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与海南文化的关联性研究

2017-04-05 16:17樊红爽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3期
关键词:移民

摘要:文化的传导和扩散离不开载体和媒介,文化载体在不同地域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移民历来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即基于各种政治、经济或重大事件的背景下人口源源不断地从一地迁移他处,移民的流动带动区域的交流和融合,进而通过文化传播带动移民迁入地的文化发展,同时,文化传播是双向的,移民在迁入地进行文化输出的同时也会受到迁入地文化的反向渗透,输出地和输入地主客之间的强弱对比决定了是外来文化的平移还是本土文化的延续,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来自文化相对发达地区的、本身文化素质比较高并且拥有政治、经济优势的移民。当移民到达迁入地,新的先进的文化必然受到某种程度的认同,与迁入地文化产生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融合进而达成共识。本文论述海南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其人口数量、分布及构成,藉此探讨移民对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移民;海南文化;关联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海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孤悬海外,与大陆长期隔绝。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路径与大陆文化迥然不同。传统的文化传播渠道多是沿着江河或平原开枝散叶,文化的形成和拓展有鲜明的标签;海南作为独特的海岛地貌,加之海南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传统的大陆文化传播模式受阻,内部传播渠道无法实现,需要借助强大的外力推动,其中一个重要助力就是外来移民,通过移民浪潮的推动,实现文化的被动传播。[1]一直以来,海南作为华人向海外移民的主要人口输出地而备受关注,但是,外来人口的迁入海南这一历史现象同样应予以重视。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海南移民

在海南的历史上,不同时期受到不同诱因的影响形成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海南地方文化的塑造和扩散均与与几次大规模移民浪潮息息相关。

首先是古代移民,这一阶段贬官流民是其基本形态,且多以被迫移民为主。秦汉时期是海南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汉族人口迁移,迁入地是临高和儋州等地,以此作为中心向岛的北部、东部和南部扩散,据《汉书》所载,全岛“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将户数换算成人口,当时岛内人口总数近十四万人。其中以军事人员、官职人员、商贩和犯人为迁入主体。汉族人口的流入,逐渐改变原有的人口分布转而形成汉在外、黎在内的分布格局,为海南文化从外向内的传播路径奠定了基础。[2]

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局势动荡,战乱频仍,受到战乱和饥荒的影响,无数中原人口向南迁移,掀起移民浪潮,魏晋朝以后,中原多变,官宦之家多迁移出走,地处最南边的海南受到波及,大量俚人集中迁入,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女英雄冼夫人。人口迁入为海南注入新鲜血液,岛上始有奴隶制度,岛内人口活动范围不再局限在西北,转而流入南部和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唐宋时期,中原王朝对海南的地方控制进一步强化,官员和军队数量均有所增长,唐朝贞元五年(789年),置琼州下都督府,领琼、崖、儋、振及万安五州,“五州戍卒五千”[3],与此同时,战争持续致使人口流动频繁,逃亡南部沿海地区求生人数激增,汉族移民岛内的人口进一步增加,分布范围愈加广泛,格局也相对固定,汉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外围,俚人主要在内部的局面基本形成。有宋一朝海南的内陆移民已达十万之多。这一时期的移民中有相当数量的文人,或贬谪于此,或自发前来,为岛内文化振兴带来曙光。这些移民力量的流入有力地提升海南的开发进度。

明代,海南人口数量再次迎来大的飞跃。基于抵御倭患和平定岛内黎族反抗的考虑,明朝的军事移民增长迅猛,设置卫所制度,駐岛常备军万余人,“三分守城,七分屯田”[4],闲时耕种、占时参军的兵民合一制度。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岛内人口总数已达29万余,除了数量增加之外,岛内人口分布也发生较大变化,人口涌入导致人地矛盾显现,导致大量人口向东部迁移,至明末,东部人数超过西部,这一格局为后来历史发展奠定基础。至清朝,两广、客家人迁入海南,成为海南移民的主力。乾隆十八年(1753)年颁布《敕开垦琼州荒地》,引发客家人海南移民潮;海南人口已高达217万人,人口统计特征呈现出新的特点,当时统治者歧视少数民族的政策居多,多民族聚集因而民族矛盾突出,苗族、黎族、闽人和汉族交融,汉族和黎族多在沿海地带圈地定居,苗族多在偏僻处流徙,闽人南迁岛内,多在海南岛东北部立足。海南移民数量迎来高峰,清中叶,海南岛内的移民数量已经增加217万。[5]

第二阶段的移民发生在解放以后,此时自主自愿移民比例依然较小,出于开发边疆扩大生产的实际需要,政府强制性移民居多。其中最主要的移民浪潮是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南下开发热潮的带动,大量人口南迁,五十年代的专业开发和垦荒浪潮和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海南的开发和建设贡献巨大。

第三阶段的移民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发性移民潮,1988年,海南独立为省,以崭新姿态登上历史舞台,良好的发展势头吸引各地民众自发前来,“十万人才下海南”生动描绘出当时的盛况。至1980年前后,建国后因农垦进入海南的大陆移民也有上百万。[6]可以说这股移民潮初步形成了海南移民作家群,如叶蔚林、韩少功、蒋子丹等移民作家大多是在这一时期进入海南。知识分子为海南的文学发展注入活力。

二、海南本土文化中移民因素

从上述历史时期的进程来看,移民在海南的开发进程中始终扮演着中重要角色,本土文化的塑造也有深刻的移民烙印。从语言、习俗到价值观念,无不与移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海南文化就是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文化长期在海南作用的产物,多民族、跨地域的文化间相互碰撞整合而成今天的海南文化。

首先,移民与海南本土语言有密切的关联性。众所周知,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相似之处,尤其是与其中的潮汕话接近,究其根本,其实与移民渊源颇深。闽南话伴随移民传入潮汕一带,闽南语结合潮汕本地方言转变成潮汕方言,继而潮汕移民迁入岛内,潮汕话也随之传入并逐步形成今天的海南方言。[7]除了方言,戏剧对海南话也产生较大影响。明初,闽剧和潮剧接连传入海南,戏剧作为语言的变种,丰富了闽南话和潮汕话的传播形式,同时也印证了岛内外来移民的主体是福建人这一历史事实。

区域语言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海南概莫能外,依靠长期且数量巨大的移民的影响,使用方言人口的稳定增长,逐步完成对海南方言的塑造。换言之,海南方言的复杂性正是其移民来源的多样性导致的必然结果。

其次,移民与海南文学和教育发展关系巨大。唐宋移民多是因获罪而流放海南的谪贬之士,他们或身居高位,或饱读诗书,其文化素养或教育水平普遍较高,虽然流放海南远离故土异常艰辛痛苦,甚至形容这样的遭遇犹如“生渡鬼门关”。[8]但是对于文化落后开化较晚的海南来说,中原文化的传输,岛内文学教育的发展,思想文化的交流都要依赖移民尤其是来自中原文化核心地带的有识之士。影响较大的有王义方、韩瑗、韦执谊、李德裕、苏轼、李纲、李光、胡铨等人,不遗余力传播先进文化,宣扬儒家传统思想,明清以降,贬官源源不断的进入岛内,也带来新鲜的文化之风,解放以后更是如此,海南成了包容并蓄之地,融合多方文化,也改变的海南的文学水平和教育理念,移风易俗,汇流入海,最终改变海南的文化面貌,奠定海南文化的根基。

此外,移民对海南的地方饮食、服饰礼仪、婚姻观念和民间信仰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说,海南的文化发展与移民流入和在岛内活动半径息息相关。

任何一个地域如果想要发展,都要打破地域壁垒并吸纳大量外来人才,地区竞争力越强,吸引外来人口的能力也就越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尤其如此。从历史经验反观当今海南的文化发展,我们更加深切的体会到,只有不断提升海南的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才能吸引更多的移民为海南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朱竑,司徒尚纪.开疆文化在海南的地域扩散与整合[J].地理学报,2001,01:99-106.

[2]司徒尚纪.海南岛历史上土地開发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87,90,91,110.

[3]正德琼台志.卷18.兵防上.

[4]正德琼台志.卷7.经政志·屯田.

[5]陈铭枢,编.海南岛志.海南出版社,2004.

[6]司徒尚纪.海南开发[M].广州:广东地图出版社,1992.16-18,66-69.

[7]云榷利.海南方言[M].1987第一版(5).

[8]张岳崧.琼州府志[M].道光二十一年刊印.

作者简介:樊红爽,助教。

猜你喜欢
移民
移民男孩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内陆移民(外二首)
移民征迁安置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