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铭砚的断想

2017-04-05 07:30黄海涛张得一北京欧忠荣广东肇庆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3期
关键词:信札黄庭坚书法

◆黄海涛 张得一(北京) 欧忠荣(广东 肇庆)

黄庭坚铭砚的断想

◆黄海涛 张得一(北京) 欧忠荣(广东 肇庆)

整理旧藏,翻检出宋代遗砚,砚式、书法、铭刻、包浆俱老到代(图1)。

此砚乃半壁残砚。原整砚从中间一剖两瓣,砚边墙也折损一半。断口皆老伤。砚背底部有一新擦伤痕。砚长19.4厘米,残宽7厘米,厚3.5厘米。砚侧立面铭文为:“……之也。元祐五年十月廿日。”砚底铭文为:“庭坚顿首,承惠砚一方,极感……”云云。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一、关于此砚之材质

图1

是砚材质为歙石青琅玕,石色灰绿,玉质金声。石上有青绿晕,非眉纹。晕者,如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眉者, 眼上方弓或嵴起的眉毛。歙石青琅玕,产自江西龙尾山。宋代开采歙石,有几个出产有偏绿色砚石的坑口,从典籍描述看,以“驴坑”出石与本砚石色最为接近。据宋代婺源县知县唐积《歙州砚谱》载:“驴坑:在县之西北七十里,属詹观。景祐中曹平为令时取之,后王君玉为守又取之,近嘉祐中刁璆为尉又取之。其石有青绿晕也。”①实际上历代古人在记述歙石各坑口的典籍中,未见有“青琅玕”的出处。古人只是用青琅玕来形容歙石如玉之美。偏绿色歙石,目前看有“庙前青”和“青琅玕”两种,一种是产地命名,一种是形容命名。有宋以来,古人谈“歙青”,没有提供同一个标准、同一个色谱让后人参考,主观描述性地形容“此青”与“彼青”,给我们留下了无法确定的“遐想”。说此砚材质为歙石青琅玕,是缘于民间“约定俗成”的观点,石色青绿为“庙前青”,石色灰绿为“青琅玕”。宋代以前古砚传世的极少,基本上都是出土物。因其埋藏地点的环境条件不同,出土古砚上表现出的面貌就有许多典型包浆特征。一般来说,土坑出土,砚生“土沁”;水坑“出水”,砚生“水沁”;干坑出土,砚生“气沁”。此砚为土坑出土,埋藏日久,包浆、土沁陈旧。砚面在土沁腐蚀作用下,已生成斑斑点点的白色氧化斑点,侵浸于石皮表面。尽管石皮表面氧化陈旧,但阳光下看此砚,仍莹绿润透。

二、关于只履砚

此砚形为只履式,虽残损一半,砚形依然清晰可辨。“只履砚” ,以形态名之,然其名称目前尚无宋典验明正身。

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二之造》,其中唯一一句对砚形的描述是:“今歙州之山有石,俗谓之龙尾石。匠铸之砚,其色黑,亚于端。若得其石心,见巧匠就而琢之,贮水之处圆转如涡旋,可爱矣。”②这是我们目前可见到的最早的宋代砚典。此典未见提及只履式砚。

唐积《歙州砚谱》中列砚40式,无图。其中《歙州砚谱·名状第六》载:“端样、舍人样、都官样、玉堂样、月样、方月样、龙眼样、圭样、方龙眼样、瓜样、方葫芦样、八角辟雍样、方辟雍样、马蹄样、新月样、鏊样、眉心样、石心样、瓢样、天池样、科斗样、银铤样、莲叶样、人面样、毬头样、宝瓶样、笏头样、风字样、古钱样、外方里圆、筒砚样、蟾蜍样、辟雍样、方玉堂样、尹氏样、虾蟆样、犀牛样、鹦鹉样、琴样、龟样。已上并择取样制古雅者绘之于图,余数名虽多种,状样都俗也,不取。”③此典亦未见只履式砚。

南宋陈振孙所撰《直斋书录解题》,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其中有《歙砚图谱》一卷,称“太子中舍知婺源县唐积撰”。《直斋书录觧题》作“图谱”④。米芾《砚史》称今之制见《歙州砚图》。此本有谱无图,是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左圭辑刊《百川学海》⑤时有所删削。

米芾《砚史》云:“今歙人最多作形制,而土人尤重端样,以平直斗样为贵,得美石无瑕,必先作此样,滞墨,甚可惜也。”“唐之制,见《文房四谱》;今之制,见《歙州砚图》,故不重出。”⑥此典也未见言及只履式砚。

南宋饱学之士、又曾为官于歙砚产地徽州、对“砚学”有较高造诣的高似孙撰《砚笺》,原有砚图24式,已佚。开悟堂曾收藏明正德本高似孙《砚谱》,有砚图23式。乾隆皇帝组织编撰《四库全书》时,《砚笺》已找不到有砚图的版本。总纂官纪昀等在提要中说:“臣等谨案,《砚笺》四卷,宋高似孙撰,似孙有《剡录》诸书,已别著录。是书第一卷为端砚,分子目十九,中砚图一类,列四十二式(二十四式之误)。注曰,歙石亦如之然。图已不具,意传写佚之也。”⑦此典仍未见只履式砚。

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学家、藏书家高濂著《遵生八笺》,其中《燕闲清赏笺》中卷载:

“后砚图,皆余十年间南北所见,或在世家,或在文客,或落市肆,重索高资。鉴家未见,按图未必尽许为奇。即内中一二易得之石,亦异常品。故余赏其诸砚质之坚腻,琢之圆滑、色之光采、声之清泠、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传之久远,岂世俗所谓砚哉?海内必有见者,见则必以余为藻鉴的确。余虽未博,目中见此为佳,第恐沉殁,图志不忘。愧余笔拙,未尽形容。若为浮借,余素不善。

高似孙砚笺诸式:凤池砚、玉堂砚、玉台砚、蓬莱砚、圭砚、辟雍砚、房相砚、郎官砚、风字砚、鼎砚、人面砚、曲水砚、八棱砚、四直砚、院砚、蓬叶砚、马蹄砚、凤池砚、圆池砚、天砚、玉环砚、舍人砚、水池砚、大师砚、蟾砚、东坡砚、都堂砚、内相砚、葫芦砚、鏊砚、只履砚、双履砚、月池砚、方池砚、笏砚、斧形砚、瓢砚、璧砚。

图2

续砚式:琴砚、鹰扬砚、莺砚、山字砚、太极砚、箕砚、汉壶砚、凤嗉砚、松段砚、山石砚。”⑧

从以上所引文中可知,迟到明代,才有“只履砚”名称出现,只可惜此《遵生八笺》“后砚图”中未给出只履砚图。另,宋代高似孙《砚笺》原著中,无只履砚,不知高濂所云典出何处。但高濂言之凿凿“高似孙砚笺诸式”中有“只履砚”,料想高氏时所见高似孙《砚笺》尚有“足本”,此后所传高似孙《砚笺》皆残缺不全,古籍传承中,常见此现象。据此,典籍还是可以支撑明人是认定宋代有“只履砚”观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建国后大量的宋墓出土报告,都有“只履式砚”的出土介绍(图2)。

明代其他资料亦有类似砚图的介绍。如:明万历三十四年刊本《杨家府时代忠勇演义志传》版画上之公堂用砚——双履式砚、明万历四十五年刊本《元人百种曲》版画上之公堂用砚——双池砚(图3,转引自苏州学人秦岭博文)。

图3

清代谢慎修撰《谢氏砚考》,有只履式砚收录,同时还有双履式砚收入,亦有图为示(图4)⑨。此书为清代著名学者谢慎修积数年之功悉心采访并博采群言而成,为自区别前贤砚史、砚谱诸书谓其名曰“砚考”。此书详载博引,后附砚图三十六幅,皆为谢氏亲历目睹之物。

清代朱栋撰《砚小史》,有只履式砚收录,同时还有双履式砚收入,且有图为示(图5)⑩。朱栋,字二垞,活动于乾嘉年间。初侍父朱廷芝(字虹桥)幕游京师,人称有识、笔、才“三长”。后来又多次游历边疆,见识广博。32岁徙居青浦章练塘。后专事著述。嗜砚成癖,斋室号十三砚斋。

三、关于此砚的铭文

砚侧立面铭文,书体为“宋隶”,承唐隶书体,文体为纪年、纪事体。砚侧立面纪年铭文非黄庭坚书,何人所书待考。“元祐五年”为1090年,是年黄庭坚46岁。砚底铭文为黄庭坚书,书体为行草,文体为宋人信札。黄庭坚书法,除了“长缨横扫”龙飞风舞之势外,亦不乏“紧锁中宫”的秀劲清逸之作(图6)。

黄庭坚的的著名碑刻书丹,可做砚刻参考。明代文坛盟主、史学巨匠王世贞撰《弇州四部稿》曰:“昔人谓狄梁公事,范文正公文之,黄文节公书之,为‘海内三絶’。”后人评价黄庭坚《伯夷叔齐庙碑》曰:“黄庭坚撰并书,字极秀丽,笔划瘦润,与生平所作不相同,细察别铙妩媚之趣。”又评《黄庭坚题琴师元公此君轩诗刻石》曰:“此帖潇洒如意,异于其他黄书”。从此残砚书铭看,也是黄庭坚一个时期的书体风格。从另一个角度说,黄庭坚书丹碑刻已有发现,而此残砚书铭,则填补了黄庭坚砚刻的空白。

这方砚的砚铭,表现出的章法、书法、刀法,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黄氏印记”。

黄庭坚是有宋一代书坛最注重安排书写形式者。从此砚铭章法安排上看,既符合“正形砚”的规矩风格,又契合砚的“方圆转折”变化。定中有静,动中有变。整体集中而丰富,个体统一而多彩。尽管砚残缺一半,但是此砚铭章法布局,中规中矩,不失中气,一点一画、结字、行气、全篇布白均衡排布。但是单字的“抑扬顿挫”,又在冷峻峭拔中不失灵动妩媚。这种既严谨又率意的章法,符合黄庭坚书法的谋篇习惯。

黄庭坚作书为高挺笔,于肘、腕回旋之间发力。线条圆转之处有篆籀气。从此砚铭书法上看,结体紧守中宫,中锋直落,行笔流畅,水乳交融,符合他“鲁公笔法屋漏雨,未减右军锥画沙”的书法审美追求。黄庭坚书法外刚内柔的个性化书法图式之来源,得益于“二王”。“二王”的书法特别是王羲之的书法对黄庭坚书风的形成,曾经有过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就其行书而言,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从此砚铭刀法上看,应是双刀并施,气畅神足,同时在用刀技法上,直刀、斜刀、圆刀、摇刀、顿刀,游刃有余。执刀肯定坚实,刀法娴熟,运刀行气,一气呵成。砚铭刀法应非黄庭坚所为,但是以其名望,请熟悉其书体、专为其书法刻碑的“高级刻匠”镌刻此砚,是极有可能的。换个角度说,只有 “高级刻匠”的手艺,才配得上黄庭坚的笔墨文采。此类“高级”刻工,在“高端”文人圈中,应该不乏其人。

宋代靠谱的砚铭实物不多见,但是“旁证”可寻。宋墓志书体、刻法大多如此。尽管刻砚和刻志有所区别,但是“时代风”在刻石上的表现应是有一致性的。

宋冯拯墓志于2010年在洛阳偃师市出土,志高91厘米,宽92厘米,石灰岩质。该志由宋绶撰文,刘太初书丹,楷书间以行、草。志主为宋早期宰相,撰文、书丹者皆宋代名家,志文优美,书法俊秀,是难得一见的宋代墓志中的精品。(图7)

图7 宋·冯拯墓志

再从黄庭坚的书法碑刻看,尽管这些碑刻出自后人之手,但均有所本,即便是下真迹一等,也是有据可依、有案可查的,从其中也可窥黄庭坚谋篇、书风、刻韵(图8)。

砚铭是镌刻或书写在砚台上的文字,以镌刻的为主。铭文题材可长可短,可诗可文,不拘形式。其书体真草隶篆行,碑帖兼用,加以篆刻入铭,使其更具文人气息而丰富多彩。砚铭还具有记载流传的功能,后人通过解读砚铭上文字图案信息从而考证出砚台的历史归属,砚台也因之而流传有序。

图8

此砚砚铭,就留给后人大量的线索,引导我们抽丝剥茧、寻踪觅源,拨开石上的迷雾,追索先哲的影迹。

四、关于宋砚镌铭

古代文人墨客在砚台上刻铭,至迟在宋代就已有记载。宋代赵希鹄撰《洞天清录》有云:“古有研屏或铭砚,多镌于砚之与侧。自东坡、山谷(黄庭坚)始作砚屏,既勒铭于砚,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

宋砚镌铭,实物资料少,但典有出处。试举几例如下。

早年历仕后晋、后汉、后周的北宋大臣陶穀撰《清异录》载:“余家世宝一砚,不知何在。形正圆,腹作两池,底分三鱼口以承之,紫润可爱。背阴有字云‘璧友’,铭云:‘华先生制。天受玉质,研磨百为,夫惟岁寒,非友而谁。’似是唐物。”可见,砚上镌铭,不晚于宋初。

南北宋间出身文人世家的叶梦得撰《避暑录话》载:“长安李士衡观察家藏一端研,当时以为宝,下有刻字云:‘天宝八年冬,端州东溪石,刺史李元书’。”当年就有刘原甫辨其铭为伪托。此砚砚铭真伪,不在此讨论。要关注的是,当时此砚“下有刻字”,即砚上镌铭,在南北宋之交,亦有延续。

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撰《容斋随笔》载:“赣州雩都县,故有灌婴庙,今不复存。相传左地尝为池,耕人往往于其中耕出古瓦,可窾为砚。予向来守郡日所得者,刓缺两角,犹重十斤,渖墨如发硎,其光沛然,色正黄,考德仪年,又非铜雀比,亦尝刻铭于上曰:“范土作瓦,既埴既已。何断制于火,而卒以囿水?庙于汉侯,今千几年?何址蹶祀歇,而此独也存?县赣之雩,曰若灌池。研为我得,而铭以章之。”学识渊博的洪迈得灌婴庙瓦砚,“亦尝刻铭于上”。

南北宋间的文人张邦基撰《墨庄漫录》载:“予在京西时,择求数年,得一巨璞,琢为玉斗样,不知者以为端溪也。予舅吴兖显图为予铭其背云:‘琢云根,陪玄颖,赞斯文,贻久永。无磷缁,坚以璟,之子操,同其炳’。”博学多才的张邦基制玉斗样砚,“予舅吴兖显图为予铭其背”。

宋末文坛领袖刘克庄在《余常用小端砚失之经年忽在常卖人手中以钱赎》诗中说道:“待唤良工镌砚背,偷儿携出有人知。”这里说的是砚背镌铭,还有“防盗”功能。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题写砚铭甚多,有些可能是书写于信札等文案中,或刻(写)于砚匣。明确镌刻于砚上的,再举几例。

苏东坡论砚《苏轼文集》(第五册卷七十题跋,中华书局1996年2月1版4印)载:

【书凤咮砚】

建州北菀凤凰山,山如飞凤下舞之状。山下有石,声如铜铁,作砚至美,如有肤筠然,此殆玉德也。疑其太滑,然至益墨。熙宁五年,国子博士王颐始知以为砚,而求名于余。余名之曰凤咮,且又戏铭其底云:“坐令龙尾羞牛后。”

【书名僧令休砚】

黄冈主簿段君玙,尝于京师佣书人处,得一风字砚。下有刻云:“祥符己酉,得之于信州铅山观音院,故名僧令休之手琢也。明年夏于鹅湖山刻记。”钱易希白题其侧,又刻“荒灵”二字。

【书汪少微砚】

余家有歙砚,底有款识云:“吴顺义元年,处士汪少微铭云:‘松操凝烟,楮英铺雪。毫颖如飞,人间五绝。’”所颂者三物尔,盖所谓砚与少微为五耶?

【书陆道士镜砚】

陆道士蓄一镜一砚,皆可宝。砚圆首斧形,色正青,背有却月金文,甚能克墨而宜笔,盖唐以前物也。

翻阅黄庭坚专著《山谷集》,“庭坚顿首”句式很多,但未见有此书札内容收入。古人文集“漏录”现象颇常见,现存世的一些“庭坚顿首”句式的信札书法,也未见收入《山谷集》中。

五、关于信札入铭

砚上刊字,即为砚铭。砚铭主要内容乃纪年、记事、题名、赞颂、箴戒、述志、抒情、鉴赏、馈赠等等,另还有自警警世、因石喻人、论学谈艺、赞德规心、谈天说地、家长里短等。砚铭文体多种多样,有一字、二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多言。骚客常选他人诗词歌赋入砚铭。

信札入砚铭,是砚铭之一种形式,也正好反映文人有风趣、好玩、可爱之一面。

清代刘墉曾送两方砚给纪昀,并随砚附两封信札。纪昀直接把刘墉信札内容摹刻于这两方砚台的盒盖上,以札代铭,亦札亦铭。此法看来是古代文人之同好(图9)。其高明之处在于:一是把砚之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谁所赠?赠与谁;二是既可作砚铭之用,又同时表达了与赠砚者之友谊,表达了谢意,一箭双雕;三是显示了砚铭相对于其他器物铭文而言,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一面,更增添了“人文”色彩。信札入铭,更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妙。

黄庭坚“承惠”这方砚,将回复信札“极感”之情溢于笔端、刀下,以此作为砚的铭文,同时记录此砚来历,对此事作一个回复,这是宋代纪事铭文的表现形式,也是宋代文人礼尚往来的表达。

在黄庭坚日常信札往来中,“庭坚顿首,承惠…”句式,多有著录。这是黄庭坚信札入砚铭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影响。《山谷集》中“庭坚顿首”句式多达296处。“某顿首”句式亦有101处。这些“某”是第一人称,是黄庭坚自称。

如黄庭坚专著《山谷集·山谷简尺》中录有:“庭坚顿首,承又为上司所差……庭坚顿首,君泽知录宣徳。”“庭坚顿首,承远别三江口……庭坚顿首,君玉宫药仁知。”“庭坚顿首,承醇老相待,礼意甚厚……庭坚再拜。”“庭坚顿首,承示谕欲刻藏记……庭坚顿首。”

此外《四库全书》中其他典籍也记载“庭坚顿首”句式有376处之多。兹举几例如下。

南宋着名将领岳飞之孙、岳珂的书法论著《宝真斋法书赞》录有:“庭坚顿首,承惠双梨魁梧长者……庭坚顿首成之祕书。”“庭坚顿首,前承惠书……庭坚再拜,上升之主薄仁亲。”

元末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辍耕录》录有:“黄山谷煑豆帖云:庭坚顿首,失牛儿来……庭坚顿首,翰礼秘校足下。”

图9

明代书画鉴赏家郁逢庆撰《书画题跋记·续题跋记》录有:“庭坚顿首,承恵糟姜银杏……庭坚顿首。”

清初学者倪涛著《六艺之一录》录有:“庭坚顿首,承示谕数往助崇德姨母……庭坚顿首。”

另外,流传下来的黄庭坚书法书法和碑帖,也多见此类句式。如黄庭坚《读书绿荫帖》内文:“庭坚顿首,辱教审侍奉万福为慰……庭坚顿首,立之承奉足下。”(图10)。

图10

古人强调刻砚铭要做到“砚与人并传”,文人的所有情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宣泄与参照,或励志激昂,或浅吟低唱,或欢喜高歌,或悲伤激愤,或风花雪月,或黄钟大吕,如此等等。每每品读咀嚼这些砚铭,不同心境下有不同睿智光芒。特别是一些宋人的字句抒发出的人生意境、喜怒哀乐,各种人生感悟,五味杂陈,读之耐人寻味。

开悟堂主人铭此砚曰:孰云石坚,汝躯何残。予谓石坚,尔寿千年。夕弄风流,曩戏松烟。魂兮归来,还酹慨叹。

半隐庐主人《捣练子·咏山谷老人砚》词曰:只履砚,黄庭坚,千古遗珍痛半残。今世梦长传有物,共结同氏话情缘。

拿云楼主人题诗并序曰:开悟堂珍藏宋黄山谷歙砚,背镌山谷“庭坚顿首,承惠砚一方,极感……”云云之语,虽残犹珍。因题:字字珠玑镌歙琼,庭坚顿首喜中惊。红羊历劫留残璧,极感当年惠砚情。

又:遗珍开悟庭,半隐拓全形。唱和成三友,涪翁笑与听。

注释:

①《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器物之属,歙州砚谱,歙州砚谱》。

②《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器物之属,文房四谱,卷三》。

③《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器物之属,歙州砚谱,歙州砚谱》。

④《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四》。

⑤《百川学海》,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01月01日出版。

⑥《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器物之属,砚史,砚史》。

⑦《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器物之属,砚笺,提要》。

⑧《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品之属,遵生八牋,卷十五》。

⑨《说砚》,桑行之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⑩《说砚》,桑行之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猜你喜欢
信札黄庭坚书法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致卫东先生(信札)
近现代名人信札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