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排斥及矫正对策探讨

2017-03-30 02:49吴越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矫正家庭大学生

吴越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心理学研究

大学生社会排斥及矫正对策探讨

吴越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社会排斥指的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被他人或团体拒绝或排斥,导致他的归属需要与关系需求难以实现的现象,社会排斥极有可能会导致个体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增加攻击倾向.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排斥的高危人群,社会排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体认知、行为与情绪,所以大学生社会排斥现象已经是高校管理的突出问题.本文主要就大学生社会排斥及矫正对策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大学生;社会排斥;矫正对策

近些年,社会排斥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事实证明,社会排斥可以引发一些低层次的消极情绪,如恼怒、烦闷、寂寞、忧虑等,虽然没有证据说明社会排斥同样可以引发一些繁杂的社会情绪,但仍有部分观点认为社会排斥是引发消极社会情绪的重要因素.鉴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及大学生社会排斥现象的严重性,因此探讨社会排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矫正对策至关重要.

1 社会排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调查与了解社会排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选择了50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只有两名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受到他人排斥或者排斥他人,也没有发现身边存在排斥现象,其他学生都讲述了与社会排斥有关的经历.具体来说,受到他人或团体排斥的大学生占64%,曾排斥过他人的大学生占70%.

在50名调查对象中,有48名在校大学生讲述了校内存在的社会排斥事件,占总调查对象的96%.另外两名大学生之所以在校期间没有受到他人排斥或者排斥他人,也没有发现身边存在排斥现象,是因为他们对社会排斥的发生没有一定的了解.不难看出,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会排斥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有64%的在校大学生受到过他人或团体排斥,有70%的在校大学生曾排斥过他人,可见,社会排斥已经涉及到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如学习、生活与工作之中,且方式多样.

大学生社会排斥现象中,被排斥者遭遇主要涉及拒绝、忽视、孤立与否定四类,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的个体认知、行为与情绪有着直接影响.相对来说,在面对排斥时,女生感受到的人际压力远大于男生,男生较注重和人职责与自主性,对于外界带给自己的内在影响具有相应的“免疫力”,而女生较注重人际交往,十分在意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相处关系,对于外界带给自己的内在影响缺乏相应的“免疫力”.总体来说,人际压力是社会排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原因在于不良的人际交往促使大学生产生羞愧心理.不少大学生在受到他人排斥之后,为了自己的面子,会选择假装不在意这件事,表面上依旧变现正常,不愿意与朋友倾诉,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事情很没面子.事实上,他们内心极为难受,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自信心,从而提升了人际压力,使自己的学习、生活遭受理智的压抑.

2 大学生社会排斥的矫正对策

2.1 培养大学生良好个性

就性格特质来说,被排斥的大学生具有内向、自私与偏执的性格特质,个性特质指的是个体对现实的看法与态度及行为方式中较为牢固且具备核心价值的个性特征.第一,内向的大学生易封闭自己,不擅长与他人沟通交流,平时都是独来独往,处于被动被排斥状态;第二,自私的大学生在考虑问题时过于注重自身利益,很少站在他人的角考虑问题,不关心集体,不友爱同学,也不与他人分享知识或成功经验;而在自己遇到难题时,又去请求其他同学的帮助,在获得其他同学的帮助之后也不懂得感恩,所以他们的行为习惯十分不受欢迎;第三,偏执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偏离了自身所处的文化,且没有根据的怀疑他人,将正常的事情理解为对自己有排斥的含义,这种性格特质极易引起他人的反感.良好的个性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学习、生活,及适应社会,所以加强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有利于矫正大学生社会排斥.

2.2 培养大学生良好品德

毋庸置疑,虚假、说谎、高傲、告状与计较是不被人喜欢的个人品德,凡事喜欢计较的大学生缺乏良好的个人素养,不易相处,使人在交往过程中感到疲惫.虚假的大学生喜欢明知故犯,知错不改,善于装无辜,喜欢故意做作,引起他人注意,热爱自拍,极度自恋,这无疑引发其他同学的反感.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不愿意和高傲的同学相处,他们认为高傲的同学十分自负、自我,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与建议,同时,高傲中有涉及自卑成分,高傲的同学往往比普通同学更脆弱,对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十分敏度,经常反应过度,久而久之,其他同学便逐渐疏远这一性格的同学.另外,善于说谎、喜欢背后告状也是大学生受到排斥的主要原因.良好的品德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提升个人修养,所以加强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有利于矫正大学生社会排斥.

2.3 提升教师个人素养

高校是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的场所,高校教师除了是教育者、引导者,还是学生接触最频繁的高校形象代表者,所以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行为方式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功利性高校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有可能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功利性具有不范作用,在此作用下,善于逢迎的大学生极易取得胜利,进而促使生生之间明争暗斗,引发排斥,且高校教师对部分学生的侮辱与偏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同学的看法与态度,促使社会排斥“旁观者”效应的形成.此种旁观效应会降低这些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沟通,变的独来独往,更加孤立,例如,在学校艺术团中,教师对善于逢迎的学生十分感兴趣,不仅将善于逢迎的学生作为首要舞蹈队成员,而且在表演活动完成之后会给他们拍照留恋,教师的这种做法使那些不善于逢迎的学生遭受到排斥.为此,高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参与培训,一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二来培养教师的个人素养,使教师可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见,教师个人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也有利于矫正大学生社会排斥.

2.4 创建和谐校园环境

作为人际消极行为的大学生社会排斥除了受学生本身与教师的影响,还受校园环境的影响,高校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社会排斥行为,校园环境主要涉及两部分,即人际竞争与政治氛围.从人际竞争角度来说,在高校,大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竞争,如奖学金评定、优秀班干部竞选等,面对如此激励的竞争,有些学生为了达至自己的目的,很有可能会弄虚作假,甚至是利用不良手段排挤表现突出的同学.

从政治氛围角度来说,著名教授陈伟于二零一一年在《学生会:大学最阴暗的一角》中明确批评道:“高校学生会聚积了很多坏人.”虽然教授讲授的这句话存在争议,但高校日益浓厚的政治氛围的确不容忽视.不具备政治技巧的大学生易遭受排斥,由于政治氛围的影响,个体构建的小圈子越来越多,“圈内人”团结一致,互动友爱,难以接受与包容“圈外人”,反之,若高校没有高度的政治氛围,对于奖学金评定、优秀班干部竞选做到公平公正,那么学生就不会轻易受到排斥.为此,高校应在充分了解与掌握社会排斥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创建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为学生灌输人人平等的思想,无论是个性不好还是表现突出的学生都值得大家尊重.可见,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社会排斥的矫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5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社会排斥有着潜在影响,家庭背景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富二代、家庭条件落后、家庭变故.首先,富二代的影响,所谓富二代指的是具有巨额财富的富家子女,社会心理学普通原理表示身份是极为重要的一种社会归属,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地个体具有的社会归属更高,表现的社会认同与文化认同更多,这些孩子被社会添上了“富二代”标签.毋庸置疑,大部分富裕家庭的学生都勤学进取、彬彬有礼、随和谦虚,但也存在父母忙于工作,过于放任或溺爱,导致这部分学生凭借优越的家庭条件,炫富骄傲放纵,喜爱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过于注重自我,从而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斥;其次,家庭条件落后的影响,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地同学相比,家庭条件落后的大学生是弱势群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他们的地位不高,究其缘由,经济条件落后的家庭工作不稳定、经济压力较大、社会声望较低,这些无疑会增添家长选取专横、责罚等教育行为,对于子女的想法与做法没有高度的支持,负面评价较多.

另外,大学生间的抱团现象较严重,家庭条件落后的学生在融入集体中存在较为强烈的被边缘化现象;最后,家庭情感欠缺,经济条件与家庭提供的情感因素都对大学生关系有着直接影响,缺乏家庭情感的学生往往性格存在缺陷,较为常见的情况涉及父母为了生活,长期在外地工作,孩子留守在家,与父母沟通的机会较少或父母离异等,成长于这些家庭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情感缺陷.为此,高校应加强与家庭的交流沟通,在保障学校教育的同时注重家庭教育,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可见,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社会排斥矫正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2.6 创建公开的管理制度

在政治氛围日益浓厚的高校中,教师行为难免具有功利性,教师的这种功利性极易引发是生生之间的妒忌情绪,促使部分大学生为了取得成功,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而导致大学生社会排斥行为更加严重.同时,被排斥的学生有着严重的个性问题,在竞争日益激励的今天,排斥者感受到的竞争压力与生生之间的妒忌程度、社会排斥行为有着密切相连的关系,即生生之间的妒忌程度会随着竞争压力的提升而提升,从而发生更为严重的社会排斥行为.为此,高校应在充分了解与掌握校园竞争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创建公开的管理制度,合理实施,有效引导大学生公平竞争,并创建良好的师生相处模式,从而避免大学生社会排斥行为的频繁发生.

3 结论

总而言之,大学生社会排斥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同时,此种关注除了要认真考察大学生社会排斥的表现形式,还要精心探讨社会排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如何制定大学生社会排斥影响的积极干预策略,这对高校管理者或学生工作者来说意义重大,并将对校园文化的创建、社会和谐的维护产生重要影响.

〔1〕王紫薇,涂平.社会排斥情境下自我关注变化的性别差异[J].心理学报,2014(11).

〔2〕程苏,刘璐,郑涌.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1(06).

〔3〕吴立保,乐青.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排斥的影响因素及矫正策略[J].江苏高教,2012(03).

B844

A

1673-260X(2017)08-0082-02

2017-06-16

猜你喜欢
矫正家庭大学生
家庭“煮”夫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大学生之歌
恋练有词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