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2017-03-29 15:03陈宇鑫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媒介思政素养

陈宇鑫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工程系,福建 泉州 350108)

关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陈宇鑫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工程系,福建 泉州 350108)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学生对思政知识、理论的理解比较困难,兴趣不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教育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契机,各种形式的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多元化平台,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加自由。本文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探讨。

新媒体;大学生;思政教育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数字杂志、报纸以及网络博客、微博等媒体形态逐渐普及。丰富的媒体形式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多姿多彩的网络咨询,还能够为当代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多元化教学平台。大学生是新媒体的直接使用者和传播者,新媒体为他们带来学习资源、网络资讯的同时,也有很多负面思想的影响。新媒体时代下的负面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对学生的思想侵蚀更加严重,这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如何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的特点

1.传播信息的“泛化性”

传播的“泛化性”主要是指传播层面的泛化。层级化是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特点,所谓层级化就是媒体对信息的传播都具有一定的边界,并非所有信息都可以被传递。传统媒体中只存在着两种群体,一是消息的发布群体,一是消息的接受群体,这两个群体之间是不相通的,各自在各自的群体内生活。新媒体的出现形成了一个新型的传播模式,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不再有接受者与发布者不能同时存在的现象发生。

2.传播信息的“碎片性”

所谓的碎片性,是针对泛化性而言的,是指新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时候,会以碎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通过新的媒体整合起来,加倍发挥其影响力。传统媒体时期,少数传播媒介掌控着整个社会的宣传舆论内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不断收缩,信息的权威性和传播效力不断降低。在社会转型过渡期,权威信息和平民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每个阶层的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速度是一样的,更多的人在新的信息传播平台方式下获得了更多的满足和自我个性的表达方式,更多的平民明星通过新媒体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全新的信息沟通形式刺激了全新的人类生活方式的产生。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1.新媒体影响大学生的交往方式

当代大学生通过E-mail、qq、博客、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使人际交流更加便捷,更能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共享。新媒体的一大优点是能够达到信息发布者的匿名性,从而很好地保护信息的发布者不被外界打扰,自由地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感情。但新媒体的虚拟性特点,也容易使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放纵自己,减少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从而爆发矛盾与事故,这是高校教师需要重视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2.新媒体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变化,原本只能够通过图书、报刊查阅资料,而现在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展现自己的能力,探索自己的长处,学到一些在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但通过新媒体学到的知识有时也会给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3.新媒体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形成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新媒体的迅速兴起将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冲击。一些只言片语式的思想侵蚀着大学生的头脑,他们很容易接受一些负面的东西,从而改变自己正常的生活轨迹。很多大学生因为对一些新奇事物着迷而放弃学业,最终导致降级或者开除。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大学教育管理者要掌握技能、提升认识、转变观念

第一,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要有的放矢。在使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开展的方向。不论做任何事,只有找对方向才能够成功。如何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把握好使用新媒体的方向?首先要观察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以及应用程度,以此决定引进新媒体的范围。随着新媒体使用人数的增多,其应用价值也会被放大,这时候就需要正确应用新媒体来传递正能量。

第二,要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普及,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如“蓝瘦、香菇、你造吗”等。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的出现,要求大学思政教育教师实时掌握这些语言,能够明白学生在说什么,然后借助网络虚拟世界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所面临的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1.发挥学校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随着新媒体的日渐普及,很多教师可以结合新媒体来传达自己的教学目的。在高校中开展新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工具,还为学校找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减轻新媒体对传统教学的冲击,提高教学水平。

2.造就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环境

造就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环境,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一起努力。首先,社会中应该形成“新媒体是传播正能量和正义思想的平台”的风尚,这会为新媒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学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根据地,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教育平台,这需要学校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师资力量,以及适合大学生学习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最后,对于新媒体的出现,家庭应该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为与孩子的进一步沟通做良好铺垫。

3.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体,学生会带动身边的同学以及朋友养成培养媒介素养的习惯,大家共同进步。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甄别能力,同时加强自己发布信息的责任。

四、结语

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对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新媒体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是各种网络信息的载体及传播平台,来自新媒体的信息有优有劣,人们应正确筛选和过滤这些信息,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推动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为思政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1]安瑞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作用探讨[J].长江丛刊,2016(25).

[2]刘先长.浅谈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6(4).

[3]孟翔.现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理论观察,2014(12).

[4]祁承勇.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5(5).

[5]董颖,李鹰.论如何有效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亚太教育,2015(21).

G641

A

2095-7602(2017)09-0132-02

2017-04-27

陈宇鑫(1988- ),男,助教,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媒介思政素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