017)09-0106-04

2017-05-17

曾利霞(1982- ),女,助教,硕士,从事法国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臣民古拉卡里
安娜·卡里纳及她的说明书(组诗)
古利和古拉
从“臣民”到“国民”:清末民初袁世凯的身份认同
恩爱
“利维坦”中臣民自由的实现
命运多舛
好老板
转了
誓为伊人死
从“臣民”到“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