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视角下区域创业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017-04-05 16:51邱静曹休宁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3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人力资本创业

邱静 曹休宁

摘要:本文基于经济地理学讨论创业,目的在于研究基于知识视角的创业活动的区域差异。在引入创业的系统方法之后,对于区域创业系统构造一个三阶段的结构模型,以珠三角区域作为地理单元进行检验。模型建立在知识溢出创业的吸收能力理论上,把新知识视为创业机会的一个来源,把人力资本视为创业吸收能力的主要来源,探讨知识、创业和地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创业;人力资本;知识溢出;吸收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3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活动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明,创业活动对于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等效果显著。对于面临庞大就业需求的我国而言,创业活动的开展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创业活动将解决众多人口的就业问题,这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域间的经济竞争日益表现为知识和技术之间的较量,其中知识共享、知识溢出、知识吸收利用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经济领域的研究重点。而创业作为知识溢出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之一,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基于上述背景下,本文拟从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等出发,基于知识视角研究创业活动的区域差异,对于区域创业系统构造模型并进行检验。

一、关于知识、创业和地理的理论分析

1.区域创业系统的概念

创业系统被定义为相互影响创业机会的创新、发现和开发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制度因素及所有其他的重要因素。创业系统的作用是在一系列创新、发现和开发创业机会的过程中寻求创业活动(Edquist,2005)。创业系统的作用取决于三个主要部分的相互作用:个人、组织和机构,即个人(如发明家和创业者)、组织(如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机关)和机构(如产权保护)。任何系统都应该有一个确定的边界,当边界是通过地形确定时,区域创业系统也就确定了。

2.知识和创业

Audretsch(1995)和Acs et al .(2009)提出了知识溢出创业理论,构建了知识和创业之间的联系。该理论表明新知识是创业机会的一个来源,创业是知识溢出的传输渠道,从而更高层次的知识储存可能会导致更高层次的创业。Qian 和Acs (2011)提出的知识溢出创业的吸收能力理论推进了知识溢出創业理论。该理论表明创业不仅取决于知识生产的速度,也取决于企业吸收能力,即“一个创业者理解新知识,发现其价值,并通过创建一个公司使其商业化的能力”。该理论还表明,人力资本对知识创造和构建创业者吸收能力是至关重要。

3.地理对于知识溢出创业的作用

(1)知识溢出的区域性

知识和创业之间的关系不是独立于区域或地理的,不仅因为知识生产和创业活动都有一个地理维度,而且由于知识溢出效应具有区域性。有三个主流研究区域层面的知识溢出。第一个侧重于知识溢出的地理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溢出效应是局部的,且局部的知识溢出一般发生在城市。第二个表明集聚对有地理界限的知识溢出具有正的影响。生产的地理集中促进知识外溢,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第三个研究产业结构对知识溢出的作用。MAR外部效应表明,通过产业中公司间的知识溢出效应,一个产业集中在一个城市有利于生产商。与MAR的理论相反,Jacobs多样性表明,产业间的知识溢出效应对创新和城市的发展很重要,地理上城市中近似产业的多样性相比一个或少数几个产业专业化会产生更多的知识溢出。

(2)人力资本的区域性

人力资本不仅是知识生产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是企业吸收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地理中介因素在决定人力资本位置中有重要作用。首先,提供更多与生活质量相关的设施的地区往往对于吸引人才具有优势。此外,社会多样性被认为另一个可能影响人力资本和人才的因素。社会多样性降低不同背景外部人才的进入壁垒。大学的存在似乎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关键,大学不仅生产人力资本,而且对研究人员和教授教导和开展研究起核心作用。

二、知识视角下区域创业系统的三阶段模型

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的核心关系由知识溢出创业的吸收能力理论给出。创业者吸收能力是通过新知识分离其对创业的间接影响后,间接地由人力资本对创业的直接影响所给出。假设人力资本促进创业的渠道只有两个。一方面,人力资本产生新知识,从而创造创业机会;另一方面,人力资本促进了创业者吸收能力。除了核心关系外,模型介绍了五个外生变量,不仅可能影响人力资本的位置,地理上也可能影响知识溢出创业的过程。

三、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

模型如图1所示,展现了基于知识视角的区域创业系统的经济活动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三个方程为:人力资本=α1集聚+α2产业专业化+α3生活质量+α4大学+α5社会多样性+ε1;新知识=β1集聚+β2产业专业化+β3大学+β4社会多样性+β5人力资本+ε2;创业=γ1集聚+γ2产业专业化+γ3大学+γ4社会多样性+γ5人力资本+γ6新知识+ε3。根据这些方程,人力资本、新知识和创业是内生变量,他们由五个外生变量决定。

2.测量和数据

本文使用珠三角区域作为地理单元进行分析。五个外生变量和中间变量人力资本都是用2004-2014年的数据衡量的。对于变量新知识的数据取自2005-2015年,新企业生成的数据取自2006-2016年。这两个内生变量和其他变量之间的时间滞后是用来部分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表1总结了变量的测量和数据来源。

3.结果

本文采用路径分析来检验模型,对于一个可接受的SEM模型,卡方检验的P值不得小于0.05;CFI应该至少为0.90,RMSEA不应该大于0.06。模型路径图的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为了易读性,外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内生变量的误差项不在路径图表明。三个拟合优度指标,包括卡方检验、CFI和RMSEA都满足前面所提到的标准,从而表明模型结构是良好的。

模型适配度指标:p-value=0.287;GFI=0.999;RMSEA=0.029。

知识溢出创业吸收能力理论相关的参数估计是通过人力资本对创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来反映的。符合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与专利产出所衡量的新知识是正相关的且高度显著的。新知识和创业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额外的知识输出实际上是阻碍而不是鼓励创业活动。这与知识溢出创业理论的论点是相矛盾的,即新知识是创业机会一个重要的来源(Acs et al .,2009)。这一发现的一种解释是知识溢出创业对整体的创业活动并不重要。大多数初创企业可能代表了Kirznerian关于创业的概念(Kirzner,1997),强调了市场错误的纠正,而不是熊彼特的创业概念,强调创新活动。因此,更高层次的新知识的产生并不一定导致更多的充满活力的创业活动。

人力资本对创业的直接影响是正的且是显著的,这证明了创业者吸收能力对于创业的发现和开发的重要性。因此,人力资本有助于创业,但是通过构建创业者吸收能力的渠道,而不是创建知识型创业机会。人力资本吸引力阶段是创造知识型区域创业系统的至关重要的前提。首先,社会多样性路径系数为0.56,表明其在吸引和留住人力资本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学对人力资本吸引力的作用也是正的和显著的(路径系数为0.33)。产业专业化这一市场因素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是正的和显著的。这表明人力资本会进入能提供高技能工作的城市。此外,本研究没有发现消费者服务的多样性对人力资本正的影响,这与Glaeser et al. (2001)的结论相违背,但在一定程度上支持Storper和Scott (2009)的著作中的基于便利设施的城市增长理论。至于外生变量和其他两个内生变量之间的关系,集聚与创业是负相关关系。由于测量这是可能发生的,因为人口密度可能与劳动力呈正相关,而每一劳动力的新企业生成与劳动力呈现负相关。产业专业化对新知识和创业有正的影响,但只对前者显著。在通过人力资本控制其间接影响后,大学对新知识和创业的影响不是正的。这揭示了大学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了社会多样性对创业具有正的影响。这是合理的,因为社会多样性给潜在市场机会带来多元化的认知,于是创业机会的发现和开发才更有可能。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有两个主要的结论。第一,知识溢出创业在整个创业活动中并没有什么分量。这表明接受Acs et al. (2009)提出的知识溢出创业理论需谨慎。第二,人力资本是创业的关键,但其影响主要在于增加创业者吸收能力而不是创造知识型创业机会。对于模型中的其他关系,产业专业化、大学和社会多样性被视为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预测因子,这与文中的实证研究一致。然而,大学对创业活动的整体影响是负的。大学对创业的负的影响可能反映了大学和私营部门之间的不同文化,当更多的人力资本集中在大學,就会有更少的人力资本参与创业行动。这也表明,培训、潜伏和分割期的大学创业项目对促进创业发挥较小的作用。产业专业化对创业有正的直接影响,与创业总体呈正相关。社会多样性对人力资本和新企业的形成似乎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也是对创业总的影响最大的外生因素。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结果表明区域的、当地的特别是城市水平的公共政策要构建一个创业型经济,主要是创造一个吸引人力资本的区域环境,由于人力资本促进创业者吸收能力,进一步促进创业活动。大学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是正的,但支持当地的大学并不一定导致更高层次的创业活动,因为在通过人力资本分离大学对创业的间接影响后,大学对创业的直接影响是负的。然而,这绝不表明政策的目标不应在当地大学,因为大学还可能给当地社区带来许多其他的好处。社会多样性对创业是重要的。社会多样性表明人力资本进入的低壁垒,不同背景的多元化的人更容易发现和利用潜在的获利机会。公共政策强调非歧视性、公平性和民主性会鼓励社会多样性,并可能进一步导致更多的创业和创新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Edquist, C. Systems of Innovation[A]. In J. Fagerberg, D. C. Mowery, R. R. Nelson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Z. J. Acs, P. Braunerhjelm, D. B. Audretsch, et al. .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al, 2009,(32).

[3]P. Brannerhjehn, Z. J. Acs, D. B. Audretsch, et a1. . The Missing Link: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Endogenous Growth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0,(34).

[4]Audretsch, D. B.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Evolution[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5.

[5]D. B. Audretsch, E. E. Lehmann. Does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Hold For Regions? [J]. Research Policy, 2005,(34).

[6]Audretsch, D. B., Keilbach, M. C. Entrepreneurship, economic growth and restructuring[A]. In M. Casson, B. Yeung, A. Basu, N. Wadeson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ntrepreneurship[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7]Qian, H., Acs, Z. J. An absorptive capacity theory of knowledge spillover entrepreneurship.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1.

作者简介:邱 静(1991-),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曹休宁(1969-),男,安徽泾县人,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微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人力资本创业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企业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