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2017-04-01 15:26张雪媛
现代交际 2016年22期
关键词:网络道德责任感高校学生

张雪媛

[摘要]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人对社会的责任,与社会环境对人的责任意识的反作用,这对运动的矛盾关系相互影响,人类社会才得以进步。具体到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影响,它既离不开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等大环境,又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小环境,同时高校学生自身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网络道德 高校学生 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64-02

一、高校道德教育因素的影响

(一)高校德育理念存在偏差

高校大学生之所以缺乏网络道德责任,与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理念的偏差现状有直接的关系。

一方面,高校教育正在与市场经济接轨。这使得实用性明显的自然科学教育和应用技术科学教育占据了高校教育的首要地位。从而忽视了对高校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教育。这种教育偏差,必然导致高校大学生只顾盲目追求个人知识水平的提高,而轻视或放弃了对自身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虽然道德教育历来都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他只是处于从属地位。这导致学生家长与学校所注重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社会所需求的则是高校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知识所能产生的实际的效益、利润。

另一方面,学校道德教育在指导方向上也存在一定失误。把“道德培养”当作“道德知识教育”的错误严重存在。这种教学思想忽视了道德行为习惯的指引和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道德教育服务于政治统治的目的性过强,没有充分考虑高校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存在和内在认知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往往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 灌输抽象的道德原則,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僵硬、过于封闭、过于强硬而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解疑去惑。高校德育工作以政治教育为中心,虽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在不断加大,网络社会包罗万象的信息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高校德育工作,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现实逐渐显得软弱无力。这就造成高校大学生对以政治灌输为重心的道德教育产生严重逆反心理,从而失去道德责任意识培养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失衡的教育体制造就失责的高校学生道德状态,扭曲的道德教育带来偏激的逆反行为。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诱惑、家庭的娇宠,导致大学生产生以升官发财为终极追求的畸形生活目标。网络社会复杂的环境影响与学校教育的单一,正在造就高校学生产生一种歪曲的道德观念。很多大学生产生了过渡依赖网络的现象,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自私狭隘,在工作面前惧怕艰苦、面临挑战心理脆弱,形成了网络中心式的畸形道德观念。这种歪曲的道德观念,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就极易引发高校学生的道德行为不规范现象。

(二)网络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缺失

高校网络道德与法律教育内容的设置,仅仅局限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中。由于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老师往往只能简单地进行概括性知识罗列和理论堆积。而高校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网络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学习流于形式。另外,由于就业压力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对自身道德与法律素质提高不予以重视。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有限的时间和简单的理论内容,难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当在网络社会遇到具体问题时,舆论的压力与利益的驱使,足以抵消他们有限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当前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相脱节是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据一组关于网络文明行为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们对网络相关法律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96.1%的学生不知道有关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法律和法规,97.6%的学生不知道《刑法》有关计算机犯罪方面的规定,98%的学生说老师未介绍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回答“如果你有足够的计算机技术,是否会充当‘黑客传播病毒,或攻击别人网站,或窃取国家秘密,或窃取商业秘密”问题时,27%的学生作了肯定回答,希望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能”。面对新事物,当学生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时,其违法、违规行为难免发生。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家庭网络责任教育,对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父母对网络道德责任的认识,会在无形中影响高校学生道德责任的养成。只有在家长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高校学生才能充分接受良好的家庭道德责任影响,从而更好地接受网络道德责任教育。

家长与子女的代沟问题,一直是家庭教育难以化解的瓶颈。而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日益开放、瞬息变化的大变革时期和网络时代,造就了他们能够快速地接收、认知网络时代全新的知识结果与价值理念的特性。同时,他们也更容易接纳有别于传统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理念。这种多元文化理念中,包含的丰富知识结构和多样化价值观念,与家长们习惯的价值观念产生冲突,发生碰撞。在家长与高校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时,这种对网络认知的矛盾会导致家庭道德理念的分歧,使家长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教育,面临无法沟通的困难。

同时,由于当今社会的生活压力大、应酬多等原因,家长对子女的沟通、监督和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加重了彼此间的隔阂。种种亲情缺失,心理空虚,使得高校学生只能在网络社会中寻求沟通、和心灵慰藉。网络社会活动中由于缺少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使高校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责任缺失行为失责现象频繁出现。另一方面,由于家长缺乏网络道德方面的知识和疏于对孩子网络道德行为的监督,现实社会中家长的说教往往多于行为表率,很多家长在网络社会中没能在自身的道德责任意识和网络行为上为高校学生做出榜样。

这样的家庭教育对高校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不但不能起到辅助功能而且还会使学生对学校的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产生质疑甚至是抵触。

三、高校学生自身特点因素的影响

随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益成熟,其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渴望独立向往自由。一方面,他们有明确的自我存在感,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欲望,希望能自行处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想要摆脱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得到社会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当高校学生在寻求独立与自主时,往往会遇到各种不信任与阻碍,容易引发其对阻碍因素的不满或反抗,产生与社会对立的消极情绪。高校大学生渴求有一片能释放自我的天地,网络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追求自由的心理,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压抑情绪在这里可以得到释放、不满情绪可以无所顾及地在网络上宣泄,从而造成迷恋网络、逃避现实社会的现象。这样也极易造成人格异化、分裂,引发更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责行为。

高校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这使得高校学生自命清高,自觉不凡。但由于他们自身的社会经验不丰富、心理、思想发展还未完全成熟,道德体系还处于建设阶段。 难以承担社会赋予大学生的种种荣耀与期望而倍感压力。他们往往想逃避现实社会,乐于在现实社会中自我封闭而在网络社会中寻求慰藉、沟通、消磨时间,发表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通过窥探传播他人隐私,侵犯他人权利等从中获取快乐。这样网络社会就成为高校学生的另一个平行生存空间和逃避现实社会道德责任的“避风港”。高校学生自控能力差,长期沉迷其中容易造成精神麻木和道德责任感冷漠,并丧失现实感,从而影响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

四、网络社会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规范中,社会道德规范对一定范围内的个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身处虚拟的网络社会,时空交错,隐蔽性强,使原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逐渐失效。而相应的网络社会监督体系却没有得到完善。针对当今网络社会中,缺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监管机制现象,社会各界必须用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来进行约束。因为,网络社会秩序稳定,不仅要靠网络参与者的行为自律,自觉遵守,还要依靠有力的监管保障。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是与每一个网络参与人都息息相关的,更是政府、媒介、公众应共同承担的责任。

现实问题中,网络社会的监管力度不强,各部门各自为政,不能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网络监管体系,且一些核心网络技术监管部门设备落后,技术欠缺,很难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监管要求。目前我国网络监管体制中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得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的协调和配合,无法从全局意识出发,全面进行网络监管。

我国网络监管机制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监督立法经验,惩治网络犯罪行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如网络社会的“裸聊”问题,在监管上就存在“情节严重性”界定不清难题。虽然“裸聊”不以牟利为目的,参与者也有限,但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但网络监管过程中,对“裸聊”行为的惩治仍需以传播淫秽物品罪定性。即通过进入聊天室的人数、视频的点击率、浏览次数等为处理依据。由于网络社会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才给各种网络失范行为有可乘之机。同时因为惩罚不及时不到位,甚至无惩罚,直接给大学生们错误的是非标准暗示。

总之,高校学生由于道德体系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自制力低,对网络社会中稍加伪装的虚伪、片面信息识别能力差、抗诱惑能力弱。在虚拟的缺乏道德规范的网络社会中容易产生道德责任弱化,甚至是对国家政策法规的质疑的行为。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主要依靠社会环境来监督和引导,高校学生道德责任的培养要靠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实施立体规范教育与引导。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建设应该更多地依靠高校学生以“榜样”“自律”“慎行”为特征的自觉自律意识来实现。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责任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会中依然适用,但也面临挑战,只有教育高校学生做到网上网下“表里如一”,才能更有效地规范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李保强.从道德哲学看责任和公民责任教育[J].齐鲁学刊,2007(06).

[2]杜凯.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06).

[3]曹凤月.解读“道德责任”[J].道德与文明,2007(02).

[4]曹爱琴.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J].唐都学刊,2006(05).

[5]高峰.公民.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

[6]胡河宁,孙树平.论责任范畴的伦理内蕴[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

[7]顾红亮.责任与他者——列维纳斯的责任[J].社会科学研究,2006(0l).

[8]谢军,王艳.责任沖突:含义、实质及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7(02).

[9]吴威威.论公民道德责任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探索,2005(11).

[10]邢金宇.关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J].学术论坛,2007(10).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网络道德责任感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责任感等2则
新媒体形势下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试论责任感的评价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