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及其制剂在秋冬季鱼病上的综合应用

2017-04-04 11:35徐志良
四川农业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鱼病养鱼中草药

徐志良

(四川省渠县水产站,四川 渠县 635200)

中草药及其制剂在秋冬季鱼病上的综合应用

徐志良

(四川省渠县水产站,四川 渠县 635200)

秋冬季池塘养鱼由于水池气温低及生产周期原因,易发生大量不同于高温季节的病害。从食品安全的角度,采用中草药及其制剂来防治秋冬季鱼病,有其积极的作用。

鱼病;中草药及制剂;综合应用

立秋之后一部分季节性鱼病会出现一个流行期,这一现象从池塘养鱼的实践以及历史经验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有:①水产动物的主要上市期和水产苗种的放养期,频繁的并塘、放养以及拉网捕捞等操作很容易对水产动物造成机械性损伤;②秋季早晚温度差异大且气候多变,这样的环境下池塘水体容易因气温的变化上下分层形成对流,造成泛池最终导致缺氧;③底质腐败,大量有害病菌滋生。水产动物的投苗期一般从4~5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秋季结束,养殖周期为5~6个月,经过不间断地投饲,鱼类大量的排泄造成养殖环境中的有机物沉积、发酵,外加上秋季适宜的天气使养殖场所迅速变成病虫害繁殖的温床,对鱼类造成极大的病害威胁[1];④种质退化、养殖结构不合理。种质资源的退化也是降低鱼类自身的免疫力的原因之一,随着秋季的到来,养殖鱼类规格较大,造成单位容量增加,导致水质环境被破坏,加剧了病害的发生;⑤鱼类经过长达一个夏季的大量摄食和高速生长期后,秋冬季节绝大部分水产动物摄食量减少有的甚至停止摄食,所以内服给药是非常困难的,而体外用药一般只对体表疾病有效果,无法从根源上有效阻止疾病的发生[2]。因此秋冬季节水产动物疾病具有不可预测性及复杂性,一旦发病后给药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控制起来很难,经济损大。

对秋冬季节鱼病的多发和鱼病的严重性要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对病害的管理也要加强。采取“无病先防, 有病早治,对症用药,健康用药”的积极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鱼病防治效果。目前,大部分水产养殖户都采用消毒剂和西药搭配泼洒的方法,有一定效果,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病原体的抗药性、药残以及药害等,造成了水产食品的安全隐患。中草药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药物,具有高效、天然抗药性不显著、资源丰富、毒副作用小以及性能多样化等优点[3]。在防治水产鱼类病中,不但具有药性和营养性,同时还兼有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提高水产食品性能的功效。因此,中草药在防治鱼病上的应用和带来的实际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将中草药及其制剂在秋冬季常见鱼病上的应用简介如下, 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1 肝胆综合症

肝胆综合症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下,迅猛发展的水产养殖业中出现的以肝胆病变为主要病症的鱼类疾病,对水产养殖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也给水产品食品安全带来隐患。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环境因素。空气、水源污染后汇聚到养殖水体,高密度养殖的排泄物等缺乏科学的生态处理方法,养殖水体成为了氨氮、亚硝酸盐、重金属、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后的聚集中心;二是营养因素。为了追求生长速度,大大提高饲料原材料的能量,极大地增加鱼类肝脏负担,为降低饲料成本,有的甚至添加已经氧化、发霉、变质的原材料,更加重了肝脏的毒害,以及微生态的不平衡,催化了病变的发生[4];三是病原微生物。主要是嗜水单胞菌、链球菌、爱德华氏菌、呼肠孤病毒以及弹状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鱼类肝炎的发生;四是药害因素。在饲料中或鱼病发生期,大量违规使用抗生素导致药物的蓄积和抗药性,直接损害养殖鱼肝脏等脏器,主要表现为肝脏等内脏器官出血、肿大、发白、豆腐样、发绿、水肿、贫血、肿瘤等组织病变。

在秋季或冬末,鱼类摄食减少或不摄食前一定要加强动物保健,从根源上预防疾病的发生。发病时用“肝胆腹水利、肝胆活、菌毒肝肽”等中药制剂,效果明显。笔者常用的有板蓝根、大黄、茵陈、绞股蓝、大青叶、黄芪等多种中草药,可以超微粉或煎汁内服或泼洒,以其科学的复方制剂效果更佳。

2 水霉病

此病为真菌性疾病,最常见的有由水霉和绵霉病原微生物侵染,因机械损伤、冻伤或寄生虫损伤以及水质等原因造成的体表受伤组织。在高密度养殖的秋冬季,水温10~18℃时最容易发生此病。主要症状是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初期呈不规则的圆形,而后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体表破损,肌肉裸露,陆续死亡[5]。发病时,用以五倍子为主要成分的“治霉净”、“水霉净”等产品按2mg/kg浓度计算用药量,全池泼洒,效果较好。常用于治疗水霉病的有五倍子、地肤子、苦参、桉树叶、石菖蒲、桑树叶、白背梧桐等中草药,通过超微粉或煎汁浸泡或泼洒,有抑杀真菌的作用,其中一些复合制剂的效果最佳[6]。

3 细菌性烂鳃病

该病是水产品养殖中危害养殖品种最多、发病率最高、发病时间长、造成养殖损失最大的鱼类疾病之一,是由鱼害粘球菌、柱状屈饶杆菌、柱状嗜纤维菌等细菌感染,从而引起鱼鳃组织病变。最适发病水温在15~25℃[7]。感染病菌的鳃组织发炎、充血,最终坏死形成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烂或“贫血”状,而后形成鳃丝带有污泥,有的形成“开天窗”症状[8]。

患病时可外用泼洒“大黄精华液”、“治霉净”、“鱼虾乐”等中药复方产品,内服用“烂鳃灵散”、“扶正解毒散”、“地锦鹤草散”、“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药复合制剂,有明显的效果。常用的有五倍子、大黄、地肤子、桉树叶、烟叶、黄莲、黄芪、地锦草、仙鹤草、黄柏、辣蓼、板蓝根、大青叶等中草药的超微粉或提取液,以其复方制剂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 中草药在防治鱼类秋冬疾病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中草药毒副作用小,在长期的使用后不会产生抗药性;二是中草药毒性低不会造成药物残留,所以对人体的危害较小;三是中草药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四是在增强免疫功能的同时,还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鱼类生长[9]。

[1]李佳.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来源危害及防治[J].河北渔业,2015(7),10: 81-82.

[2]朱红军,蒋承文,许宝国. 秋冬季鱼病的防治(上)[J].科学养鱼, 2005(11): 76.

[3]李辉. 鱼病防治中防止抗药性的措施[J].动物疾病防治, 2003, 2: 37.

[4]杨子龙,刘春海,韩建林. 浅谈池塘养鱼鱼病预防策略[J].科学养鱼, 2004,11: 46-47.

[5]张乐彤. 鱼类越冬期常见病害的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09: 61-62.

[6]张朝阳,范士亮.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综合应用[J].水产内陆, 2007,1: 6-7.

[7]曹红峰,黄文芳,宋靖芳. 中草药防治鱼病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 2006,30(4): 83-86.

[8]吴春燕. 鲫鱼细菌性烂鳃病的诊治[J].科学养鱼, 2014,11: 61-62.

[9]马贵华,喻晓,钟青. 中草药防治鱼病的应用前景[J].海洋科学, 2006,5: 35-38.

猜你喜欢
鱼病养鱼中草药
水产养殖中鱼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震撼!屈老师第六期渔医培训班座无虚席,“一滴水诊断鱼病”新增内容惊艳全场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要注重防控2019年春季鱼病的再度暴发
养鱼记
鱼经
中草药在缓解夏季猪热应激中的研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