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特性及局限性分析

2017-03-31 09:02庄婷刘超
新媒体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

庄婷+刘超

摘 要 朋友圈作为微信的重要功能,正以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特性影响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在对其信息传播特性和局限性进行分析时,认为其以熟人为基础、信息传播封闭性、反馈机制缺乏及熟人社交影响信息内容呈现等特性易导致大量虚假信息传播和信息茧房的生成。进而从运营商和受众自身两个角度对未来如何改善微信朋友圈在信息传播中的弊端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特性;封闭性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4-0023-02

Web 3.0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之上的社交媒体在改变了信息传播机制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稳坐社交媒体头把交椅的微信平均日登录用户已超过5.7亿,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比例达74.5%。朋友圈作为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平台,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微信朋友圈作为信息传播分享的平台,其信息传播亦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对朋友圈信息传播特性的研究不仅对依托朋友圈为平台的“熟人间”信息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而且对媒体组织在当今新媒体、自媒体占据主流地位的条件下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些许借鉴。

1 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特性

微信朋友圈意在将微信用户的个人好友在虚拟的平台上整合成为个人用户的小型交际圈,通过个人状态的展示、分享和评论,达到朋友间交流的深化[1]。以熟人为基础和圈子的封闭性是朋友圈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而这两个特征进一步导致反馈机制缺乏和熟人社交影响信息传播内容呈现的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以熟人为基础

通过观察与研究发现微信朋友圈用户间的人际交往是以个人为中心,处于微信空间的每个个体以个人的现实社交关系网为基础,圈内每一用户以自己为中心,经过圈内好友双向同意后进入交流互动来延伸个人的社交网络圈。由此可见,朋友圈是一个以熟人为基础的“虚拟社区”,不同用户间的交流更多的发生在熟人之间。同时由于熟人社交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较强,朋友圈中的传播内容往往个体色彩明显,传播形态多样、随意。

1.2 信息传播封闭性

朋友圈的信息分享主要是基于熟人社交之上,其信息传播通道以一个个的“圈”为基本单位,若想实现信息的大范围传播,首先必须先使得信息在圈内获得认同,通过逐层转发跨过圈与圈的“屏障”,才能使信息从一个圈层流向另一个圈层。由于现实社交网络范围的有限性和圈层壁垒,使得朋友圈的信息传播具有一定“封闭性”。而依据系统论的观点,一个有生命力的信息系统一定是开放的并与所生存的内外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基于熟人社会的朋友圈天然的排斥了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信息接触单一化的同时使得信息的大规模传播受限于圈层壁垒。

1.3 缺乏反馈机制

在信息传播领域,所谓反馈是指传者发出信息,而受者接收信息后对传播进行反馈互动作用于传者,从而形成信息的循环传播模式。基于熟人社交之上的微信朋友圈,在面对不同观点的信息传播时,使得大家碍于情面,不便与信息传播者“唱反调”,甚者,直接“不看他的朋友圈”或“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致使传者与受者之者的反馈互动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导致多元信息不能有效传播,使信息在沟通范围、沟通理性上大打折扣。

1.4 熟人社交影响信息内容的呈现

由于微信是在虚拟的平台环境下对现实社交圈的镜像映射,基于熟人社交之上的朋友圈,在发挥信息传播功能的同时也是个人现实社交的延伸,朋友圈只有是熟人才能浏览查看,对于一个处于多重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来说,熟人社会最少有三个维度:上级群体、同级群体和下级群体,其中上级群体至少包括长辈、老师、领导等,而同级群体包括同学、同事、朋友等,而下级群体包括工作中的下属、晚辈、学生等。因此,在传播主体通过朋友圈发布信息时,往往需要思忖再三,某些信息内容是否适合传播?传播的信息是否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相符?及如果发布出去会产生怎样的传播效果?朋友圈这种现实社交延伸的功能和社会角色的多重性,使得信息传播主体不能在圈内随便发信息,更不会轻易倾诉情感。因此,在自我把关的环节中,会自觉屏蔽掉一些引起争议的信息,转而发送相对“安全”的信息,如美食、旅游、自拍等。

2 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的局限性

微信朋友圈使不同用户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快捷和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把关机制缺失,导致大量虚假信息的传播

互联网通过技术赋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把关机制,信息传播进入“自把关”阶段——个体具备信息的编辑、發布、接收不同信息的权利。技术赋权的同时由于个体对信息的辨识能力不同,在信息的“自把关”环节易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同时,朋友圈的信息传播主要来源于圈内好友的信息发布和分享,基于朋友圈的封闭性和熟人社交的信任感,使多元信息传播和多方信源互相印证的信息自我纠算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给大量虚假信息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土壤。

2.2 封闭性传播导致“信息茧房”的生成

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2]。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交圈,微信朋友圈作为现实社交圈的延伸,使得圈层之间的壁垒不易打破,导致信息流通的封闭性,使得不同圈子间的传播内容呈现异质性,而圈内传播内容呈现同质性。受众长期沉浸在这种信息环境中,使得每个人勾勒的信息图景都是自己所喜欢的样子,对不同信息采取不听、不看、不接收的拒斥态度,而偏颇狭隘的信息接收损害沟通理性,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带来各种误会和偏见,不利于社会共识的形成。

3 改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在发挥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优势时,对如何改善微信朋友圈在信息传播中的弊端,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1 从信息推送的角度来讲

微信平台运营商可通过后台大数据的运算,在细化受众的实际信息需求时通过对信息环境的传播流做出精准判断,通过“大数据把关”提前过滤掉不同受众严重的无用信息,在强化朋友圈信息传播精准性同时提高信息传播质量。例如:对于白领群体,可以提供当日信息传播流量较高的娱乐新闻、社会新闻等内容;对于大学生群体,可以推送最新留学出国资讯、招生政策、就业信息等;同时,通过“大数据把关”运营商可向每一用户适时、适量推送一些话题关注度、阅读点击量较高文章,从而使得主流观点可以得以传播,以作为破除圈子封闭性传播的手段之一。

3.2 从公众自身来讲

要注意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网络素养,有自觉打破“信息茧房”的意识,自觉将微信小圈子传播的资讯融入大的社会资讯,有意识地通过不同媒体渠道获知信息,从而改善圈子传播的负面效应的发生。

4 结束语

作为一个具有强联系社交属性的人际圈子,微信朋友圈的出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打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朋友圈中信息传播特性给我们带来的体验是全方位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技术发展所带给我们的实际影响。在享受技术便利性的同时保持清醒,并提出合理建议使微信朋友圈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宋江波.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2]梁锋.信息茧房[J].新闻前哨,2013(1):87.

猜你喜欢
微信朋友圈
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状况的研究
微信朋友圈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调查报告
网站开发课程交互中朋友圈群体信任解决方案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官员“微信朋友圈”缘何“官味十足”
“微信朋友圈”之法律问题反思
社会学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研究
微信朋友圈成瘾的影响与机理
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微商广告的态度研究
《莽原》与微信朋友圈:点赞评论背后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