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输出假设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7-04-02 20:35易佳韵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语言输出英语教学

[摘 要]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强调了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地位,而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则重新审视了“语言输出”对二语习得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本文详细分析了“输出假设”理论的四个主要功能:引起注意、检验假设、元语言功能,以及增强流利性,从而探讨该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输出;输出功能;英语教学

自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提出以来,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入”一直被视为是二语习得的最重要因素,国内外关于语言输入的研究数量也是非常之多,而该理论在应用于语言教学实践时的缺陷也随之开始显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语言输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与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则明确指出语言输出对学习者准确与流利地使用目标语起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语言输出假设理论的出现背景

Swain在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进行调查后发现,学习者在每天都能接受到大量的目标语输入后,虽然在听力和阅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在口语和写作方面的能力则有明显的欠缺,因此这一调查表明,语言的習得仅仅只依靠语言输入是不够的。Swain指出,“可理解性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纵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语言输出对学习者准确和流利地使用目标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者在接收到语言输入时,可借助外部线索来完成对其的理解,因此有时根本无需他们注意输入的语言形式或者进行语法分析;而语言输出活动则需要学习者对目标语使用规则的明确理解与掌握,促使其有意识地关注语言的正确使用形式,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他人对自己语言输出给出的反馈,学习者可对自己关于目标语使用规则所产生的假设进行检验与纠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目标语的语言水平与能力。因此,要想达到类似母语使用者的语言水平,在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还必须有机会使用目标语进行语言输出活动。

二、语言输出的主要功能

1.引起注意。在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将“输入”转化成“吸收”,从而达到语言习得的这一过程中,注意是必不可缺的,并且不光是对语言意义进行注意,在语言形式方面也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否则学习者无法达到将新的目标语知识或规则进行内化,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一目的学习者在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中,会注意到自己已经内化了的目标语知识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以致他们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以后的输入中该类目标语知识就会引起学习者更多的注意,并对其进行处理,从而激活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促进语言习得。Izumi指出,从关注输入信息中的实词,到注意目标语的语法形式,这正是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一步。

2.检验假设。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形成自己对目标语知识和规则的假设,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和纠正则是其语言能力取得进步的强大助力。语言输出则为学习者提供了机会,用目标语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并通过他人的反馈,如是否能理解自己的话语,来检验自己关于目标语规则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进行修改。Pica认为当学习者发现自己的话语没有得到听话者的理解,并被对方要求更多的解释与说明的时候,正是为他们提供了机会来修改自己最初的语言输出,而学习者这种被推动着让自己的语言输出可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检验,尝试新的语言结构与形式,创造性地开发自己的中介语资源的过程。

3.元语言功能。众所周知,元语言功能是语言的几大主要功能之一,是指用语言来描述和分析语言,而对于语言输出这一行为来说,也同样能起到元语言的作用。Swain表示,学习者的语言表达及用语言来对其进行反思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强劲助力。在学习者用目标语表达自己的意愿时,必须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目标语知识,分析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以及语言使用的得体性等,这就为学习者创造机会来不断巩固和内化自己的目标语知识系统,从而促进其语言的习得,而这些都是单靠“可理解性输入”所无法达到的。

4.增强流利性。语言表达的流利性表面上看来仅仅体现为表达的顺畅性,然而事实上,学习者在进行语言表达的同时,其大脑正在完成各种各样的处理工作,并且每项处理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和工作记忆容量是不一样的,某些目标语知识的处理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与工作记忆容量,而某些知识的处理则已经处于常规化、自动化,越是趋于处理自动化的目标语知识,学习者在运用其进行表达时就会越流利,因此语言的流利性实质上是对目标语知识的处理过程由受控制转变为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一转变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语言操练,语言输出则为学习者提供了机会。

三、语言输出假设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1.重视语言输出对英语学习的反作用。在实际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忽略学生的语言输出对其英语学习的反作用。我国传统的考试形式多为终结性评价,即在一个学期的学习结束后通过一次考试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然而这一形式的评价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也无法有效地实现学生的语言输出对其英语学习的反作用,因此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形成性评价能帮助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过程及结果进行有效地监控并给出反馈,从而让学生能及时对自己的英语能力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促进其英语学习进程。

2. 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一理论强调了学生的语言输出对其语言习得进程的推力作用,而运用到我国英语教学实践中,即体现为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将课本上的内容教给学生,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语言产出环节也多是让学生进行无意义的、机械性的语言操练,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极易消耗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因此改变传统观念,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与个体差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布置各种有真实情境的任务,为学生的有意义语言输出创造条件。

3.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并重。强调语言输出不能否定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否則就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不等于彻底否定教师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好自己作为学生英语学习旅途中的促进者的功能,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对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都给予充分的重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可理解输入,同时也为他们创造用英语进行产出的机会。“以读促写”这一教学模式的出现体现了在教学活动中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相结合的可能性,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提倡将传统的听力课与口语课进行有机的融合,来改变听力课的枯燥和口语课学生不愿开口说英语的问题。

从“输入假设”理论到“输出假设”理论的转变并不能解决语言习得领域的所有问题,“输出假设”理论也无法全方位地解释英语教学这一包含无限可能性的话题,但这一理论确实能为我国的英语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进行自我反思与探索,而这种反思与探索将永远不会画上句号。

参考文献:

[1]Izumi, et al. Testing the output hypothesis :effects of output on noticing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9, (21): 421-452 .

[2]Johnson K.E. Understandings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rage Classrooms[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Krashen S.D. The Input Hypothesis [M] New York: Longman. Inc, 1985.

[4]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G. Cook & B. Seidlhofer (eds.), Principles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 Oxford: OUP, 1995: 125-144.

[5]Swain M. The Output Hypothesis: 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J].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93:158 -164.

[6]戴炜栋.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5): 322 -327.

作者简介:易佳韵(1994—),女,汉族,湖南邵阳人,教育学硕士,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英语)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语言输出英语教学
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漫谈
高中英语“以说促写”教学实践研究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专业技能课运用PBL促进语言输出的探究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