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格教育体系构建

2017-03-30 06:21闫丽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人格

闫丽

孔子人格教育体系构建

闫丽

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个体品德的培养,将教育的目标指向了对个体完满人格、应然人格的追寻,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格教育体系。本文依据人格塑造形成的逻辑,从教育起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旨归四个方面分析孔子的人格教育体系。

孔子;《论语》;人格教育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个体品德的培养,将教育的目标指向了对个体完满人格、应然人格的追寻,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格教育体系。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批判继承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精华对当前的人才培养具有启发意义。

一、人格教育的起点具有平等性

(一)平等的人性基础

《论语》中指出,人格教育的前提是“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实现理想人格的可能性。“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认为人在出生时具有相似的天性,不会因为经济条件、社会地位而有优劣之分,人格的发展出现差异是教育环境等后天因素造的。这种先天的人性上的类似使得受教育者具有平等的成长起点和可塑性,是教育作用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学生来自于各个阶层,天性的平等决定了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人人都有可能实现理想人格。

有人认为“唯上知与下愚为不移”(《论语…阳货》)体现了人的等级性,这是因为对“上智”和“下愚”的概念不明确。在《季氏》中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下愚”并不是指愚笨的人,而是指即使遇到问题、看到自己的不足却仍然不学习、安于穷困的人。由此可见,所谓人之“上下之别”,并非是对先天的人性善恶、智力的等级区分,而是对求学者主动修己求知的要求。“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实现仁,关键在于是否全力以赴去追求。人格养成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时时刻刻无条件地行仁。只要个体竭其力、尽其心,都有实现理想人格的可能性,这指明了修养人格是人皆可为之事,人格教育所面向的人都有平等实现仁的能力。由此可知,孔子的人格教育源于平等的人性假设。

(二)平等的教育机会

孔子人格教育基于学生先天相似的人性特征,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从内在特质和外在环境两个方面为个体的人格养成奠定了平等的基础。孔子以身作则,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一方面,凡是有上进求学之心的人,孔子都会耐心教诲,扩宽了教育对象的范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子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他们的贫富、美丑、老少而有所区别,只要有修己奋发之心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孔子将自己所学所知倾囊相授,延展了教育内容的广度。“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孔子和学生一起生活、学习、游历,在日常生活中将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用自身的人格品质陶冶他们的品格,使其获得全方位的成长,这为每一个人实现其人格理想奠定了平等的外在基础。

二、人格教育的核心内容:仁

孔子人格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多种优秀品质,并依据学生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人格修养提出了要求,其中,“仁、智、勇”的养成是教育的重点内容。“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这三种品德的达成使人知识丰富深厚、个性善良坦然、意志刚毅坚韧,人格得以全面提升。

勇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规则的约束下对应为之事的担当。第一,勇要求人们有担当精神。“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当面临做与不做的选择时,只要认定是符合社会公利的、应做的,即使是知其不可,也要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第二,勇要求人们自省改过。“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人无完人,做事即使再仔细也难免犯错。这本身不是过错,真正的过错是无法正视错误、从中吸取教训并重复犯同一个错误,不知悔改。面对并剖析自己的错误需要勇气,也正是在改错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不屈的意志。第三,勇要求以礼为规范。“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勇是一个极易走向极端的品德,是否勇敢不能仅凭人的内心来决定。因为每个人的态度都有主观性、个体性,仅按照自己的想法可能无法做出符合社会正义的决策。一旦勇超出了外在规范的约束,就会将其“缺乏理性”的负面效应无限放大,从而走向勇的反面——乱。因此,唯有在规则的约束下才能有真正的勇。

智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清醒认知,是立身处世的基础。第一,智是对自己认知水平、程度、能力的准确定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是对自我的客观审视和理性反思,是学习发展的基础。第二,智者有自己独特的识人之法,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快速判别他人的品性特点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知人”。第三,智是能辩证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时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理解,达到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基于对人和事物的准确判断,智者能认识自我、善交益友、把握时局,为形成理想人格奠定基础。

“仁、智、勇”共同构成了孔子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仁”对其他人格特征具有规定性和统摄性作用,是其他人格特征的内在本质,对其他人格特征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仁是孔子人格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高于其他人格特征的整体性的德性。仁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较之于其他人格特征出现的次数最多。“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一旦不仁就配不上君子之称,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仁。杜维明在《人性与自我修养》一书中曾总结:“‘仁’也是一个起着统一作用的概念,不仅规定其他重要的儒学概念,也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并把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整体。”[1]仁的语义繁杂、内容丰富,涵盖众多的人格品质,同时高于其他人格特征。如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能做到恭、宽、信、敏、惠则是仁,这说明仁的品质包含着上述内涵。“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这说明仁内含着勇的精神;“由也,千乘治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孔子在评价学生时,对其所具有的从事某种官职的能力品质有着清晰的认识,然而对于他们是否仁却表示不知道,这是因为仁是一个综合的上位性概念,而非某种单一特质,凭借某一特征判断往往是片面的。

在仁与其他人格特征的关系上,仁规定着义、礼、智、信、勇等道德规范,是其他人格特征的内在精神和存在基础。“择不处仁,焉得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具有仁的品质,才能生发出明辨是非、公正无私的品格。“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是礼、乐的精神内核,礼乐若没有仁的内在支撑将是僵化和生硬的。当礼的外在规范通过不断地践行而内化为人自觉的道德要求时,外在的强制性便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自觉,成为个体的道德追求目标。《礼记…儒行》中讲到,“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2]仁与其他道德品质的关系如同“根与叶”,仁虽不是无所不包的存在,却是根本性的人格特征。在孔子的其他道德概念和思想中,都蕴涵着仁的要求和旨归。

三、人格教育的实现途径

孔子重视教育在人格养成中的作用,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后天学习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人的前进或后退都是主体的自觉选择,人格修养也不例外,因此,孔子注重发挥个体自身在人格养成中的作用。“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子路》)每一种品质都具有双面性,会对人造成或好或坏两方面的影响。而教育能够使人明辨是非,挖掘个性品质中积极的一面,摒弃其消极的影响,从而为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奠定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接受教育,无法分辨善与恶、美与丑,那么他的品德修养就不能得到正向的发展。

(一)为仁由己

孔子的人格教育首先要求发挥人的主动性,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潜心追求和践行道德,实现人格完善。理想人格是在对人性和自身人格的不断锤炼基础上形成的,是主体有意识的自我改造过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格教育重在个体对道德要求的领会和体悟,进而内化形成个体对道德的认同并加以践行。而在实践过程中,并非所有人都能长时间地坚持,“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个体在接受教育后,能够形成对善恶的基本判断,但由于对道德要求尚未形成坚定的价值认同,常会知行不一、半途而废。外在的强制规范难以保证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达到社会性要求,因此,孔子提倡为己之学,主张通过自我反思、行为修正等方式深化对道德规约的理解和认同,实现修己的目的。这摒除了外界因素的不利影响,发挥了个体的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强调了个体在人格修养中的重要性,提升了理想人格实现的可能性。

(二)因材施教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人格教育不仅需要个体的自我完善,也需要教师的悉心教导,否则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孔子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性格特点、心理特征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以增强学生的道德领悟。一方面,个体的特殊性会影响教育内容,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孔子会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另一方面,对于同一个学生不同情境下的相同问题,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进行回答,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比如樊迟三次问仁,孔子都根据当时樊迟所处的状况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因材施教不是多重标准,也不是对待问题模棱两可、缺乏主见,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地了解学生、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以培养其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因材施教将人格教育寓于教育者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之中,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渗透性。

(三)音乐和体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载体

孔子将音乐和体育活动作为人格教育的有形依托。“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乐将教育融于歌曲之中,一方面运用美好的词语,让人感受世界的善良与纯洁;另一方面通过和谐的曲调,陶冶人的性情,感受身心的舒展。乐不仅是一种感官享受,而且具有道德指引作用。

体育活动不仅能强健人的体魄,而且能锻炼人的坚强意志,形成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礼记…射义》)射箭有助于人养成正直的品格,因为它不是单纯靠技术取胜,而是因射箭的人心性正直,外在表现为射箭时快速瞄准,在此过程中,是对内心的反思和审查,对自我的省视和改造。“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体育活动看似是与他人竞争的过程,实则是与自己竞争并战胜自我的过程。另外,体育活动的完成需按照规定的礼节,渗透着对参与者规则意识、团队精神的训练,对于人格养成有正向作用。

四、人格教育的目标旨归

人格教育的目标旨归是指引个体人格发展方向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学习、修养自身的前进方向。君子作为孔子人格教育与人格理想的典范,凝聚着各种应然的人格追求,是孔子人格教育的目标旨归。孔子主要提出了两大人格理想作为人格教育的目标,即圣人和君子。“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圣人是人格教育的终极理想,不仅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且能在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掌握政治权力以实现博施济众,因此,圣人受制于外在环境的约束,仅少数人有实现的可能性,不能作为大多数人的教育典范。而“君子”则是人格教育的共同理想,是集“仁义礼智信”于一体的、动态互动的教育理想。君子人格教育注重个体对自我的要求和修养,发挥个体的能动性、主动性,极大地消除了外部条件对人格形成的限制,因此具有更高的可实现性。君子人格具有两大特征。

(一)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

君子有着高尚的精神信仰,愿意在简朴的物质生活中追寻崇高的精神生活,享受精神层面的快乐。君子在人生选择中不以物质利益为导向,而是回归内心,追求精神的富足。首先,君子可以有正常的物质需求,但是求取财富的过程不能违背自己的信条。“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君子选择职业的唯一标准是能否满足修己的需求而非功利性目的,职业所承载的精神塑造价值超越了其能带来的物质利益。其次,即使君子生活贫困,仍能寻得心灵的宁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君子即使处于走投无路的困境之中也会坚守自己的原则,因为经济的贫困不代表精神的贫困,内心在追寻信仰过程中的获得感已经超越了贫乏的物质生活带来的困苦,而且简朴的物质条件削弱了外物对君子的诱惑,让其能专注于自身,从内心发觉快乐的源泉,而不会为了财富丧失自己的底线。

(二)仕于有道以行仁

君子渴望通过从政来推行仁道。走向政治的目的服务于君子行仁的人生理想,是君子的主动选择,是推行仁道的手段。君子在判断是否要从政时有他们自己的尺度,即“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君子出仕的标准在于国家道之有无,政治清明则出来做官。“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君子从政是为了维护礼义、使国家拥有和谐的秩序;“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君子从政是为了推行仁政,关怀照顾百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反之,如果君王昏庸无道,君子则隐居不出。“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在当政者无道时从政,自己的才能将被利用,以致助纣为虐、破坏礼法,相当于帮助统治者为害一方,这是跟君子内心所坚守的原则不符的,君子为官不是为了自身的欲望、利益或地位。另外,当无仕可求之时,君子不会为没有官位而忧虑,“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真正有德才的人,即使出身贫寒、暂时穷困,也总有一天会被上天所发现并加以任用。假使真的不能从政行仁,君子也能够安贫乐道,通过加强自身修养以追求内心的快乐。

综上所述,孔子人格教育是基于平等的人性起点,以“仁”为核心教育内容,通过自我教育和因材施教的方法,借助音乐和体育,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体系,这一人格教育体系对人格养成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应对其进行批判地继承,并将其合理内涵进行现代性话语转化,将中国人血液中潜藏的文化情怀激发出来,提升人的修养,升华人的精神,完善人格塑造。

[1]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8.

[2]王云五.礼记今注今译[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527.

[3]胡继明,黄希庭.君子——孔子的人格教育[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责任编辑:贺春健

G40-06

A

1671-6531(2017)08-0008-04

闫丽/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北京100875)。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人格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