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样性视角下河南地方方言现状与存续研究

2017-04-02 22:31王亚涛
智富时代 2017年3期
关键词:多样性方言

(铁道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3)

【摘 要】本文以对河南地方方言的形成过程分析开始,对河南地方方言形成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自然环境等多个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梳理河南地方方言形成特殊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对河南地方方言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河南地方方言区别于其他方言区的语言特色是其作为多样化文化生态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语言学的分析,将河南地方方言中的构成等语言特征与其形成环境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出河南各个方言区特殊的语言形成环境,据此对河南地方方言区进行划分,此后对河南地方方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从人口流动、城镇化、现代化冲击等多方面进行反思,并梳理出河南地方方言自身发展的特色路径,从而解决河南地方方言发展过程中的存续问题。

【关键词】方言;多样性;存续

方言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形式,其与地方民俗、文化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民俗文化内容丰富,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流失,文化形式逐渐趋同,这对于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极为不利。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探究地方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个体现,其在与现代化各种因素的互动中,在保持其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保持其与现代化文化的互动,为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路径,同时也丰富文化多样性的理论。

一、河南地方方言形成历史

河南省地处中国的中部东部地区,早在四千年前的新时期时代,就有人类生活居住,形成较高的文明形态,当代陆续发掘的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都展示出河南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河南古代也成为中原地区,从新时期时代之后就保持着高度发达的文明状态,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都以以“问鼎中原”作为各个诸侯势力强盛的证明。人口的迁移带来的是文化的遷移,多种文化的融入到河南文化中,构成河南地方方言形成的文化基础。在明初年朱元璋就多次要求从省份迁徙人口到河南,从洪武二十一年开始,明朝的各个大臣提出由于河北等省遭受战争破坏,人口数量大量减少,而山西、山东人口种地,耕地较少,可以迁徙这两省的人口到河北、河南等省,将这两省因为战争荒芜的土地进行重新开发,此后朱元璋采取了大臣的建议,将山西泽州、潞州两个州的人口中没有耕地的农民迁徙至河南的太康等地,根据统计在朱元璋实行人口的迁移的五年之后,河南地区的人口规模还不足山西人口数量的一半,也只有山东人口的五分之二,此后类似的人口迁徙,明代还进行了多次,根据《明会要》记载,共有十五次以上的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人口大规模迁移加剧了人口文化之间的融合,这种文化的融合尤其表现为一种方言上的融合,由于居住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口在语言交流的方式以及习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河南、山西、山东虽然相距较近,也都属于北方方言区,在具体方言的使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在人口不出现大规模迁移的情况下,相互之间较少的交流,偶尔的交流都不会改变彼此的语言形式,但明初年的这种人口大规模的迁徙则从根本上动摇了语言形成的根基,尤其是在河南的农村地区,在明清时期的河南农村,语言的使用主要表现为一种口头的交流,因为当时的文化教育还较为落后,在农村中能够使用的文字这种语言形式的还较少。书面的语言较少的表现出方言的差异,这是因为方言的差异,出来用词上的差异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差异就是口音的差异,语言用词的差异在书面的语言中可以显示出来,而口音上的差异则表现为一种为在语言交流过程中的差异。人口的差异使得这种差异需要通过一种妥协的方式形成可交流的语言形式,河南方言就是在这种各种移民的相互之间的语言的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或是从新加入新的语言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河南特色的方言区。

二、河南方言面临的困境

文化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地域性的经济很难抵御全球化的冲击,每个开放性的国家都没有办法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独善其身,曾经一段时间之内,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与国际经济市场的联系较少,国内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致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在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中,始终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在解决国内一些列问题之后的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将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经济上对外开放,引入国内的先进的经济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最为我国的内陆省份河南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全球化的经济相联系,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河南地方性的经济不可避免的卷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节奏中,与世界经济相联系,这本身应该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河南地方经济也只有搭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车,才能实现河南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河南地方经的竞争力,提升河南地方经济的实力。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全球化视乎也有加强的趋势,文化作为维系人类生存的纽带,一方面一些方面是相同的,文化之中都有着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求的愿望,也是对人类社会生活起着重大功能性价值的存在。在不断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学者发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本来应该是更加能够展示出地域文化的特色,提升地域性文化的价值,但现实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模式下,地域性文化很难抵御全球化文化的冲击,地域性文化倡导的生产、生活模式在全球化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消失,世界许多地域性文化已经在这种文化全球化的模式下改变文化的形态,后现代学者极力批判了这种所谓的文化殖民的情况。在后现代学者看来全球化仅仅是西方文化殖民的一个手段,通过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发展背后的西方文化涌入到地域性的文化系统中,摧毁了地方文化的系统,成为一种文化上殖民,地方方言文化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全球化下,强调的是文化的可交流性,地方方言则由于在交流上较难理解,在强调交流效率的现代文化全球化下,逐渐丧失了其作为地方文化代表的价值,河南地方方言亦是如此,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地方方言的生存空间在不断的被压制。

此外农村人口的转移带着自身的方言融入到了各地的文化系统中,在于各地移民的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表达,原来的地方方言的言语习惯在不断的外迁中逐渐改变,“乡音未改”也只是一个表面的存在,在融入到城市的过程中,河南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为了适应城市的生活,实现更好的融入城市的文化,甚至很大一部分舍弃了自身的地方方言系统,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方言都是被作为一个落后的、农村来的象征,是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受到歧视的一个标示,这个标示是新城市市民所不愿意看到了,所以为了实现城市的文化融入,地方方言就成为牺牲品。对农村而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打破了农村社会的文化稳固,改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原来方言皆以为基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方言的生存土壤慢慢在失去。青壮年劳动力本身是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在农村文化较为繁荣的80年代初期,这些群体积极的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保存的较为良好,地方方言的发展也没有收到影响,而且在当时的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地方方言也没有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地方方言在与城市文化的交流中,还保持着自身的鲜活性,之后随着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的离开农村,农村社会文化逐渐流于形式,农村文化活动丧失了其作为农村社会凝聚点的功能,现在农村中的文化活动相当少,及时是在过年这种传统农村文化活动比较丰富的时期,也较少出现,农村文化的衰败成为地方方言丧失其功能存在的先兆。

三、河南方言存续路径的探究

对河南地方方言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开发,展示出河南地方方言在地域上的特色,相对于重庆话、东北话等这些已经在多媒体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地方方言语种,河南地方方言在这些多媒体作品出现的还较少,针对河南地方方言的影视作品的影响力还较低,尤其是在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地方方言可以借组互联网技术更快、更好的展示出去语言的魅力。同时应该加大对地方方言的深度开发,对其语言的形成、历史、现状进行一个更为科学、全面的总结,将其与地方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梳理,以此作为河南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倡导美丽河南建设的过程中,将地方方言文化的发展作为繁荣河南地方文化的一项内容,提升地方方言在国家层面各个文化展示中的呈现机会,让全国人民了解河南地方方言的历史和特色,增加河南地方方言的语言的辨识度,提升全国人民对于河南地方方言的正确的认知,抛弃将河南地方方言与落后、偏僻等字眼相联系的观念。

同时现代文化生态学的研究也表明,多样化的文化结构使得整体的文化结构更加稳固,河南文化是以多个方言系统作为其文化结构基础的,其中各个方言是一个同源的不同表达方式的文化种类,其共同构成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同时这种多样化结构的存在也是的河南的地方文化结构更加稳定。实际上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已经有许多语言——对我们来说是他们地方的方言,由于缺乏多样性,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况下消失,自身文化结构缺乏多样性,在面外来文化的应对上就会缺少文化的韧性。而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整个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存续来说都是必须的,文化的发展往往是与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整体的社会文化结构相适应的,这种适应性是外来文化不能够比拟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强势的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流中的优势是基于其对的地方文化的摧毁为代价的,但其基础是对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摧毁,因此地方文化的保护同样应该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式中一些内容进行检讨,将其与地方特色经济发展路径相结合,寻求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路径,建立地方文化的存续保护机制。

作者简介:王亚涛(1979—),男,河南宁陵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铁道警察学院公共基础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化多样性视角下河南地方方言现状与存续研究(2017-ZZJH-41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段亚广. 河南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卢甲文. 河南方言词和普通话词比较[J]. 中州学刊,1984,(5).

[6]裴泽仁. 明代人口移徙与豫北方言——河南方言的形成(一)[J]. 中州学刊,1988,(4).

[10]葉祖贵. 河南信阳地区方言语音的差异[J]. 方言,2010,(3).

[13]蔡英杰. 河南永城方言的进行体助词“来”[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多样性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利用网络教学多样性 开展有效教学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机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我家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