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提升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问题研究

2017-04-03 06:52魏晓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母语外语跨文化

虞 跃,魏晓红

(1.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雅安 625000;2.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101)

文化软实力提升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问题研究

虞 跃1,魏晓红2

(1.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雅安 625000;2.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101)

当前国际竞争中以文化和价值观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跨文化外语教育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该视角探讨了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缺位现象及原因,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可行策略和建议。

文化软实力;大学英语教学;母语文化

作为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以同化力、引领力为内核的文化软实力凭借其独特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对内发挥感召和凝聚力,对外传递自身正能量,对受众产生吸引力与亲和力,从而达到提升国家国际形象和综合国力的目的[1]。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跨文化外语教育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英语教育尤其是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1 研究背景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2004年从国际政治层面进一步确立了软实力的定义:“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2]。西方学者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还没有形成定论,但学术主流学派都认可文化竞争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不少学者认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综合国力[3];抵制西方“文化霸权”,维护文化安全,为中国的发展争取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并且有助于国际社会接受中国的崛起[4]。王银泉指出,“提高软实力应该是崛起中的中国的一个重中之重的课题,它应该随着中国硬实力增长的同时得到提高。就这个层面而言,我国的外语教育责无旁贷”[5]。

外语教育所具有的文化传播、民族认同等方面的宏观特征使其在当今全球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被国际社会视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强化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途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本世纪初都对本国或本地区的外语教育进行了中长期规划,将国民的外语能力素质提升到事关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度。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基本上摆脱了陈旧落后的农耕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并已在从一个‘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6]。在此时期,英语教育对于国民吸纳世界先进文化,推介自身民族文化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也会参与建构新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态度和方式,对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产生重要影响,并通过他们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本土文化。换句话说,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成为展示中国文化魅力及时代价值,提升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尤其是民族语言文化意识是外语教育无法逾越的问题。美国早在1996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标准》中就强调了外语学习对于学习者认识本族文化、参与多元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7]。“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日本和欧盟,始终坚持强化国民的语言文化意识。一些原英国殖民地的国家,如新加坡、印度等也十分重视民族语言文化意识培养和维护”[6]。一个民族语言文化意识薄弱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跨文化交流中的母语文化“缺失”和“失语”。

2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外语战略决策长期以来忽视了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外语教育必须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这一对外传播国家战略的双重最高目标,理解其他民族和被其他民族理解才能够增强国家安全,这是外语教育中加强汉语及民族文化教育必要之所在”[5]。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受制于一元论思想,片面强调英语文化的输入,忽视母语文化的渗透,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无法用英语介绍和输出中国文化。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谈到关于中国文化的话题也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母语文化失语症。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学现状,不少一线教师进行了实证研究。清华大学张为民等2002年选取该校126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其进行使用英语陈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食物、民俗和历史名胜古迹)的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学生在所测试的3项内容中的英语表达可取率依次为22.46%、28.57%和30.95%[8]。集美大学的刘世文2002年随机选取157名英语专业一到三年级学生,对其用英语正确表达带有中国特色文化内容的能力进行了测试,3个年级在词汇英语表达方面的正确率分别为11.9%、24.3%和28.6%[9]。邓文英、敖凡2005年对四川省内10所高校英语专业授课教师进行的调查问卷结果则表明,“无论是就中国文化本身的内容还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而言,英语专业教师的知识都有一定的亏空,这种知识亏空必然会影响到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10]。之后众多研究者进行的综合调查表明,现阶段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大致可归纳如下:首先,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都有欠缺。其次,大学生用英语恰当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能力不足。第三,大学英语教师本身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够全面,部分中国文化的英译词汇积累不足。最后,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强调文化导入,但主要以英美国家的文化为主,较少涉及本土文化[11-12]。

追溯造成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原因,首先归因于教育政策制定的不完善。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简称《要求》)对英语课程文化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指导不够明确。例如,《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13],但是却着眼于基于词汇量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描述,对目标中提出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内容要求不具体,从而造成了文化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是教材方面的因素。我国目前一些主要的大学英语教材中英美文化题材的文章比例偏大,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较少;即使涉及中国文化,也缺乏系统的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资料,因而造成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掌握不系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也相应薄弱。第三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面,《要求》规定“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3]。虽然强调体系,但教学内容与类型交错,选修与必修混合,文化类课程究竟该怎样设计?是必修还是选修?中国文化应该占多大比例?要不要将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纳入考核等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从而造成了各高校英语文化教学课程设置的“五花八门”和“各自为政”。第四是教师个人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因素。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具备的跨文化素养、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将直接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不少英语教师由于缺乏跨文化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自身在母语文化素养及传统文化的英译表达方面能力欠缺,底气不足,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其跨文化能力。虽然大学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目的语文化引入,但是在母语文化意识培养或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问题上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即使涉及母语文化教学,也缺乏系统性,仅仅停留在饮食、节日等物质文化层面,忽略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最后是学生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而来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冲击,这势必影响一些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认同,使他们盲目追求西方文化所宣扬的一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本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导致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西方文化能侃侃而谈,对中国文化却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学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习过程中的功利主义思想以及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缺位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销蚀大学生对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问题应对策略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传播。将中国文化精髓运用外语尤其是英语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不仅是每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关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能力构成,西方学者中具有代表性的当推Campinha-Bacote,他从心理学路径进行分析,总结了包括跨文化愿望、碰撞、技能、知识、意识等五大范畴[14]。中国学者更关注跨文化能力培养,普遍认为跨文化能力主要包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知识[15]。许力生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能力不再是单向适应目的语文化的交际能力,而是要求交际者在保持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时超越任何特定文化进行国际交流[16]。可见,中外学者都关注到了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值得探索的新课题。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南)新要求,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缺失以及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①从政策制定层面来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导入问题。中国政府关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决策从宏观理论高度确定了母语文化导入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指南》的发布则从微观层面确立了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及导入路径。《指南》指出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性质”,其中的人文性强调跨文化教育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17]。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在“课程要求”中明确规定母语文化的导入内容及其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在大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母语文化中极具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知识及英文表达,而在高年级阶段可通过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价值观等传统文化精髓及英文表达、比较中外文化异同等。其次在教学目标方面要将母语文化导入纳入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母语文化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宏观上指导教学,进而在听、说、读、写、译等微观层面增加有关母语文化内容的比例和测试,从而确定母语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最后为了调动师生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传授和学习母语文化的积极性,可以在各级英语测试,如学业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甚至是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适度增加有关母语文化的内容和跨文化语用能力考查,既可以逐步改变现今英语应试教育的状况,又可以达到《指南》规定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需要”[17]。

②调整教材内容,加大中国文化的教学比重,强调母语文化导入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指南》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学生的语言文化基础做出了3个级别的规定:在基础级别阶段,“既可在通用英语课程内容中适当导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识,也可独立开课,讲授与中西文化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提高级别阶段,“可开设包括文化类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在发展级别阶段,可开设系统的跨文化课程[17]。根据这些规定,我们首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大学英语教材既是课堂上进行跨文化教学的主要媒介,也是大学生习得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但纵观多数高校所使用的英文教材,课文所选内容主要以英美文化为主,很少涉及中国文化。大学生从英语教材中学不到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和英语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失语”也就难免了。因此,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应系统融入有关中国特色文化的内容,增加相关的英语词汇,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逐步习得有关中国文化的规范英文表达。不过,中国文化内容的引入要适度,要与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一致。例如,大学低级阶段的英语教材可重点选取有关中国特色器物文化方面的内容,而高级阶段的教材则侧重于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这样可保证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母语文化导入的完整性。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大学英语阅读教材可收录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英语文章或译文;而以中西文化对比为主的英语材料可设置到听说类教材中,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又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③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多元化,中国文化内容贯穿始终。《指南》规定,大学英语教学按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3个模块,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3个层级,由易到难有序安排,以3大类3层级的“三三”制为总体框架,课程与课程之间具有关联性,并根据人才培养需求不断调整,从而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多元、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

“随着高中阶段新课标的推行,新英语教材的词汇量都有了大幅增加,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掌握的单词必须达到3 500个,直逼大学英语四级水平”[18],而优秀高中毕业生的英语词汇量必须达到4 500个。这比《指南》中大学生必须达到的基础目标的学习任务5 500个词汇(包括400个专业词汇)相差仅1 000左右。这就意味着中国高中毕业生正在或在未来几年里将有望在高中大部分完成或全部完成基础目标。同时,中国高考将从2017级开始全面改革,英语科目的比重和考试形式将发生变化。中国的英语教育将真正开始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拓展其国际视野并最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而服务。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在考虑英语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考虑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指南》中提及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不仅包括英美历史,欧洲文明史,西方哲学,英美文学,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在通用英语教学过程中穿插中国文化内容或开设英语版的中国文化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而根据学生的专业及语言文化基础开设英汉文化对比、跨文化商务实践、跨文化交流等必修课或选修课则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对比意识、文化传播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欲望。用英语讲解中国文化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母语文化的新视角,也有助于他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自信流利地介绍中国文化。

④英语教师应常态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重视自身跨文化素养提升。根据颜静兰对全国部分高校外语教师的问卷和调查发现,他们普遍“缺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缺少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缺失跨文化交际知识结构,缺损跨文化交际教学新理念”[19]。在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不可能完成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任务。跨文化交际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缺少任何一方面的文化素养都将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既是中英文化的承载者,也是两种文化的传播者和输出者。要真正解决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失语问题,必须常态化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出国亲身体验外国文化,反思母语文化,积累直接的跨文化交流经验;可以邀请跨文化交际方

面的专家或学者对英语教师进行理论辅导和指导;也可以请本校国外留学时间达一年以上的教师谈他们所感知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理解,交流自己的跨文化经历与经验;还可以请外籍教师或留学生进行中外文化体验的交流。这样的培训兼顾理论与实践,个人经历经验与专家分析,教师自身理论素养的提升和文化积累,最终可以使英语教师具备深厚的汉英语言功底和较高的中英文化素养,对跨文化交际有正确的认识并具有平等的文化观,具备丰富的直接或间接的跨文化交流经验,拥有先进的跨文化教学理念。

4 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文化失语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力军,大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母语文化习得。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导入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和全社会的重视,更需要英语教师和大学生认识到培养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英语教师要在提升自己跨文化素养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平等的中西文化观以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只有这样,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功能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1] 宁德业,尚久.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江西社会科学,2010(4):190-194.

[2] 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12-17.

[3] 陈飞,柳卫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16.

[4] 王瑾.美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6):27-31.

[5] 王银泉.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我国外语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外语,2013,10(2):13-24.

[6] 蔡永良.从外语教学走向外语教育:新形势下我国外语教育转轨的思考[J].外语教学,2013,34(1):65-68.

[7] 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2-7.

[8] 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34-40.

[9] 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1):29-31.

[10] 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15(4):58-61.

[11] 宋伊雯,肖龙福.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J].中国外语,2009,6(6):88-92.

[12] 肖龙福,肖笛,李岚,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46.

[1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2-23;48-49.

[14] 王宇航.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探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4):153-160.

[15] 高兆金.浅议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8):58-64.

[16] 许力生,孙淑女.跨文化能力递进:交互培养模式构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4):113-121.

[17]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征求意见稿),http://wyx.zzia.edu.cn/s/11/t/333/c7/c3/info51139.htm.

[18] 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需重新定位,https://wenku.baidu.com/view/9c7994297375a417866f8f56.html.

[19] 颜静兰.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口”与“补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1):138-145.

On Native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Cultural Soft Power

YU Yue1,WEI Xiao-hong2
(1.College of Humanities,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 625014,Sichuan,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101,China)

【Objective】 In presen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oft power competition taking culture and values as the core is increasingly fierce.The practice of European countries and America indicates that intercultura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Based on this perspective,the paper explores the phenomenon and reasons for the loss of native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cultural soft power;college English teaching;native culture

G623.31

A

1000-2650(2017)01-0134-05

10.16036/j.issn.1000-2650.2017.01.020

2016-12-03

四川省社科规划“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专项”;“四川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能力培养模式及成效研究”(SC14WY32)。

虞跃,讲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文化与翻译研究,E-mail:11143112@qq.com。

(本文审稿:吴军赞)

猜你喜欢
母语外语跨文化
母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