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勒氏评论报》抗战报道立场的两个重大转变

2017-03-30 17:05胡勤周航��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鲍威尔转变

胡勤++周航��

[摘要] 《密勒氏评论报》是美国专业报人来华创办的第一份亦是在日后影响最为深远的英文报纸,它历经军阀混战、国共内战、日军侵华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到获得最后胜利的重要见证人。特别是次任主编约翰·本杰明·鲍威尔(John Benjamin Powell)于1922年收购该报并自任主编以来,始终坚持新闻自由与客观公正的原则,反对侵略、揭露暴行,引领该报在抗日战争期间实现了两次重大的报道立场转变。该报对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再到帮助中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中国抗战的胜利争取到了国际声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密勒氏评论报;鲍威尔;抗战报道立场;转变

[中图分类号] G2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7)02—0149—06

Two Fundamental Transitions of the Position of Millards Review on the AntiJapanese War

HU Qin,ZHOU Ha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Abstract:Millard's Review is the first English newspaper in China,which was started by some professional American jourinalists. It also produced the most far reaching influence in China. The newspaper has experienced the warlordism and civil war of Republic of China , and the 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it was an important witness of China's final victory in a series of wars. Especially the second President John Benjamin Powell who bought the paper as a chief editor, he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objectiveness and fairness, he was also against aggression and violence,and led the paper to realize the two position changes during the Anti Japanese War. The newspaper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o get the world to know China, understand China and help China.Millards Review strove a lot of international aid for China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victory of the Anti Japanese War in China.

Key words:Millard's Review;John Benjamin Powell;coverage standpoint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shift

《密勒氏評论报》(以下简称《密报》)在抗日战争期间,抗战报道的两个重要立场转变,对报刊的导向起到了决定性和引领性的作用,时间点无法具体到年限,毕竟态度的转变是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变化的。战争的推进、国际局势的改变,都可以使得报刊改变话语的倾向性。故笔者以抗战全面爆发(七七卢沟桥事变)为时间节点,来论述这两个关键态度的转变。

一从“反共”到“援共”

在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密报》一直称呼共产党为“共匪”,并极力支持国民党,推崇蒋介石。但是随着战况的加深,国民党因抗战不力导致战事失利,而共产党的抗日力量一步步凸显,这时的《密报》开始关注这支冉冉升起的红色力量,并随着了解的深入很快转变其立场,由排斥转而支持。

(一)抗战爆发前的“亲蒋亲国”到“劝诫敦促”

抗战前期的《密报》,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立场坚定地站在国民党一方,支持蒋介石,宣传他们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密报》很早就与国民党建立了联系。1917年创刊时,鲍威尔就曾拜访过孙中山,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的《密报》称赞“国民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政党之一”。[美]鲍威尔.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11。

1926年北伐开始之后,《密报》开始注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蒋介石,刊文介绍蒋介石的生平,称赞蒋介石是中国的“希望之星”。

专文.蒋介石——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新星[N].密勒氏评论报,1926-10-20。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密报》更是把他看作中国杰出的领袖。1928年,鲍威尔竭力挽留来到上海的年轻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请求他帮助编辑出版《新中国》特刊。这份特刊厚达198页,反映了《密报》对蒋介石巨大的热情和希望。《密报》曾乐观地预言,中国在五十年内将会“在每个城市中出现宫殿式的建筑……就像美国的摩天大厦,而且还会有很多的电梯,那时则再也见不到人力车,只有机动车在行驶”John Maxwell Hamilton,Edgar ShowA Biography[M] .iadiana:university press,1998:29。。1931年12月鲍威尔又编辑出版了《重新建设》特刊,介绍和宣传中国在蒋介石的带领下所取得的成就,文中这样说:“尽管有土匪的破坏,尽管存在国内军阀之间的斗争和其他一些干扰这个拥有四亿人民的国家和平、宁静生活的事件,但中国仍然呈现着向前发展的趋势,新的公路正在修筑,机动车线路正在延伸,飞机航线正在开通,新的电厂正在筑成;还有,特别是由于最近实施的保护性关税政策的刺激,制造工业正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中国正处在一个广泛范围内的进步!”

前言. 新中国特刊[N].密勒氏评论报,1931-12-19。

“七七事变”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都没有下定坚决抗战的决心,在抗战还是求和之间犹豫徘徊。针对这种现象,《密报》便开始劝导言辞:“日本已经侵占了中国的四分之一领土,而且他们还想‘再进一步,日本帝国主义的欲壑难填,他们要并吞华北,征服整个中国;现在,是‘蒋介石将军一雪十年前的济南之耻、实现其诺言的时候了。”“ 蒋介石将军和他的助手必须作出最后的决定——是战争还是求和!”它警告蒋介石集团,说如果他们“不牺牲自国民革命以来既得的利益”,作出“正确的抉择”的话,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现有政权的垮台!

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深,国民党的军队在北方节节失利,某些军队甚至不做任何抵抗便望风而逃。1937年底南京政府沦陷之后,中日和谈之说一时间甚嚣尘上。《密报》明确表示出反对,指出:“此时与日本和谈,就意味着投降,将使日本得到一切,中国失去一切!”同时,《密报》还警告那些当权者:任何一个胆敢公开与日本进行和谈的中国领导人,“都将受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谴责”。它严正指出:“继续抗战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1938年10月,广州守军没有做任何抵抗使得日军几乎兵不血刃就轻易地占领了广州,对于此种行为,《密报》当即连续刊发两起社论进行谴责:“广州的失陷比抗战开始16个月以来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更令中国公众感到震惊”;“虽然日军占领广州已经一个多星期了,但广州绝大多数居民到现在为止仍然不明白他们的城市是怎样不经过抵抗就被放弃了”!《密报》指出:战争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军队“缺乏统一指挥;缺乏组织性和武器上的心理自卑” 。诸如此类的对于蒋介石抗战工作的敦促报道,还在其他许多紧要的历史关头,都可以看到。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7年第2期胡勤,周航:《密勒氏评论报》抗战报道立场的两个重大转变

不过在此笔者也必须指出,从“七七事变”到被封停刊的4年间,在《密报》的报道中,大力问责国民党的文章并不多,仅有十几篇,并经常与建议联系在一起。如上述批评中国国军全面抗战初期在北方失利时,建议当局能够多关注组织方面的工作。总体而言,《密报》中对国民党的言论表述始终呈现为一种敦促的态势,虽然已经看清国民党统治下惨淡的社会现实,逐渐已经“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又不得不从国难的全局考虑维护国民党的权威,以求重塑独立的政治领袖地位形成统一局面,从而对抗日本侵略。可以看出对国军的批评和指责都是点到为止的,希望能督促国军的警惕性,更好地进行作战。

(二)抗战全面爆发后由“反共诽共”转变为“支持力挺”

在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密报》就坚决支持蒋介石的反共政策。“九一八”事变之后,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亦是赞同,对共产党有着不少攻击性言辞,污蔑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称之为“共匪”,污蔑“西安事变”是中共和苏联的“阴谋”。

社论.西安事变中的几个因素[N].密勒氏评论报,1937-01-02。虽然主张建立国共合作,但却始终认为“国共合作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权宜之计,以互相猜疑为特征”。

社论.美国大使为何与共产党人商谈[N].密勒氏评论报,1939-11-18它片面要求中共服从国民党的领导,拥护蒋介石,甚至攻擊中共“只是斯大林政治机器的附属物,一个执行克里姆林宫政策的莫斯科外交部的非官方派出机构”。

社论.美国大使为何与共产党人商谈[N].密勒氏评论报,1939-11-18。

“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日本侵略步伐迅速加快,在愈演愈烈的严重局势之下,《密报》逐渐开始改变其反苏反共的立场,主张国共停止内战,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日侵。自1935年底以来,《密报》开始热情报道“一二·九运动”,并把学生们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强调出来,标志着《密报》这一转变的开始。海伦·斯诺这样说:“鲍威尔从1925年开始以来一直为蒋介石辩护。现在开始转向反法西斯了。”

[美]海伦·斯诺.一个女记者的传奇[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157。不久,《密报》在社论中正式提出国共合作应付目前危机的主张。不仅如此,鲍威尔也热心支持斯诺夫妇、约翰里宁、梁士纯、夏仁徳等著名反日人士在北平创办的英文杂志《民主》,

John Maxwell Hamilton,Edgar ShowA Biography[M] .iadiana:university press,1998:27。这份杂志倾向于支持共产党,主张停止内战,合作抗日,但不久后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1935年底、1936年初《密报》在改变反共立场之后,提出“国共合作应付目前危机”的主张,这是当时支持国民党蒋介石的报刊中最早提出此种主张的。同时,它还批评国民党当局屈服于日本的压力干涉新闻自由、压制爱国民主运动的反动政策,热情报道反对日本侵略和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一二·九”运动,特别是1936年11月在国内外新闻界率先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发表斯诺到陕北苏区访问毛泽东的专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配合中国共产党早先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使当时国统区社会各阶层人士破天荒第一次直接听到共产党的声音,了解到共产党的主张,使他们透过重重黑幕,看到了一线光明,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正如斯诺在《西行漫游》中叙述的那样:“在这个谈话刊出之前,共产党自己的几个宣言都遭到封锁。南京方面少数几个看到这些宣言的领导人,对之也抱着深为怀疑的态度。但在一个外国记者访问共产党领袖本人的谈话普遍发表以后,有些影响的集团就更加相信中国共产党的诚意,又有不少人开始拥护两党‘复婚的要求。”

海伦·斯诺.上海后门的游击队及编者按语[N].密勒氏评论报,1938-08-20。

此外,《密报》还着重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主张和活动做了介绍。1938年1月至2月,《密报》连续在“中国名人录”专栏中刊载朱德、彭德怀、毛泽东、周恩来、林彪等中共领导人的传记,同时还刊文介绍八路军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中共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新华日报》。8月,《密报》又刊登海伦·斯诺的专访,介绍新四军及其领导人叶挺、项英,称赞叶有“和毛泽东媲美的军事天才和政治天才”;项英是“一个杰出的军事专家和政治战略家” 。

埃德加·斯诺.中国共产党和两个大陆上的战争[N].密勒氏评论,1940-01-13。

《密报》多次刊登毛泽东的谈话、文章,介绍陕甘宁边区和中共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将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前途和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想向全世界传播。1940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期间,《密报》连续两期发表了1939年9月斯诺第二次访问陕北和毛泽东的谈话。毛泽东在谈话中对国民党顽固派公然否认统一战线的存在,企图取消共产党的行径进行了驳斥。他有力地指出: “抗日和民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人装作抗日却反对民主。实际上,这两方面他们都不打算实现,他们在把抗战拖向失败。”

专文.游击队击败日本人[N].密勒氏评论报,1938-09-03。

《密报》非常重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游击战术,认为“中国的希望在于游击队”,

斐斐.中国是被击败了还是战争才刚刚开始[N].密勒氏评论报,1938-11-05。它是中国“赢得最后胜利的最好征兆”,

马克思韦尔·S·斯图尔特.中国有什么机会?[N].密勒氏评论报,1937-10-23。甚至建议蒋介石向中共学习游击战术,

海伦·斯诺.上海后门的游击队及编者按语[N].密勒氏评论报,1938-08-20。因而经常刊文报道八路军与新四军展开的游击战争。1939年6月,《密报》发表了周恩来的谈话,说“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已经转移到了日本占领区”,“85%的侵华日军忙于反游击队的战争”。

专文.前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到沦陷区视察游击队[N].密勒氏评论报,1939-06-17。1940年5月,《密报》更进一步指出:“国民党已把彻底打败日本的责任转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西北共产党边区成了傀儡政权的主要竞争对手” 。

专文.西北中共边区成为傀儡政权的主要竞争对手[N].密勒氏评论报,1940-05-04。

《密报》对中国共产党态度转变不仅为共产党撕开了灰暗的遮蔽“天窗”,也让世界认识了毛泽东。全面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迅速形成,《密报》又从各个方面极力维护这一来之不易的合作成果。在内容上尽量避免刊登不利于统一战线的消息,对国共两党的分析和摩擦很少报道,同时刊登一些专文、照片,介绍和宣传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活动和主张。每当国共发生摩擦时,它都极力强调统一战线在中国抗战中的重要性,称统一战线为“中国取得最后抗战胜利的基础”

社论.中国能依赖国联援助吗?[N].密勒氏评论报,1936-01-25。,是“中国坚持抗战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三联书店,1979:352。,呼吁国共双方尽量克制,“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它”

社论.日本宣传利用重庆、云南、中共之间的分歧[N].密勒氏评论报,1939-12-09。。在国共摩擦加剧、统一战线有破裂危险的关键时期,《密报》的这些言论使许多人认识到统一战线对中国抗战的重要意义,并站起来反对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从而维护了抗日统一战线!

二从“声援”到“参与”

一般而言,西方人来华办报不亚于以下几种目的:或是传播西方的价值观,或是纯粹的商业利益驱动,或是强烈的政治意图,或是为了文化交流。《密报》作为一份美侨在华所创办的报刊,其政治目的是很明显的,即收集远东信息,并在远东传播美利坚帝国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而鲍威尔作为《密报》思想与精神的领跑者,并没有沦为政府的耳目喉舌。在二战的国际形势下,作为美国报人在中国办的刊物,《密报》当然也对本国的战争局势与政策等内容极为重视,每期都有相当数量的这方面的社论和专文。据统计,1937年7月10日到1941年12月6日,《密报》共发表有关美国在远东的处境和政策的头版头条社论118篇,占4年間头版头条社论总数(231篇)的51%。而作为在华的报纸,敦促美国干预中日战争则一直是这一时期《密报》的中心主题。除了社论和专文外,它还刊登大量的读者来信、照片、漫画,编辑出版特刊、小册子,参加上海美侨的对美报道委员会等,利用各种形式宣传这一主题。

(一)抗战全面爆发前期站在美国立场的“道义声援”

《密报》是美国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在华所办的刊物,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的局限性。早在1899年和1900年间,中国遭受到了列强的肆意蹂躏,俄、英、德、法等国的侵占瓜分,使得美国在此已无插足之地。有鉴于此,美国的国务卿海约翰在1899年提出了著名的“门户开放”政策,这也一直是对华态度的指导政策。美国虽然一直声称和中国是友谊邦交,但是对中国的帮助却一直停留在道义的声援层面。在种种发言和态度背后,隐藏着的是对本国自身利益的维护和把控。

1926年下半年,北伐军不断北上,上海外侨陷入恐慌,租界即刻进入了战备状态,同时列强军队源源不断地被派遣到上海,这时《密报》却站在了社会外侨的对立面,刊文竭力反对租界的防御措施,以至于上海美国商会不顾及与鲍威尔的旧交而强辞他的会员资格。可这一决定被鲍威尔断然拒绝,其申辩的理由是:“他这样做是和华盛顿政策利益相一致的。”美国政府在维持表面友好的面具下坚持“门户开放”政策获取自身利益,同时又希望遏制英、法、德等国的对华控制,因此在北伐军不断逼近、上海侨民惊恐万分的情况下,《密报》却仍能有条不紊地刊文和外侨唱反调,是与其把握美国政策,站在国家立场上考虑问题分不开的。

1932年1月16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给中国和日本的政府各发了一份函件,援引了反战的“凯洛格白里安和平条约”,信函中指出,无论中日之间私自签订任何有损于美国在中国利益的协议,美国都不会承认。美国摆出和中国人民友好的姿态,鼓励中国人民自立、参政,却并非真正希望中国的主权独立、民族自强,这只是美国希望借此能遏制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

(二)抗战全面爆发后转变为热忱助华,积极动员美国参战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密报》在支持美国政府对于远东政策,维护国家外交理念的同时,也对其有损美国在远东长远利益上的某些举措提出批评和指责。如在“九一八”事件后,针对美国对远东局势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密报》表示不满并且指出: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使得日本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相当于英法德三国面积之和的沃土的控制权”。

社论.锦州沦于日本之手——下一步是什么[N].密勒氏评论报,1932-01-09。他还批评了美国国务卿史汀生1932年1月提出的“不承认主义”,指出:这只是一个“消极”的政策,不足以“制止野心勃勃的日本军阀”。

社论.不能仅限于“不承认” [N].密勒氏评论报,1932-01-12。对于西方列强此时对日妥协退让的政策,鲍威尔后来曾愤慨地说:“西方列强在这五年中,除了做些徒劳无益的讨价还价外,就是过着闲散的日子。而日本却联合德国,不停地推行其征服东亚和世界的野心勃勃的计划。”

[美]鲍威尔.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11。

首先,《密报》揭露日本的侵略给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华权益带来严重威胁和巨额经济损失。1938年5月28日和6月4日,《密报》连续两期发表一篇长达十数页的社论,对战争爆发后日本给西方各国在华利益造成的经济损失做了一个详尽的统计,指出:“日本正在给外国的在华权益以决定性的打击。据粗略统计,外国投资者已损失8亿美元,约占其总投资额的四分之一。”这篇社论还指出:日本已建立起了对华北烟草业、毛纺织业、棉纺织业、水泥业、面粉业、煤炭业、造船业等各种行业的控制和垄断。在另一些社论中,《密报》指出:日本利用其物理建立起来的优势,排挤和限制其他国家在华的商业活动;“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商业利益为代价,来发展他们自己的商业”

约翰·阿勒斯专文.日本占据华北贸易的大部分[N].密勒氏评论报,1949-09-28。;此时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只不过是一个神话”。

专文.垄断!日本在华目标[N].密勒氏评论报,1938-07-23。

其次,《密报》驳斥美国国内孤立主义者和亲日派谬论。“七七事变”后,美国孤立主义者们就一直反对美国卷入中日战争,攻击《密报》等要求美国积极干预中日战争的主张是“极端自私自利”,“想把一亿三千万美国人拖进远东的纠纷之中”。对于孤立主义者们的进攻,《密报》作出了有力的反击,指出:“在不能维护两条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神圣不可侵犯时,试图保持中立,显然是鼓励了日本的侵略……美国的中立会给日本提供一个实现其征服中国的梦想的良机!”

社论.没有一个神智健全的美国人希望远东爆发战争[N].密勒氏评论报,1937-09-18。针对孤立主义者和亲日派最津津乐道的日美贸易远远超过中美贸易,因此美国应放弃中国的谬论,《密报》指出,虽然美国“对华贸易比对日贸易要少,但美国人民从中得到的收益却很多。换句话说,我们与中国的贸易实际上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就业机会”

亨利·L·史汀生.史汀生上校怀疑美国将帮助日本[N].密勒氏评论报,1938-01-15。,“日本正在破坏中国政治、经济的独立,我们正在参与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这是我们在远东判断对错最基本的立足点。那种美国应该根据其在某一特定国家中的贸易和投资的多少来决定美国对正义的态度的观点,不仅荒谬可笑,而且是对我们民族智慧的侮辱”。

社论.荒谬的争论:美国与日本和中国的贸易哪个获利更多?[N].密勒氏评论报.1938-09-03。《密报》还批驳那种日本占领中国后会刺激美国对华贸易和投资的错误论调,指出:“日本既不想要外国的商品,也不想要外国资本,在日本军阀眼里,中国是日本自己的——愿爱则爱,愿打则打,愿怎么剥削就怎么剥削!”

社论.对日美貿易数字的审查[N].密勒氏评论报,1939-05-20。并用日本侵占东北后的几年来美国对东北的贸易和投资并未增长的实例加以佐证。1941年9月,太平洋上战云密布,美日战争一触即发,而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还散布什么“而美国和美国人的利益在日本帝国军队的保护下更安全”,“即使日本侵占了东南亚也对美国的安全没有什么威胁”

社论.外国在华商业利益面临本世纪以来最大危险[N].密勒氏评论报,1938-06-04。的谬论。鲍威尔对这家自己曾工作过多年的报纸十分气愤,斥责该报的老板麦考密克上校(Colonel Robert McCcormick)和持同样观点的国会议员惠勒(SenatorWheeler)、林德伯格(C.A.Lindberg)等人为美国的“叛徒”,并用日军故意毁坏美国人在华办的学校、医院、教堂、工厂企业以及肆意殴打、辱骂美国人等大量事实加以反击。

社论.《芝加哥论坛报》和美国的远东政策[N].密勒氏评论报,1941-09-13。

再次,《密报》批评英美等西方国家对日妥协纵容的态度,要求英美政府尽早结束妥协政策,采取积极的措施,制止日本的侵略。“七七事变”不久后,《密报》即刊文批评美国的中立观望政策,说这种政策“已使美国受到中日双方的轻视,对美国在远东的地位有潜在的威胁”。

社论.中缅公路必须重新开放[N].密勒氏评论报,1940-09-21。《密报》还谴责那些唯利是图的美国商人向日出售战备物资的不义行为,指出:这种不义行为是“对美国民族精神的背叛”

刘易斯·S·施韦伦巴赫.绝对不能背叛我们的民族精神[N].密勒氏评论报,1939-10-22。美国“对日本侵略中国负有间接的责任”

社论.第三个问题和美国的远东政策[N].密勒氏评论报,1939-07-22。,《密报》曾多次呼吁美国政府对日禁运。它指出:“不必再为英国政府是否合作争吵不休了,美国在中国的危机现在已经成为美国的一个问题,它必须由美国解决,解决的方式是要么撤出,要么是战斗”

社论.日本对美国军舰的轰炸与美国未来的远东政策[N].密勒氏评论报,1937-12-01。英美两国政府应该合作,结束空谈,停止只喊“狼来了”,采取“决定性行动”;如果美日战争不可避免,那就应“尽早与日本开战!”

社论.英美两国政府应该停止喊“狼来了” [N].密勒氏评论报,1941-02-22。 。1941年4月,美日矛盾十分尖锐,太平洋战争一触即发,但是为了争取时间,麻痹美国,日本与美国在华盛顿展开谈判。此后,《密报》便不断敦促美国政府,在谈判中不要妥协,并不断提醒说,谈判有可能破裂,美国应尽快做好战争准备。早在1941年1月4日,《密报》就曾指出:日本要求和东南亚进行经济合作只是借口,真正的目的是要“南进”,要英美当局防备1941年某一天东南亚可能发生的“卢沟桥事变”

社论.为中国的民主而战[N].密勒氏评论报,1941-10-11。。9月20日,它在社论中指出:日本正在为太平洋战争作准备,“准备战斗到最后一人”

约翰·阿勒斯.日本南进是令人恐惧的,野心勃勃的[N].密勒氏评论报,1941-01-04。。“如果华盛顿会议达不成协议,日本显然准备与美国开战”

社论.一个陷入困境的谈判[N].密勒氏评论报,1941-09-20。。直到12月6日被日本查封的最后一期头条社论中,《密报》还在提醒英美当局:“战争计时器已经开始倒数,一场巨大的冲突——美、英、中、荷属印度与澳大利亚联合反对日本——正处于狂热的酝酿中。”

社论.日本处于十字路口[N].密勒氏评论报,1941-10-25。

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孤立主义盛行,人们很少关心美国以外的事情。他们认为,中日战争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民族因无关紧要的争端而进行的一场无关紧要的战争。美国的报刊大都同情中国,但很少有主张美国积极介入的,更不用说对日开战。因而,《密报》坚持不懈地要求美国积极干预中日战争,制裁日本,援助中国,就显得非常突出。《密报》是当时持有这种主张的代表性刊物之一,对美国援助中国抗战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对日政策逐渐强硬,由中立观望到积极介入,由口头抗议到经济制裁,最终对日宣战,这固然是日美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也是和《密报》多年来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

三结语

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多年艰苦卓绝的战争之后,终于获得了胜利。1953年6月《密报》的停刊号称赞新中国几年的成就与进步说:“中国人民从苦难的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已开始建设人民的新生活,这是历史中的伟大时期,而我们感到特别幸运的是,能亲自看到如此好的结局。凡符合人民利益和历史进步的事物,尽管会受到阻碍,但决不会停止前进。坚持真理的人,终究会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并饮誉千载;而阻塞真理的人,不论多么受宠、‘风云于一時,终将恶名昭著。为进步和真理而进行的斗争,不会白费。这一切都终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密报》主编鲍威尔的办报立场和报道态度,以及表现出的新闻专业理念,深受“密苏里新闻帮”的“密苏里新闻精神”影响,并将其运用到中国的报道现实中进而深化发展。“密苏里新闻精神”融合了美国精神与新闻专业精神的核心内涵,尊重事实,敢于冒险,具有同情心。

张威.“密苏里新闻帮”与中国[J].国际新闻界,2008,(10):76-80。同情弱小、反对强权、反对压迫、崇尚平等。正是这份属于媒介的勇敢和担当,使得《密报》这份不起眼的小报纸,最后拥有了广泛海内外读者,而像鲍威尔、斯诺这样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的先驱,率先建立一个能够说话发声的平台,坚持不懈地刊发反对侵略、呼唤正义的报道,成功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使之看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肆意横行与深处水生火热中不屈的中国人民,开始关注这个坚毅不摧、顽强抵抗的国家,同时也提供了中国共产党首次在国际舞台登台亮相的契机。它还积极呼吁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的正义声援,呼吁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援助,向工合运动捐资捐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鲍威尔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只画圣诞老人的人
月光下的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