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坡的生日》的对话性

2017-03-31 21:42曾佳娜
青年文学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对话性代际老舍

摘 要:巴赫金认为,小说通过塑造受社会杂语影响的语言形象,折射社会现实与作者意向。而话语只有在对话中才获得意义与价值。《小坡的生日》借对象及听众两个角度组织对话,以小坡的日常及梦境作为语境,并置审视各种话语。在对话的结构中反映新加坡的种族、代际隔阂,折射作者对和平友好对话姿态的向往。

关键词:小坡的生日;老舍;对话性;东西方;代际

作者简介:曾佳娜,女,1995年生,广东潮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3

老舍原本打算到新加坡寻找华侨生活的资料,书写中国人在南洋的打拼史,唤醒国人民族自尊心,但限于时间与精力只能作出权宜之作——《小坡的生日》。作者自述“打了大大的折扣”,只写了“最小最小的那个南洋”[1],但孩子的独特视角及其天性反而使他的世界有了巨大的包容性,各自话语围绕着他的生活而展开。透过小坡的小天地可窥见新加坡的社会现实。随着情节和人物的自然发展,小说的内涵已不仅仅是东方各族联合对西方的对抗,而是暂时强大的西方与不屈的东方、承载传统的年长者与萌发新希望的新一代的和平对话。对话既是小说的结构形式亦是其精神追求。

“话语总是作为一方的现实的对语而产生于对话之中,形成于在对象身上同他人话语产生对话性相互作用之中,话语对自己对象的陈述,带有对话的性质。”[2]围绕着同一对象,不同说话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表达。他们不同的陈述的话语只有在对话关系中才获得了意义与价值。小说中主要说话者——小坡及其周围成人世界的观念在对话中都受到了考验。

与小坡接触的大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他具有约束力的师长,一类是老印度、老婆婆等。小坡与师长在更多的时候是无法彼此理解。父亲不愿回答小坡天真的问题,“总是板着脸说:‘少问!‘缝上他的嘴!”[3]。父亲对老印度、日本人、福建人的态度让小坡十分不解,然而父亲从未冷静对照审视父子俩不同的视角。小孩与老师的交往也总是没有办法发展为沟通。学生们从外形看更喜欢“8”,老师偏要说“7”,偏要教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当他们表示不解时,老师只会吃粉笔头,赌气说“气死!气死!”。[4]师长将与孩子的对话当成是自己的观念对孩子的灌输,而否认孩子带来的新的视角。他们安于自己认识世界和规则的方式,但无法向孩子解释清楚既定规则的合理性,无法接受孩子的怀疑。而在小坡与第二类大人的对话中,往往是融洽而自然的。

小坡与大人的直接对话很少,与同龄小伙伴则有各种形式的对话。但表面是与伙伴们的对话,实质上是借助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来与大人的世界观发生碰撞。小坡向妹妹说他的志愿,是当看门的印度、马来巡警。父亲板脸打老印度,而小坡却觉得印度“多么庄严好看”[5],他是在对妹妹说,却对父亲的态度进行了反驳。他与妹妹的对话实际上是在与大人的世界观对话,在向他们展示自己看待世界的不同的视角以及这个视角带来的新的可能。小坡找伙伴们来之前,妹妹担心“妈妈要是说咱们呢?”。[6]简单一句话就表明了大人对异族的敌对态度,小坡仍旧与伙伴一起玩的行为便与大人在无声中辩论。成人世界的“大事”被小坡及其伙伴游戏化(“打倒”、送葬),而小坡们却能围绕一个小问题郑重其事地讨论,他们的讨论中蕴含着平等、公道、爱等切合人天性的观念。

叙述者借助小坡对成人世界规则的不理解,与部分成人的无法沟通来揭示既定现实的不合理,但叙述者并不全盘否定既定规则,也不全盘肯定小坡的新想法,他亦与小坡这个角色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与他进行着对话。叙述者依赖于小坡重识世界,而又不局限于小坡的视角。巧妙而自然的情境置换和拼贴,使小坡也成为一个被看者。这样就避免了让小坡的观点凝固化,成为文本新的完全正确的权威,对其他话语造成打压。

叙述者借情节的发展,将小坡的观点置于新的情境中,通过新旧情境的拼贴对照来重新审视小坡的视角。影儿国是呈现给小坡的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新的规则。在《嗗拉巴唧》前的章节中,总体上是用小坡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既定现实,而在这一章和《影儿国》一章,则出现了许多新鲜的情境,这些情境对小坡的观点也进行了考验。小坡虽然与师长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在小坡的话语中,不可避免地也要受到他人话语的影响。影儿国中新的“当然”对小坡熟知的在新加坡的“当然”形成了反驳。比如准姓、拿钱买票、以钱作交易媒介,这些在影儿国中都不存在、不适用,于是多次写到小坡脸红。嗗拉巴唧说的“怎会当然呢?”[7]揭示世界是可变的,规则是多样的,反思小坡不知觉接受的既定规则。

话语意义的获得不仅可通过文本内说话人观点的相互作用,还可借助说话者与听者(读者)的互动。听众在统觉背景(事物和情感背景)的基础上,对文本做出积极的理解,即“把所理解的东西,同理解者的新视野联系起来;揭示出自己同所理解之物的一系列复杂的相互关系、合声和不协”[8]。这一理解为作家所考虑,则会丰富文本的话语,给文本带来新的因素。《小坡的生日》是对读者开放的,期待与读者互动,参照彼此的视野,达到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和观念的考验。

叙述者有时会直接露面与读者进行对话,给读者很强的参与感,对文本感到亲切。例如“好啦,你们听我说”[9]、“假如你们知道小坡打架的宗旨,你们或者不至于说他是好勇斗狠”[10]、“你们看小坡!”[11]等句子第二人称的使用便体现了叙述者与读者的直接对话,在提醒读者有该注意的地方。如第二例,便是在强调说明小坡打架的正直理由,希望读者不要抱有成见。但叙述者并不时时露面,有时是要读者去补充文中叙述描写的空白处。这些空白处多是小坡限于阅历而不能给出说明的地方。例如,小坡看送殡一段的描写。小坡对于送殡的热闹场面兴奋不已,但是看到头,也搞不清楚谁是死者。他以为一动不动的老和尚或者被晒的小孩是死者,但又不确定。小坡的标准和通常意義上的“死亡”不一样。而要真正找到死者,还是得靠读者自己。读者由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大相片上“乌漆巴黑的瘪嘴老太太”[12]就是死者,但是小坡不知道。小坡不知道的原因,是因为葬礼整个嬉闹的氛围与这张晦暗的相片多么不协调,使他不能将两者联系起来。于是读者补充完,由小坡困惑的原因进而反思这场游戏化的送殡的荒诞之处。

叙述者留出的空白处,要读者依据阅历去填充,如果要完全填充,避免不了普遍的视角和观点。但是叙述者又对读者的视角有新的期待,即儿童的视角。在文中,可以发现叙述者所谓的“你们”,有着限定的含义。如:“全世界的小朋友们!你们可曾接到小坡的贺年片?”[13]、“小友们,等我给你们讲一讲”[14]、“做梦吧!小朋友们!”[15]等句子。于是,在读者填充完空白处之后,又被要求着回归到与小坡平行的视角。叙述者通过小坡的视角,对所见之物作陌生化的处理,引导读者重新认识见怪不怪之物,在两种视角的转换中,找回对于事物的新奇感并重新赋予解释。如“看电影”一段,买票的“洞”、“大绣花帐子”、“白布”[16]、“穿着孝”[17](黑白色调)以及为什么不再打架这些对于小坡来说无法准确解释的地方,就交由读者自己。但读者要得到准确信息就要比小坡懂得更多,之后又会被拉回到小坡的视角,被引导对电影中另一个世界的想象。

在另一种情况下,则要先用与小坡平行的视角和理解方式去体会小坡所说的意思,之后再回到平常的一般化的视角补充,再将两者对比。这用于对文中词语的意义重解。“各色人等”的一般意义是指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对人的划分基于不同等级的阶层。但是在小坡的世界里,“各色人等”[18]就是不同肤色的人,肤色才是这些人的区别。是小坡把“王八”画在了给小朋友们的新年贺卡上,他才不管凝固化的贬义象征,只要形象可爱,只要真诚,作祝福也是可以的。再如“磕头”。小坡生日给父母磕头,在他的眼里,这个行为是表达爱的,他爱妹妹,所以也要给妹妹磕头。电影中,男人向女人跪下,仙坡即解释为是男人生日。而在梦中,张秃子要猴子给他磕头,在他这里这个动作表示服从。同样的事物,在小坡或其伙伴眼中,可以赋予新的指物涵义和表情因素,基點是爱与趣味。意义的重解打破了人为赋予事物和动作的象征意义,使其最原本的样子显露出来。读者要以小坡的平行视角去理解他的意思,接着对比一般理解又会感觉好笑、陌生,新奇感便带来了对于既定僵化思维和规则的思考。

小说中的话语非人物所独有,而是包含社会指向,是社会杂语中的类型。小说家则自觉地选择语言,利用它们去折射自己新的意向。“而且随着杂语中折射语言在社会思想上的亲疏、距离的远近、客体性的强弱不同,折射的角度也有不同。”[19]《小坡的生日》以《电影园》一章为界可分为现实和梦境两个对话时空。它们各自在不同程度折射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意向。

新加坡给老舍的印象是“一片颜色”、“动心的图画”[20]。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自然环境充满了生命力。“不管是常绿树不是……一年到晚叶儿总是绿的。花儿是不断的开着,虫儿是终年的叫着”[21],拥有“又长又胖的香蕉”、“项上带着肉峰的白牛”、“比螺蛳还大一些的蜗牛”[22],为生活其间的小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培养了他的活力,以及对世界万物的亲切感,。他与猫、蜻蜓、小猴子等都可以交流,理解它们的感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加坡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各色的人种在此处安生。巴赫金认为,“当民族文化不再是封闭的自足的时候,当民族文化通过接触他人文化和语言而认识到自己的时候”[23],种族间的对话便产生了。而新加坡拥有对话的条件,小坡也有了和各色人种直接接触的机会,有了自己独特的种族观念,文本也就主要围绕着小坡而组织各种对话。

但在现实的这个时空中,对话更多的时候是不能有效进行的。小坡生日时父亲是耐心温和地与他对话,但在更多的时候,彼此之间是不能互相理解的。例如对上学,小坡羡慕南星们的学校,而父亲则不允许转学。父亲的理由是种族等级,且口气是不容商量的,而小坡的对应方式是悄悄逃学,各怀各的想法。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如前文所举,亦是无效的沟通。新一代的合理愿望得不到理解,他们的偏颇也未可得到心平气和的纠正。但文中也描写了一些师长与孩子的心平气和的协调,二者之间的对话是可能产生的。不同种族间也是相对隔绝的,东方孩子偷偷扎堆玩耍,白人的小孩则不曾出现。老舍在《还想着这它》中说,这是“故意的落掉”[24],“在新加坡住了半年,始终没见一回白人的小孩和东方的小孩在一块玩耍。这给我很大的刺激。”[25]白人在小坡眼中,只是长得好认,在新加坡热天下还穿袜子的一类人。

这些隔绝在梦境时空中得到了解决。嗗拉巴唧是个成人,也是个白人。他与小坡及其伙伴们的交往实现了成人与儿童、西方与东方间的和平友好交流。他们之间的交往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救回女友钩钩,都认可了爱与美的力量。因此他们要打败一个共同的敌人,作为顽固腐朽思想化身的三多家糟老头子。其实在梦境中,小坡面临着对未来的选择。一是与张秃子一起为了权力而战,一是和南星们帮助嗗拉巴唧为了爱与美而战。在前者中,强者是唯一的权威,开会时张秃子是唯一可以发言的人,大臣们只能对他唯唯诺诺。与现实不同的是,这个世界中人是服从于动物的,张秃子虽然统治着小猴子,但是他的权力由猴子赋予,又被狼夺去。工业时代人在征服着自然,而在这里,弱者与强者却发生了地位和力量的反转。但他们的交往模式仍是战争,交流充满了谎言。而在另一个选择中,却是东西方的友好联合。在解救钩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发言人与行动者,是平等的。小坡选择了后者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实现东西方真正的对话与和平。

新年与生日都是时间流动的标示,围绕小坡的家庭、学校内外的对话都充分地展示了,但是新的质的变化却没有出现,于是只能借助梦境。现实的时空中,凝聚着代表过去时代思想的糟老头子、代表现实主流观念的父亲、拥有包容对话态度的小坡等语言形象,而在梦中,则主要描绘东西方人的交往,组合成过去、现在、未来的完整的时间链条,落后思想及不合理的现状得到批判,梦境中的对话的可能性获得解释。目的不在强弱双方位置的对换,树立新的权威,而是真正的平等与自尊。因此文本内外的各种思想都在小坡的生活这一语境中并置、碰撞,对话既起到结构的作用,也表明了文章的精神追求。

小结:

以父亲为代表的成人的思想代表着社会观念的主流,但这些观念在小坡的视角的关照下则显示其不合理之处。但小坡非新的权威,包括他在内的说话人在对话中显示各自话语的局限与合理处。而读者的话语作为社会杂语的一种,也被纳入考验的范围。他们在叙述者的引导下参与并丰富着文本,体会其中的对话精神,理智对待文中的语言形象。在具体的形象背后是新加坡拥有充足的对话条件而东西方、新旧两代相对隔膜的现状,折射出作者对未来和平友好对话方式的期待。

注释:

[1]老舍.《我怎样写小说》[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18.

[2]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59.

[3]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01.

[4]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44.

[5]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03.

[6]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17.

[7]老舍.《老舍小說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81.

[8]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60-61.

[9]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12.

[10]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36.

[11]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52.

[12]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49.

[13]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11.

[14]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11.

[15]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73.

[16]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68.

[17]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69.

[18]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13.

[19]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81.

[20]老舍.《老舍文集:第14卷 散文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0.

[21]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12.

[22]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13.

[23]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58.

[24]同上.

[25]老舍.《我怎样写小说》[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19.

参考文献:

[1]老舍.《我怎样写小说》[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18-19.

[2]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59-61,81,158.

[3]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小坡的生日·二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01,203,211-213,217,236,244,246,252,268,269,273.

[4]老舍.《老舍文集:第14卷 散文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0.

猜你喜欢
对话性代际老舍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老舍的求婚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海浪》的复调特征解读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论摘要语篇的对话性与人际意义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