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初探

2017-03-30 23:31卫永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学习行为学生发展

卫永杰

[摘 要]新课程评价改革中指出:“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当前的教学评价中,过多倾向于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表现性评价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学习行为变化进行了关注,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可以为当前教学评价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学习行为;学生发展

在新课程的课程评价改革中,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表现性评价更多关注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等因素的变化。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表现性评价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实施表现性评价的背景

在传统评价方式中,高中历史课重视用分数来区分学生品行好坏及能力的高低,考试分数高的学生什么都好,分数低的学生一无是处,这样的评价方式太过于绝对,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新课程评价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行为,但传统评价方式却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变化。因此,需探索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的课堂评价模式。

二、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表现性评价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二是表现性评价强调在模拟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反映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客观现实,有助于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所得答案具有多样性。三是表现性评价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教师通过观察、记录等形式收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资料,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三、表现性评价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即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笔者在教学中主要对学生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指学生以独白或与同学交流的形式来完成的表现性任务。比如在课堂中进行领导人的就职演讲、就某个历史命題进行辩论等,通过这些评价,不仅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而且能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当前,课堂演讲主要用于诸如“重要领导人的就职演说”一类开放性课堂活动。辩论是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活动,如“雅典民主政治的利与弊”“秦始皇的功与过”等,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所持观点各抒己见,展开辩论。

历史角色扮演活动。历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所学历史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片段并将其相关内容设置成剧情角色,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表现并产生情感价值体验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常见于研究性活动课和校本课程中。常见角色扮演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瓜分》中各国公使及清朝官员角色的扮演。在完成这类活动时,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锻炼。学生在所设置的历史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其在真实的生活中如何进行应对的一种尝试。角色扮演活动评价项目包括主题、语言、情感、小组合作质量、教育效果等。

写作测验。它一般要求学生通过写作的形式对一定的主题进行分析、解释、总结评价或论证等,据此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探究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作出全面的评价。历史课堂中的写作形式主要是历史小论文。进行历史小论文的撰写,不仅需要学生有相应的历史知识的储备,而且还要有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控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创新能力。因此,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历史问题,如“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国共关系的演变”等进行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也称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亲自对所查阅资料进行筛选、甄别、论证。所以,历史研究评价可以较为充分而全面地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水平。根据完成任务的复杂程度,历史研究项目可以有个人项目、小组项目等。

四、制定表现性评价的评分规则

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信息及资料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就需要教师制定一个合理、公正、相对科学的表现性评价的评分细则。因此,表现性评价的关键与核心问题就是制定评分细则。如何制定评分细则?一是把收集的学生表现信息和资料,按照一定的评价准则进行层次划分。评价准则要具体、明确(如历史小论文根据其观点、论据、论证、表述等要素来划分层次水平)。通常划分3-5个层次水平比较容易操作。二是把每个层次水平描述成相应的等级水平(如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并赋予一定的分值。三是将等级与分值进行一一对应。根据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将评分规则具体化即为高中历史学科的评分规则。评分规则的制定需要以师生协商为前提。例如:

历史小论文写作评分规则

等级分项目一(优秀,5分)二(良好,4分)三(中等,3分)四(较差,1分)项目得分

观点立意深刻,观点正确。立意尚可,观点正确。观点基本正确。观点不明确或偏题。

论据史实客观,观点一致,论据充分。史实客观,观点一致,论据欠充分。史实客观,论据有所欠缺,表述欠完整。结构不明确,论据不充分,表述不完整。

论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层次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层次清晰。史论结合,但结论得出比较勉强。有史实,但不能和论点呼应。

创新有新论点,史论结合充分,见解独到。有新论点、新论据,但结合不是很紧密。有新论点、新论据,史论结合得过于勉强。有新论点,但论据不充分。

等级标准优秀(15~20分)良好(10~14分)中(5~9分)差(1~4分)总分:等级:

五、应用表现性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表现性评价的重点倾向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实践、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不能为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这样会束缚学生考虑问题的空间与自由,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自主探究的答案的评判不能仅仅判断其正确与否,要给予相应的等级(如优秀、良好、合格等不同等级)。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与能力。

表现性评价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如语言表达、历史角色扮演、历史小论文水平等),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表现的资料。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依照历史学科的评分规则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和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使记录的资料具有客观性、真实性。表现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行为,这些行为记录得越完备,评价依据就越科学。

表现性评价要注重学生评价主体作用的发挥。表现性评价最大的作用是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在这个评价模式中,学生可以参与各项表现性行为评分规则的制定,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不断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表现、需达到什么等级的目标,并对自己的表现行为进行自我调整,不断改进提高。这就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中学生作为客体被动接受评价的局面,让学生成为具有自我评价意识的评价主体。

总之,表现性评价倡导在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历史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实现。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评价学习行为学生发展
大数据思维下教学过程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分析研究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