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解读凯特·肖邦的《暴风雨》

2017-03-31 09:27田燕娇
青年文学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伦理选择暴风雨凯特

摘 要:凯特·肖邦是一位杰出的美国女性主义文学家,她的代表作之一《暴风雨》自发表以来就饱受争议。批评家们主要从讽刺和象征艺术、自然主义倾向及女性自我身份的觉醒等方面来对其作品进行评论分析。本文主要从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对《暴风雨》进行一个全新的诠释,重点剖析女主人公卡莉丝特与男主人公艾尔西打破各自的伦理身份,任凭非理性意志驱使,最终导致了他们在婚姻伦理环境中,对爱情的背叛。

关键词:凯特·肖邦的《暴风雨》;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

作者简介:田燕娇(1992-),女,汉,河北省张家口市人,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2

一、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现实意义

聂珍钊教授在2004年“英美文学在中国: 回顾与展望”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来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批评理论,并于2014年发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这部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聂教授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的视角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的研究方法,它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聂珍钊,2014)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发展及应用的过程中形成了伦理身份、伦理环境、自由意志、伦理义务、伦理选择、伦理困境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理论术语。在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伦理义务由其所处的伦理身份和伦理环境所决定;主人公内心真实渴望的表达是自由意志,但是其自由意志往往会与伦理义务相矛盾,便会形成伦理困境,随之而来的就是主人公对何去何从做出一个伦理选择,不同的选择便会形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批评理论,不仅为文学作品的全方位、多角度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而且在强调文学的教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对提高读者的文学欣赏水平,督促作家和文学批评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二、对《暴风雨》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

《暴风雨》通过讲述两位已婚的昔日恋人卡莉丝特与艾尔西在一个暴风雨的午后逾越伦理而通奸的故事。本文剖析了男女主人公面对性欲本能与家庭责任时内心的冲突与碰撞。全文由2条伦理线将文章中多个伦理结连接起来,构成一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的伦理结构。主线是卡莉丝特与艾尔西的一场婚外情的经过,辅线是由卡莉丝特对丈夫鲍比诺避雨归来的关心和艾尔西对远在洛克西度假的妻子克拉莉莎和儿子的写信问候。下文主要通过对主线和辅线进行伦理解构,从而展示出女主人公卡莉丝特和男主人公艾尔西分别对各自婚姻的忠贞与背叛的行为。

(一)卡莉丝特的忠贞与背叛

父权为主体的社会伦理环境中,女性永远处于边缘地位,她们以父亲乖巧的女儿、丈夫体贴的妻子以及孩子慈爱的母亲这些伦理身份存活。当她们个人需求的自由意志与家庭责任这个伦理义务相冲突时,家庭正义这一伦理观就发挥其重要作用,其中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力量不可小觑。当卡莉丝塔面对昔日的情人、想要暂时抛弃博比诺特妻子的伦理身份、试图追求自我情欲的满足时,宗教伦理观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效力就时刻发挥着作用。“卡莉丝特埋头做着针线活”(凯特·肖邦,2004),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对妇女的定位,那就是妇女必须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她去收在门外晾晒的丈夫礼拜天去教堂时穿的衣服”(凯特·肖邦,2004),这也是宗教伦理观对妇女的约束的体现, 提醒着她要时刻遵守妇道,这里不管是自愿也好还是被逼无奈也好,都体现着卡莉丝特对婚姻的忠贞。

在暴风雨来临前,她收衣服的时候,看到了昔日恋人艾尔西来到她家门口,“她愣愣地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一件丈夫的外衣,任由硕大的雨点拍在身上”(凯特·肖邦,2004)。这反映出卡莉丝特对妻子身份的暂时忘却,沉浸在对昔日情人突然出现的震惊中,此时她的内心在挣扎,这是婚姻伦理义务与自由意志相碰撞,也是女主人公在内心产生了伦理困境,正在进行伦理选择。伦理困境就是由于伦理混乱导致的,而伦理混乱恰恰是由秩序的破坏、道德观念发生冲突、巧合、误解形成的,女主人公就在面临责任与性爱的伦理选择。

从卡莉丝特允许艾尔西进入到他家里及之后的一系列行为反映出她在渴望自由与想要挣脱家庭婚姻伦理道德的约束之间挣扎,卡莉丝特的性本能加强了情欲的氛围,最终,她的自由意志战胜了伦理义务。对卡莉丝特那间幽暗而神秘的卧室的细致描绘,毫无疑问象征着她本能的一种待释放,即女性性特征的暗示。卡莉丝特由于对暴风雨的恐惧而一步步退向卧室的行动表示她已作出伦理选择,逐渐远离婚姻伦理规范的监督和约束,她要彻底的放纵自我去享受欲望即将带来的一场激情盛宴。

“温热悸动的身躯、炽热的面庞、满头的大汗,红润的像石榴籽似的嘴唇,白皙的脖子和丰满挺拔的胸脯”(凯特·肖邦,2004)都暗示着她内心涌动的激情,同时也在极度的诱惑着艾尔西。泪汪汪的蓝眼睛里此时已经没有恐惧,有的只是恍惚,那恍惚无意识地暴露了自己感官的渴望,为接下来打破婚姻伦理道德的束缚,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本性創造了可能。“他们已经不再理会屋外的瓢泼大雨,风雨的呼啸惹得她在他的臂弯里哈哈大笑”(凯特·肖邦,2004)。从这里开始描写卡莉丝特已经达到了从紧张--迷离--释放这一过程的高潮,此时,她终于突破内心那道制约她欲望和激情的高墙,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情欲。这种情况下,她已然将家庭婚姻伦理观远远抛于脑后,彻底背叛了婚姻,从肉体上背叛了爱情。

激情过后,作者对结局的描写也是出人意料,一向挑剔的卡莉斯特对丈夫和儿子的雨后归来,不追究脏衣服和晚归,反而对他们表示出了极其的关心和宽容,“她一把抱过毕比,使劲儿亲着儿子,”“似乎对父子俩能安全到家而满心欢喜”,“‘大虾!哦,博比诺特,你真好!她在丈夫脸颊上亲了一口响吻”(凯特·肖邦,2004)。从这些方面来看,卡莉丝特的这种行为很可能是对自己“通奸”这一违反婚姻伦理规定行为的一种补偿,同时又回归到了贤妻良母这个伦理身份,重新履行妻子和母亲的义务。

卡莉丝特具有双重人格、双重伦理身份,既扮演了一个贤惠的妻子和慈爱的母亲的角色,又充当了一个打破家庭婚姻伦理道德,犯了通奸行为的罪妇的角色,她对爱情和婚姻有过忠贞,也有过背叛。

(二)艾尔西的忠贞与背叛

小说在暴风雨来临时,男主人公艾尔西才出场,并没有涉及他有何表现能够证明他对爱情和婚姻如何忠贞,但是一切没有写到违反婚姻伦理道德规定的行为之前都可以算是忠贞的。

但是当在卡莉丝特家避雨,看到昔日恋人因为害怕闪电,快要摔倒的时候,“艾尔西拥着她蹒跚地向后退,突然他动情地把她紧紧搂在怀里。”“她温热悸动的身躯勾起他对她曾经的迷恋和渴望,他情不自禁地搂紧了她。”“白皙的脖子和丰满挺拔的胸脯更是让阿尔西安分不下。”“他看着她的眼睛,毫不犹豫地逮住了她的嘴唇”(凯特·肖邦,2004)。这些动作已经超越了正常的交往行为,艾尔西随着这一系列的动作,正在从朋友身份,转变为情人身份。接下来作者就描写了艾尔西与卡莉丝特的通奸行为,同时他们也彻底推倒了约束他们自由意志的壁垒,尽情地释放了内心对欲望的追求。此时此刻,艾尔西也彻底打破了婚姻伦理道德的规范和制约,背叛了婚姻和爱情。在这里,作者没有携带任何个人的感情色彩在其中,只是尽力用笔触去描写出这一场令当事者双方沉醉其中的场面。当激情过后,他们不敢就这样睡去,艾尔西在卡莉丝特的目送下骑马离去。这也表明,艾尔西也意识到了事情如果败露之后的严重后果,但是“他回身朝她灿烂地一笑”(凯特·肖邦,2004),来作为告别,也说明他对这种通奸行为毫无愧疚,相反的是非常满足,这不得不引起读者对自由意志与伦理道德的重新思考。

一场欢愉之后,艾尔西对外出度假的妻子和孩子们的问候信中写道:他们的健康和快乐才是他的头等大事,虽然他很想念妻子和孩子们,但是愿意为此多忍耐几天分离之苦。这封回信一方面表明他转变了伦理身份,回归到了克拉莉莎丈夫的身份,履行关心家人的责任和义务,或多或少也能体现出他对婚姻所犯错误的弥补;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似乎想要继续摆脱这种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再次寻求婚外情,以及对与旧爱带来的激情和刺激的渴望,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在婚姻伦理道德和通奸之间要做出选择,如果此次伦理选择再次发生的话,就会更加引人深思了。艾尔西对婚姻的背叛行为,一方面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也是他对家庭婚姻伦理规范的蔑视,导致做出的伦理选择。

三、结语

通过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凯特·肖邦的这部作品,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对家庭婚姻伦理底线的打破,这揭示了在人内心潜藏的自由意志和伦理道德发生冲突时,人性与伦理身份的矛盾和选择。作者客观的揭示出了人的本性,值得读者深思,毕竟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伦理道德规范是平衡家庭与社会稳定的杠杆。

参考文献:

[1]白雪.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暴风雨》中的道德与情欲[J].《科技致富向導》,2015(1).

[2]凯特·肖邦. 《暴风雨》.《文学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王庆勇.《暴风雨》中的反讽和象征艺术研究[J].名作欣赏,2008(02).

[5]吴悦.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J].《凯里学院学报》, 2015(5).

猜你喜欢
伦理选择暴风雨凯特
今夜没有暴风雨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的小店
The Storm暴风雨
夏目漱石《心》的文学伦理学研究
试论《海蒂》中儿童的伦理选择与成长
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宋丽伶
猛烈的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