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对不同类型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017-04-04 08:51董军红杨春玲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春性感温半冬性

张 凡,韩 勇,薛 鑫,董军红,杨春玲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播期对不同类型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张 凡,韩 勇,薛 鑫,董军红,杨春玲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和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和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4个播种期(10月5日、10月12日、10月19日、10月26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出苗所需天数延长,总生育天数缩短,株高下降,最高茎蘖数减少,而有效穗数以10月12日播期处理最高;弱春性小麦(郑麦9023和04中36)在第3播期(10月19日)产量达到最高,为7 369.5 kg/hm2,而半冬性小麦(西农979、矮抗58)以第1播期(10月5日)产量最高,为6 835.5 kg/hm2。

播期;不同类型小麦;农艺性状;产量构成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小麦产量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播种方式[2]、耕作方式[3]、土壤状况[4-6]等与其也有密切联系。适宜的播期能够使小麦生长发育进程与最佳环境条件同步,是实现优质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7]。小麦播种过早,会造成麦田冬季生长过旺,有的甚至在春节前开始拔节,如遇寒流袭击,会造成小麦冻害,直接影响小麦产量的提高[8-11]。播期过晚则降低了小麦有效穗数,产量和千粒质量均下降[12-14]。郜庆炉等[15]在河南新乡地区的试验表明,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11—21日,半冬性品种在10月6—16日播种则可以保证小麦安全越冬。裴艳婷等[16]、席吉龙等[17]在山西地区的研究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小麦产量呈降低趋势。而有关豫北地区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适宜播期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对不同感温性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明确豫北地区常见感温性小麦的最适播期,旨在为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弱春性强筋品种郑麦9023(ZM9023)、弱春性中筋品种04中36(04-36);半冬性强筋品种西农979(XN979)、半冬性中筋品种矮抗58(AK58)。

1.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不同播期,副区为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于2014—2015年在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安阳综合试验站进行,不同类型品种分别设10月5日(D1)、10月12日(D2)、10月19日(D3)和10月26日(D4)共4个播期,播量为150 kg/hm2,每播期每个品种种植面积为60 m2。

于三叶期在每个处理内选择1 m样段,主要用于群体农艺性状、生育进程调查和成熟期考种。小麦成熟时,每处理分别实收3个样点各2 m2计产,并取代表性植株10株进行室内考种。

1.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分析数据和制作表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期对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出苗期和三叶期有所推迟(表1)。返青后,不同播期小麦拔节期、抽穗期时间差异缩小,且半冬性小麦拔节期较弱春性小麦晚1~3 d,抽穗期晚3~8 d;尽管不同品种小麦播种期差别较大,但成熟时间较为一致,集中在6月5—7日。因此,随着小麦播期推迟而造成总生育天数不同程度的缩短,D4播期较D1播期约缩短19 d,而同一播期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之间总生育天数无较大差异。

表1 不同播种期小麦生育时期调查比较

2.2 不同播种期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表2 不同播种期小麦农艺性状比较

由表2可知,不同品种小麦株高随播期的推迟呈降低趋势,D4播期小麦平均株高较D1播期约降低9 cm。容重随播期的推迟先降低后升高,以D2播期小麦平均容重最低,为815 g/L;各播期中,弱春性品种小麦容重均高于半冬性品种,D2播期相差最大,为23 g/L。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最高茎蘖数随播期推迟表现不同,弱春性小麦表现为随播期的推迟最高茎蘖数逐渐降低,而半冬性小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D2播期达到最大,为1 910万/hm2,说明弱春性品种适当早播有利于小麦分蘖发生,而半冬性品种在10月12日播种最高茎蘖数较大;不同播种期间比较发现,随播期推迟平均最高茎蘖数依次下降,D4播期较D1播期减少946万/hm2。有效穗数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D2播期达到最大值,为736万/hm2。成穗率与最高茎蘖数呈相反趋势,随播期的推迟而逐渐上升,说明播期推迟的情况下减少了无效分蘖的发生。

2015年5月平均气温为21.3℃,降水量为65.2 mm,叶锈病大面积发生,小麦出现了倒伏,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播期推迟,小麦白粉病、叶锈病发生程度略微降低,没有出现倒伏现象。各播期中,半冬性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发生程度均略高于弱春性小麦,但抗倒伏性优于弱春性小麦。随着播期推迟,尽管小麦株高下降,但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加。

表3 不同播种期小麦抗逆性调查比较

2.3 不同播种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品种播期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不一致,成产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也不一致。弱春性小麦(ZM9023,04-36)和半冬性小麦(XN979,AK58)平均穗数均在D2播期达到最大(分别为741万、734万/hm2),弱春性小麦平均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以D1播期最大(分别为43.1粒、52.8 g),而半冬性小麦则在D2播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3.3粒、47.0 g)。由小麦最终实际产量可知,弱春性品种在第3播期(10月19日)产量达到最高,平均为7 369.5 kg/hm2,半冬性品种以第1播期产量最高(10月5日),平均为6 835.5 kg/hm2。由此可见,最终产量的高低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协调作用的结果,弱春性品种的适播期为10月19日左右,早播或晚播均不利于产量形成;而半冬性品种应适时早播较有利于高产。

表4 不同播种期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的生育进程有所影响,播期推迟,小麦出苗所需天数延长,总生育天数缩短,这与温明星等[18]在江苏地区的试验结果相同。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降低,最高茎蘖数逐渐减少,成穗率呈上升趋势,有效穗数在D2播期达到最高,说明适宜播期减少了无效分蘖的发生,有利于成穗,这与姜丽娜等[19]在豫中地区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感温性小麦产量对播期推迟的响应不同,在豫北地区条件下,弱春性小麦(ZM9023,04-36)在第3播期(10月19日)产量达到最高,为7 369.5 kg/hm2,半冬性小麦(XN979,AK58)以第1播期(10月5日)产量最高,为6 835.5 kg/hm2,这与温明星等[18]、李筠等[20]、马东钦等[21]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这可能与江苏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小麦播期较早情况下,容易形成旺苗,遭受冻害,使产量降低有关,同时也受不同年限间气象因素的影响。

弱春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为豫北地区主要小麦种植类型,本研究结果对于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选择适宜的播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年际间气象条件的差异,不同品种小麦生长发育状况也不尽一致,与播期相配合的播种量调整以及水肥管理等栽培措施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赵广才.北方冬麦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8(5):91-92.

[2]董飞,党建友,王娇爱,等.播种方式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品质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6):944-948.

[3]倪永静,贺群岭,赵敬领,等.秸秆还田下不同施氮方式对国麦30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7):1120-1123.

[4]勾俊英,宗毓铮,郝兴宇,等.高浓度CO2与干旱交互下小麦光合特性及生长适应性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37(9):622-627.

[5]雷妙妙,孙敏,高志强,等.一年一作旱地麦田休闲期地膜覆盖保水对植株氮素利用的影响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37(8):540-546.

[6]张军,朱艳,王新军,等.镉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7,63(5):1-4.

[7]王东,于振文,贾效成,等.播期对优质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4(2):25-26.

[8]徐兆飞,张惠叶,张定一.小麦品质改良[M].北京: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42-63.

[9]申玉香,陶红,王海洋,等.气候变暖对沿海地区小麦生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1999(6):18-21.

[10]陈维新,潘永圣,黄毓华,等.年代暖冬等气象条件对江苏小麦生产影响的初步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1999(6):9-13.

[11]冯玉香,何维勋,孙忠富,等.我国冬小麦霜冻害的气候分析[J].作物学报,1999,25(3):335-340.

[12]李豪圣,宋健民,刘爱峰,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243-248.

[13]周凤云,李伯群,杨明,等.播期、密度与施肥水平对渝麦12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1):131-134.

[14]王宙,麻慧芳.不同播期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3):36-38.

[15]郜庆炉,薛香,梁云娟,等.暖冬气候条件下调整小麦播种期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2,22(2):45-50.

[16]裴艳婷,肖磊,姚怀昌.播期和施氮量互作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37(7):477-481.

[17]席吉龙,杨娜,郝佳丽.播期和密度对晋麦84号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8):1253-1257.

[18]温明星,陈爱大,李东升,等.播期和密度对镇麦168农艺和品质形状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6):1243-1247.

[19]姜丽娜,赵艳岭,邵云,等.播期播量对豫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5):42-46.

[20]李筠,王龙,任立凯.播期、密度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连麦2号产量与品质的调控[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2):303-308.

[21]马东钦,王晓伟,朱有朋.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产量构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1-94.

Effect of Sowing Date on the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Different Wheat Varieties

ZHANGFan,HANYong,XUE Xin,DONGJunhong,YANGChunling
(Anyang Academy ofAgriculturalSciences,Anyang 455000,China)

Using two weak spring wheat(ZM9023,04-36)and two semiwinter wheat(XN979,AK58)as materials,the effectof sowing date on the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the yield components ofwheatwere studied with 4 sowing dates(October 5,October 12,October 19,October 26).The results showed thatwheatseedling stage was delayed and the growth period was shortened as sowing date delayed,and wheat plant height was decreased.The maximum number of tillers was decreased,but the effective spike number was maximum with sowing date October 12.The yield ofweak spring wheat(ZM9023,04-36)was the highest(7 369.5 kg/hm2)with sowing date October19,butthe yield ofsemiwinter wheat(XN979,AK58)was the highest(6 835.5 kg/hm2)with sowing date October5.

sowing date;differentvariety wheat;agronomic characters;yield component

S512.1

:A

:1002-2481(2017)09-1441-04

10.3969/j.issn.1002-2481.2017.09.12

2016-11-07

张 凡(1991-),女,河南安阳人,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及栽培研究工作。杨春玲为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春性感温半冬性
高速公路隧道感温光栅监测技术探析
家蚕越年种感温的注意事项
感温电缆温度-电阻特性评估方法研究
北疆超晚播小麦品种生育特性及产量比较
半冬性甘蓝型油菜资源在春性环境下的利用价值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半冬性双低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甘蓝型半冬性油菜品种在西藏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我国科学家分离出春性甘蓝型油菜自主开花基因
小麦选育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