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节重于泰山

2017-04-04 16:52欧阳荣良
醒狮国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名节国法节操

欧阳荣良

明代著名诗人于谦写有一首《无题》的五言古体诗,开宗明义,劝告为官者应珍重自己的名节。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縕袍。

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

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

苟图身富贵,朘剥民脂膏。

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

作诗寄深意,感慨心忉忉。

诗一开头,于谦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一个人的名声与节操重于泰山,一个人的物质享受轻于鸿毛。为官者应重名节,轻财帛。“縕袍”,本义是指旧棉衣,这里是借用来表示生活清贫。古代具有远大志向的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与节操,甘愿终生过着清貧的生活。

诗人为了证实自己的上述观点,接着便举出历史上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待金钱不同态度的事例,说明重名节的人与不重名节的人,两者在人生道路上的最后结局截然不同。

一个是唐朝的元载。元载担任过唐肃宗的宰相,但是他不珍爱名节,贪污受贿,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斛”是古代一种量器,唐代的一斛等于十斗,十斗等于一担,“八百斛”就是八百担。元载家中,仅胡椒这种调味品就多达八百担,他的贪婪与奢侈可想而知。元载后来被抄家,并被唐代宗处以死刑,可谓是遗臭万年。

“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这两句诗说的是汉代清官刘宠的故事。刘宠在担任会稽太守期间,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简化繁杂的政务,废除苛捐杂税,使百姓们安居乐业。后来,刘宠调离会稽时,成千上万的黎民百姓都来送行。其中有几个老年人,凑了一百文钱要送给刘宠。刘宠再三推辞,最后实在推辞不了,只好收下一文钱并随即将这一文钱丢进河里,表示绝不收取百姓一分一厘。真是“一钱付江水”啊。“余”的本义是“剩下”,这里引申为“很多”的意思。“褒”是褒奖、赞扬。“余褒”就是多次和长期受到人们的赞扬。“死后有余褒”,是说就算刘宠死了,人们还是怀念他、尊敬他。上述两个例子,一个是不收百姓一分钱,结果流芳百世;一个是搜刮百姓的钱财,结果遗臭万年。一正一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的四句诗,是诗人对那些不珍重自己名节的贪官污吏提出的警告:“苟图身富贵,朘剥民脂膏。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如果为了贪图自身的富贵,就去剥削、搜刮老百姓的血汗钱,那么这种人即使侥幸地逃脱了国法的惩处,也逃不脱天下百姓的批评、谴责。

诗的结尾,诗人表明了自己写作本诗的目的:“作诗寄深意,感慨心忉忉。”大意是说:我看到如今社会的许多贪官污吏,不注重名节,贪得无厌,心中感到十分忧虑,所以特地写了这首诗,寄托我规劝官吏们珍重名声与节操的心意。

更为可贵的是,于谦在这首诗中,还针对当时一些地位显赫、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们藐视法律、认为法律对自己不起作用的心理特征,严肃地指出:“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警告他们,即使逃脱了法律的惩处,也绝逃脱不了天下大众的谴责和历史的裁决。于谦在诗中高瞻远瞩的精辟分析,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其语重心长的规劝,也是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质朴、比喻贴切,运用的历史典故也很精当,收到了文约事丰,言简意赅的良好效果。

我国古代有一种治病用的工具,叫作“箴”。古人用“箴”治病的方法,类似于现代中医的针刺疗法,就是把“箴”扎在病人身体的某个穴位上。后来,人们把批评或者告诫规劝别人的话叫“箴言”,把规劝、告诫官吏们的诗歌作品叫“官箴”诗。于谦写的这首《无题》诗,显然就是一首“官箴”诗。其中,既有对贪官的针砭与规劝,也有对清官的推崇与赞扬。而本诗可贵之处还在于,诗人的着眼点并没有停留在仅仅是抨击贪官的贪婪、褒扬清官的廉洁这个浅层次上,而是从更高的思想角度开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即从每个人都应该珍重自己的名声与节操这个角度,来规劝和告诫那些贪官污吏,不要为了自身的富贵和享受而丧失节操、毁坏名声。因为“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一个人即使腰缠万贯,锦衣玉食,如果丧失了节操、名声,也会为人们所不齿,那又活得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于谦在他所作的另一首诗《石灰吟》中,更加充分地表明了自己视名节为做人根本的主旨: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何等高洁的境界!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古人说的好:“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与其丧失节操而达到富有,不如廉洁高尚的清贫为人们留下千古美名与学习的楷模。

猜你喜欢
名节国法节操
有感“节操”
金文书法作品
党员干部要砥砺名节和操守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名节重于泰山
家礼与国法之际:宋元五服制度新探
科学的节操就是没有节操
纪检监察视域下的党纪与国法分离思考
晚明社会的文化心态:从万历怠政到文官集团的“名节”行为
从中西比较视角看儒家的法律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