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厌女症视角分析弥尔顿对女性的态度

2017-03-30 10:39曲雯雯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失乐园夏娃

曲雯雯

摘要:“厌女症”用来描述男性对女性的厌恶,即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贬低、憎恶和蔑视。这在许多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均有体现。关于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女性的态度这一问题上,评论界一直观点不一。有的指责弥尔顿是厌女症患者,他们认为在《失乐园》中,弥尔顿将夏娃描写为一个坏女人形象,诱惑亚当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导致人类最终堕落。但本文认为弥尔顿虽然受时代局限和当时男权社会观念的影响,认为男性确实要强于女性。但他并不是厌女症患者,他所创造的夏娃具有许多新的特质,是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厌女症;《失乐园》;夏娃

一、简介

“厌女症” 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于男权社会中,男性诋毁和贬低女性以提高和巩固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女性被描写成女巫、吸血鬼等不洁生物。《失乐园》是17世纪弥尔顿所著,是气势磅礴的英国古典名著。它涉及人类堕落的圣经故事:亚当和夏娃受撒旦的诱惑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使他们及后代遭受死亡及其它各种灾祸。但在文学史上,关于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女性的态度这一问题上,评论界一直众说纷纭。有人给弥尔顿贴上“厌女症”的标签,认为弥尔顿把夏娃描写成一个诱惑者,勾引亚当,是人类堕落的根源。但现代解读发现,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描写夏娃具有很多的优点,其才能和性格都不逊于男性。在笔者看来,尽管弥尔顿的时代认为女人逊色于男人,但他对女性的看法并不同于那个时代流行的厌女症,相反他还赋予她更好的形象。因此弥尔顿并不是厌女症患者。

二、弥尔顿对夏娃的正面描写

《失乐园》虽肯定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但弥尔顿并不是厌女症患者。在弥尔顿看来,顺从、谦卑和温驯是基督徒的美德,而他笔下的夏娃远比亚当更接近这些美德,他笔下的夏娃并不是妖妇,相反,他赋予夏娃一些更好的品质。

(一)夏娃的独立人格

如果说夏娃听命于上帝的声音而追随亚就表明她的从属地位的话,那她首次看到亚当时拒绝的反应则是她对从属地位的抵制。

(二)夏娃的话语权

夏娃向丈夫提出劳动分工。看似是夏娃对劳动的关心,但其实是在表明自己摒弃从属地位的决心。当亚当提及撒旦时,夏娃一改原来温和建议,而转变为对自己独立劳动的强烈要求,最终说服亚当同意分开工作。同顺从听话的女性形象不同,夏娃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盲目的听从亚当的话语。

(三)夏娃的勇气

亚当和夏娃堕落之后开始互相责怪,但夏娃首先转变过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且表示愿意独自承担所有处罚。夏娃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食了禁果,导致人类的堕落,但她也是第一个开始忏悔的人。她承担起责任,真诚地忏悔,最终感动了上帝的儿子。虽然偷吃禁果违反了上帝的规定,但夏娃勇于承担责任并有勇气面对已经堕落的现实,帮助亚当走出痛苦。

综上所述,弥尔顿笔下的夏娃是一个正面的形象——迷人的外表,独立的人格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三、 弥尔顿对夏娃的负面描写

夏娃妖妇的消极形象已经扩展到所有的女人,因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她的后代。弥尔顿生活在17世纪男权主导的时代,虽然受当时思想的影响,但他依然明确指出男女的不平等只是因为创造的不平等。

(一)男女创造的不平等

为了缓解亚当的寂寞和空虚,上帝用他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因此,女人是次要和服从的角色,女人不仅要服侍上帝,也要服侍男人。创造夏娃是亚当的愿望,说明女人是用来取悦男人的;亚当在光明中醒来,夏娃在树荫下醒来,暗示夏娃不理解上帝的真理。亚当醒来,首先是寻找创造者,而夏娃尽管也感到好奇,但她更关心自己所处的位置。夏娃醒来之后被自己的美丽吸引,由上帝引导才能走向亚当,说明女人要由上帝的引导才能摆脱肤浅;亚当可以直接和天使谈话,夏娃却只能通到亚当获取信息。弥尔顿笔下的夏娃有好奇,轻信,虚荣的性格弱点,为以后人类的堕落埋下了伏笔。

(二)對夏娃负面描写的原因

夏娃在圣经中的形象就是妖妇形象,她诱惑亚当吃禁果导致人类的堕落。弥尔顿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他写《失乐园》是为了赞扬上帝,宣扬人类只有顺从上帝的旨意才能获得幸福。他在作品中队夏娃进行负面描写是为了不违背圣经对夏娃的描写,他认为女性不如男性也是因为上帝创造人的时候把男女创造的不公平,并不是因为他是厌女症患者。

四、结语

仔细阅读弥尔顿的作品可知,虽然他无法摆脱时代的影响,但比起大多数他同时代的人,他赋予女性更多正面的特征。他笔下的夏娃和《圣经》中的夏娃相比,具有积极的闪光点。因此,在笔者看来,弥尔顿并不是厌女症患者。

参考文献:

[1] Milton,John.Paradise Lost[M].江苏:意林出版社,2013.

[2]刘洋,刘希.女性主义视域下《失乐园》中夏娃形象解读[J].芒种,2015(18):63-64.

[3] 牛亚敏,李杰.论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女性的态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02):75-84.

[4] 陈璟霞.评弥尔顿的女性意识与婚姻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44-47.

[5] 张舒.米歇尔·维勒贝克作品中的“厌女症”之辨析[D].厦门,厦门大学,2014.

[6] 张隆溪.论《失乐园》[J].外国文学,2007(05):36-42.

[7] 孔宪倬.独立的代价——试析《失乐园》中夏娃的双重人格[J].国外文学,1993(04):78-83.

猜你喜欢
失乐园夏娃
愧疚
四眼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论弥尔顿《失乐园》对奥维德诗歌的借鉴之道
刘氏庄园 川西土皇帝的“失乐园”
“失乐园”刘丽杰 严程影像展
百合花语
论《简爱》的“圣经式”创作手法
维密天使助阵夏娃的诱惑“蜕变”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