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现代化视域下的制度创新

2017-03-31 10:41吴琪
青春岁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亨廷顿制度创新

【摘要】自从民族国家建立以来,现代化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众多衡量标准里,制度现代化成为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萨缪尔·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正好反映了这一论点,亨廷顿的制度现代化理论以一种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发展程度进行评估。要对制度进行评估,就要求制度不断的变革,即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的对制度进行变革,从而实现制度创新,因此亨廷顿的制度现代化理论对于制度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制度现代化;制度创新;亨廷顿

一、亨廷顿的制度现代化理论

关于什么是制度?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曾在其《制度、制度变迁以及经济绩效》一书中,把制度定义为“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的点来说,它们是人为设计的形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我国经济学家樊纲教授认为,制度是规范人与人利益关系的一套规则,是一种公共品,不具有排他性;辛明教授从哲学的角度给制度定义为,制度就是这样一些具有规范意味的一些实体或非实体的历史存在物,它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调整者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强制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与人的发展。以上几位学者大体来说都是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约束及其规范。但亨廷顿认为,“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从这个定义中,就可以看出,亨廷顿认为制度是发生周期性变革的,“制度化就是组织和程序获得價值观和稳定观的一种进程,组织与制度化水平成正比例”。

既然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那么制度现代化就可以用相关的量化指标来衡量。亨廷顿认为任何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都可根据组织和程序所具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四个指标来衡量,它们分别是:1、适应性—刻板性,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越强,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反之,适应性越差,越刻板,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适应性指的是后天获得的组织性;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能力。2、复杂性—简单性,一个组织越复杂,其制度化的水平就越高,复杂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个组织具有庞大的下层组织,下层组织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平。3、自主性—从属性,自主性很高的政治组织和政治程序能够限制和缓解新集团冲击力,从而去迫使新集团中的那些比较激进的成员改变其态度和行为,进而去同化新的社会势力,并最终提高制度化水平。4、内聚力—不团结,一个组织越团结,越具有内聚力,其制度化程度也就越高。

亨廷顿的制度现代化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政治共同体的稳定和发展与制度现代化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维护政治共同体的稳定和发展就必须提高制度现代化化水平,提高制度现代化化水平就需要制度创新。

二、制度创新理论

辛明教授在《制度论》一书中,对于制度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来讲,制度总是不宜多变的,制度总是要维持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制度又必须是发展变化着的,不仅是因为处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也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发展变化着的社会与人的需要。

制度创新本来是经济学中的概念,他指的是在竞争的环境中,创造出新的经济行为规则或“游戏规则”,以减少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把制度创新定义为用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来代替另一种制度的过程。辛明教授认为制度创新就是:制度主体以新的观念为指导,通过新的行为规范,调整主体间的权利平等关系,为实现新的价值目标和理想目标而自主的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简单来说,制度创新就是要以效率为目标、以价值为追求,对原有的制度安排进行重新组合的制度变革过程。

当然制度创新并不是盲目的进行,制度创新必须是要以一些要求为前提的。首先,制度创新必须要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同样制度创新也不例外,只有人们的思想观念上更新了,才能以新的眼光、新的视角来审视各种制,从而促进制度的不断更新;其次,必须要有创造性,创造性表现在制度创新上,不仅要求赋予新制度以新规定、新要素、新组合,还要追求一种高效化的社会制度,这也是制度创新的目的所在,只有满足这两点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制度创新。

三、亨廷顿制度现代化的理论对于制度创新的启示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制度分为不同的类型,杨光斌教授从制度结构角度把制度划分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这里只是简单的探讨亨廷顿制度现代化理论对于政治制度的启示,启示分为以下两点。

1、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政治制度的适应灵活性。政治制度的适应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能够创新政策,当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能够不断根据国情以及客观实际发展的需要创制出新的政策时,说明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现代化水平高,制度变革不仅体现在一次成功的变革中,更应该就像亨廷顿所说的要进行周期性不断的变革,这是从制度内部来说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政治制度适应外在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能力,也就是亨廷顿适应性的定义,制度的适应性越强,其制度化水平就越高。在制度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制度是一个系统,每一次的制度变革与创新都会涉及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又牵扯着许多人的利益,因此要求制度创新必须提高应对制度创新所释放的压力的能力,提高适应外在环境的压力。

2、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应加强政治制度的凝聚-共识性。凝聚性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政治共识,政治共识是政治体系的各个成员对体系各部分组织和制度的一致性共识,一致性共识包括对其政治规范、政治意识的一致性共识。而这种政治共识又来源于成员对其制度的认同,也就是制度的合法性问题。而要让制度获得这种合法性,首先必须要让公民充分参与政治,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划分为:村民型、臣民型、参与性,要让公民充分参与,就必须要通过政治价值的引导,让政治体系中的成员成为参与型公民,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使得政治体系的成员对当权者有一定程度上的权威性认同,这是首先要解决的。之后就是制度合法性问题,马克思韦伯关于合法性的定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他把合法性划分了三种:基于传统的、基于信仰的、以及基于法理的,如果政治体系中的成员都愿意遵守当权者制定和实施的法律,而且还不仅仅是因为若不遵守就会受到惩处,而是因为他们确信遵守是应该的,认同当权者的权威,那么由此这个政治权威所制定的制度法规就是合法的,那么这些政治制度也就随之获得了合法性,进而政治制度就有了认同,政治体系成员有了认同之后,就获得了政治共识。

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当制度具有应对外在环境的适应性和获得政治体系成员共识时,那么这个政治制度就是具有合法性的,其制度现代化水平在后期政治制度变革不断调整中得到提升。政治制度作为政治体系中的“硬件”,只有不断的提升其适应灵活性和内聚共识性,才能使得制度更好的发挥约束与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萨缪尔·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 袁 兰. 亨廷顿政治制度化思想析论[J]. 南方论刊, 2012(2).

[3] 伍颐园. 政治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分析与规律性认识[J]. 四川省委党校, 2001.

【作者简介】

吴琪(1995—),男,陕西淳化人,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亨廷顿制度创新
模仿人类“尬舞”的动物们
浅议“文明”的界定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制度视域下政府生态责任完善的法制保障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以亨廷顿改革理论比较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视角下中国社会团体的政治参与
亨廷顿病的症状与治疗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