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明亮那方

2017-03-30 14:29曹文轩
湖海·文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诗作诗集轮椅

曹文轩

读王忆的诗,会给人带来一种纯净和明亮的审美愉悦,并且,这种愉悦感是长久的,时时让人觉得心灵上的舒适和熨帖。

诗是我们最古老的文学表达。几千年间,有着浩如烟海的诗作,也有着浩如烟海的论诗的文章。对于怎样写诗,怎样论诗品诗,总是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标准。但是,不管这些诗作的数量是多么的惊人,标准多么不统一,时间这把标尺却为我们做出了最为严苛的筛选和挑拣。细细回望,从《诗经》到唐宋诗词,乃至到现代的新诗,真正流传下来,成为经典的,绝不是那些佶屈聱牙,标新立异的怪诗,而是那些极具韵律感,意境优美,文辞通顺,能让人读得懂,读得感同身受的诗。诗从心出,诗从口出,但是现在太多的诗却是从所谓的思想出,似乎不刻意打乱词汇的搭配顺序,不营造一些奇怪的文字效果,不足以表现出他们的作品思想之深刻,立意之高远。所幸,王忆并没有往这条路上走去,她的这本诗集《等待春天》,不论是诗作的题目还是单个的诗句,都显得那么朴实无华,毫不张扬,毫不做作。王忆踏踏实实的按照诗歌的韵律、色彩、结构本本分分的写着她的诗。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干净,那样朗朗上口,当你轻轻阅读它们时,这些简朴的文字瞬间灵动起来,幻化出鲜明的场景,不仅可以引领我们遇见那个叫王忆的女孩,跟随她的喜怒哀乐,走进她纯净安宁的世界,或许,还可以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遇见曾经的自己。

对于诗词来讲,意境和情感是很重要的。

一首诗,一部小说,乃至一首歌,要打动别人,首先得要有真情实感。只有当你作品里的“情”和阅读者产生共鸣,他才会信任你,才會毫无保留地把他的阅读情感交由你去牵引支配。但是,这份“情”却不是那么容易凝练的,不论是生活还是写作中,我们总是习惯于去隐藏,去修饰甚至去塑造自己的情感,太过于机巧和设计,往往最后真情实感就变成了虚情假意,不但打动不了读者,也白白浪费了自己的一番心血。当我读到王忆的诗时,虽然感觉有些许稚嫩,但蕴含其中的情感却新鲜而真实,如孩童般,毫不掩饰自己的各种情绪,捕捉一个个细腻而温暖的意象,表达着自己对人世间的真实感受,譬如在她的这本诗集中占很大比重的爱情。在王忆这样的年纪,我觉得爱情和青春理所应当就该是诗歌吟诵的主题。王忆很懂得如何在她的诗作中铺排情感,把一团团原本纠缠如线球的情感,细细捋开,用它们一根根一丝丝串起那些晶莹剔透的诗句,这件事情,她做得极为有耐心且沉着,她娴熟地把握着情感的火候、力度和分寸,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在她的爱情诗里并没有山无棱天地合的轰轰烈烈,也没有感情激烈的患得患失和大吼大叫。她似乎只是平静地记录和感受着爱情相遇时的美好,期待时的甜蜜,擦身而过时的惆怅,但即便是感伤也仅仅只是一声叹息而已,因为在她心里没结局也一样欢喜。在她的世界里,没有哀怨,没有阴暗,有的只是温暖和光明。我们跟随着她的目光,走过大江南北,走过一年四季。在夏日布满落霞的窗台,聆听尘埃坠落的声音;看秋日的夕阳如何在车窗上划过令人心动的光芒;在并不寒冷的冬天循着清香赏那一株远离世俗喧嚣的孤芳。然后,用整个生命的长度去等待心灵上的一季春暖花开。正是这种绝不宣泄略带节制的情感表达,使得她的诗作呈现出一种典雅洁净的美感。

透过王忆的作品,我更欣赏的是她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小小年纪,面对生命中的残酷和变故,仍然能够淡然而豁达地泰然处之。去年冬天,我在南京第一次见到王忆,说实话,当我看到轮椅上的她,我很难去想象眼前的这位姑娘是如何一个字一个字完成我手里这本厚重的诗集,又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支撑她去实现文学梦想?直到我读到她的《轮椅上的青春》:

轮椅上的青春

漫步在齿轮上的

每一分 每一秒

有时彷徨 有时不安

更多时候依然快乐

只因相信更好的每天

我深深感动着,她内心明媚的阳光透过纸张,光芒万丈的四射开来,带给我们每一个人力量与希望。我们总是在说,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必定会给你再开一扇窗。可是对于王忆,我却觉得上帝非但从未给她关上门,反而仁慈的多给了她一扇独特而明亮的窗户,让她能透过这扇窗户看到我们所看不到的风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王忆比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幸福。

猜你喜欢
诗作诗集轮椅
现象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轮椅上的梦
爱的轮椅
爱的轮椅
截句选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池莉出版首部诗集《池莉诗集·69》
述说
君儿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