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生猪饲养场常见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因分析及综合防控

2017-04-05 03:42杨作丰
饲料工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死胎公猪病因

■杨作丰

(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沈阳 110164)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出无活力的弱仔、畸形儿、少仔、公猪不育症及母猪不孕症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1]。

近年来,随着生猪规模化、产业化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猪场数量不断增多,同时猪场种猪之间的频繁调动及猪场管理措施不完善等因素,导致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例逐年增多,已成为大中型猪场最重要的疾病之一,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规模化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根据近两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凡是规模化猪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繁殖障碍疾病,大中型规模化猪场的发病率高达15%~35%,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30%[2-3]。

1 规模化猪场主要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因分析

造成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分为非传染性病因和传染性病因两大类。

1.1 非传染性病因

非传染性病因是指由生殖器官障碍造成的生理性病因、饲料中营养成分搭配不当或比例失调造成的营养性病因、因管理不当造成母猪生殖机能减弱等导致的管理性病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1.1.1 生理性病因

主要包括先天性的生殖器官发育不健全或内分泌机能紊乱和后天性的疾病损伤,如生殖器官畸形、卵巢囊肿、持久黄体、输卵管阻塞、子宫角缺失、子宫颈闭锁、双子宫体、子宫颈闭锁等等。

1.1.2 营养性病因

因饲料中缺乏维生素 VA、VB、VD、VE和锌、硒、铜、碘等微量元素或营养比例失调均会引起母猪繁殖性能下降。高能量饲料使母猪过肥,尤其缺乏运动的情况下,繁殖器官处出现过量脂肪沉积,可导致卵泡细胞变性,诱发不孕;相反,如果饲料中能量日粮不足,蛋白质供应不到位,母猪瘦弱,则发情期向后推迟或不发情,卵泡停止发育,安静排卵或形成卵泡囊肿。而维生素的严重缺乏会影响受胎和胎儿的正常发育,如VA缺乏会使母猪难于受胎、中途流产、产弱仔、盲胎、死胎和畸形胎;VB1缺乏时母猪屡配不孕,性机能紊乱、发情不正常、产弱仔;VD缺乏时母猪受胎率降低,易患产后瘫痪,表现流产、死胎、子宫脱,仔猪易患佝偻病;VE缺乏时会使生殖道上皮角质化,母猪不易受胎、易流产,对公猪扰乱精子形成过程,严重时精液中无精子。

1.1.3 管理性病因

指在生产中由于管理不当造成母猪发情不规律、流产、公猪精液品质降低等,如圈舍温湿度不适宜、空气污浊、氨气等含量超标、通风不畅、光照时间与强度不适宜等因素均可引起母猪繁殖性能下降。

1.1.4 机械性病因

主要是母猪受外伤引起胎儿死亡,如撞击、跌倒、嘶咬等机械性作用。

1.2 传染性病因

传染性猪繁殖障碍疾病主要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多种原因引起。病毒性繁殖障碍性疾病是造成猪繁殖障碍疾病最主要的病因[4]。在我国广泛流行,且对规模化猪场危害最严重的病毒性猪繁殖障碍疾病中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猪圆环病毒等[5]。

1.2.1 猪瘟引起的繁殖障碍病,指由低毒力猪瘟病毒株(CSFV)引起猪瘟胎盘感染症。也就是在猪瘟发生地区,低毒力猪瘟病毒感染怀孕母猪,其本身并没有临床症状,但能将猪瘟垂直传染给胚胎或胎儿,使之出现母猪繁殖障碍病,导致母猪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仔猪生理缺陷、畸形或非典型猪瘟症状[6]。此病无季节性,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呈长时间流行。

1.2.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引起的繁殖障碍病,通常是由PRRSV经典毒株引起的妊娠母猪繁殖障碍,本病只感染猪,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主要感染妊娠母猪和新生仔猪,仔猪死亡率高,母猪无死亡。主要表现在感染猪厌食、体温升高(40~41℃),妊娠期发生早产,妊娠晚期流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并通过病猪的胎盘传播给仔猪[7]。该病无肉眼可见特征性病理变化,确认一般依靠采用猪肺泡巨噬细胞或传代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也可用过氧化物酶试验,ELISA试验和血清中和试验检测抗体[8]。

1.2.3 猪伪狂犬病(PRV)引起的猪繁殖障碍,通常以发热和脑脊髓炎为主要特征。该病多发生在春、冬寒冷季节,其他季节也有发生。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症状严重,多表现为高热、食欲废绝,呼吸困难等,常伴有抽搐等精神症状至死亡,15日龄内仔猪感染死亡率达100%。成年猪感染症状不明显,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等繁殖障碍。怀孕母猪感染后,病毒穿过胚胎传染并致死胚胎和胎儿,出现流产和产死胎等,流产率达20%~50%。在猪群中病毒主要通过鼻分泌物传播,也可通过阴道分泌物和胎盘传播。病毒分离是诊断伪狂犬病的可靠方法。应用免疫琼脂扩散试验、ELISA试验、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均可诊断伪狂犬病[9]。

1.2.4 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猪繁殖障碍,因母猪感染细小病毒(PPV)而引起,致病位置主要在繁殖器官。猪是已知的唯一感染宿主,不同年龄、性别的野猪、家猪均可感染。主要特征取决于在哪个阶段感染该病毒,怀孕早期感染PPV的母猪,易造成胎儿死亡,并被母体吸收,从而导致母猪不孕和重复发情;怀孕中后期感染PPV的母猪,可发生流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和少仔等症状,公猪表现不明显。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常见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流行或散发。

1.2.5 猪圆环病毒引起的猪繁殖障碍,由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所致的免疫抑制性疫病,在疫病感染流行过程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急性发病猪群中的死亡率可达10%。在感染的猪群中PCV2常与猪细小病毒(PPV)或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病毒(PRRS)混合感染猪只。猪感染PCV2后,尤其是混合感染PCV1、PPV及PRRSV等后,可发生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而使死亡率大大增加。PCV经口、呼吸道感染不同日龄的猪,少数怀孕母猪感染PCV后,表现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并经胎盘垂直感染给仔猪[10]。

1.2.6 乙型脑炎引起的猪繁殖障碍,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引起,由蚊子叮咬传播,发生在7~10月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怀孕母猪患该病时突然发生流产。流产的胎儿呈木乃伊化,有的死胎,有的胎儿全身水肿,也有胎儿正常并发育良好,在同一胎仔猪中,体重大小和病变上有很大差异。公猪感染常见睾丸炎,多发生单侧性睾丸肿大,发病时体温升高,数日后自然康复[11-13]。初产母猪多发,除怀孕母猪流产和产死胎外,公猪常发生一侧性睾丸肿大,大多数猪不显症状。最主要特点是死亡胎儿脑组织液化,脑腔有积水,熟称“空脑”。

1.3 其它引起猪繁殖障碍常见疾病

1.3.1 布氏杆菌引起的猪繁殖障碍,以猪全身感染并导致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呈波浪热、病程多为慢性,母猪多在妊娠第3个月发生流产,流产母猪乳房、阴唇肿胀,并以子宫和胎膜发生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特征;流产胎儿多为死胎儿,极少出现木乃伊胎,胎盘出血性病变严重。公猪出现一侧或两侧睾丸炎、附睾萎缩。病公猪性欲减退甚至消失,失去配种能力[14]。采集血清做布氏杆菌凝集试验呈阳性。

1.3.2 附红细胞体引起的猪繁殖障碍,是由血液附红细胞体引起的,该病多发于高热、多雨且吸血昆虫繁殖滋生的季节,猪的感染主要集中在6~9月份,在北方7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发病最高峰[15]。怀孕母猪感染后,表现为高热、皮肤发红、指压不退色,病程长的皮肤黄染或苍白,常发生流产、死胎、不发情或发情后屡配不孕,乳头肿大坚硬;公猪性欲减退,精子活力减低;感染母猪通过垂直传播传给胎儿,5日龄内发病症状明显,一般7~10日龄多发,体温升高,眼结膜皮肤苍白或变黄,四肢抽搐,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黏稠、腥臭,死亡率在10%~90%。

1.3.3 钩端螺旋体引起的猪繁殖障碍,发病母猪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流产、死胎、弱仔等症状,弱仔多在1~2日死亡。该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以及蚊虫叮咬而传播。

1.3.4 衣原体引起的猪繁殖障碍,是由鹦鹉热衣原体的某些菌株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猪衣原体流产。不同品种及年龄的猪群都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幼龄仔猪最易感,病猪和隐性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母猪感染时一般不表现其它症状,只是在妊娠后期突然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或弱仔,弱仔多在数日内死亡;种公猪常发生尿道炎、睾丸炎、附睾炎,精液品质差;仔猪肺炎、体温升高、干咳等症状。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在细胞内可见到衣原体的包涵体。

2 综合防控措施

规模化猪场出现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往往呈现混合感染现象,且多表现为二重感染,三重感染等多重感染,给疫病的诊断和防控带来了极大难度。因此,针对猪场繁殖障碍性疫病的防控应采取更加严格的综合防控措施。

2.1 坚持自繁自养,不从有疫情的地区或猪场引猪,杜绝外疫传入。必须外购生猪时,应事先做好考察,了解当地疫情情况和免疫状况,严禁从疫区引种。要严格做好检疫和隔离,外引生猪应隔离检疫45 d,隔离检测合格的,方可正常进场饲养。

2.2 切实做好免疫接种。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布病等造成猪繁殖障碍的几种主要疾病,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时应根据当地疾病的流行种类和流行特点,选择适合当地(场)血清型毒株的疫苗。乙脑导致的繁殖障碍,应使用专门的弱毒苗,禁用灭活苗;细小病毒导致的繁殖障碍,使用灭活苗,首免在150日龄以上,之后2~3周加强免疫1次。伪狂犬病导致的繁殖障碍,建议用全病毒灭活苗[16]。布病的免疫由于各地采取的措施不同,分为免疫地区和非免疫地区。免疫地区,免疫前要以每个场、群、自然村为单位按5%比例抽样检测,扑杀阳性畜。抽检无阳性的,全部实施免疫;抽检有阳性的,应普检净化,每间隔1个月连续实施跟踪监测,直至连续2次检测无阳性畜检出后,全部实施免疫。非免疫地区,每年至少抽样监测1次,以每个场、群、自然村为单位按5%比例抽样检测,检测有阳性,扑杀阳性畜,并开展普检净化,每间隔1个月连续实施跟踪监测,直至连续2次检测无阳性畜检出为止。

2.3 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猪场应每半年进行一次免疫抗体监测,随时掌握猪群的免疫状态、母源抗体水平,根据抗体变化,适时开展免疫,使种猪群常年处于免疫保护状态。

2.4 加强饲养管理。建立防疫、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管理制度,改善猪舍环境,设立防蚊、防鼠、防虫等设施,做好猪舍和猪只卫生清洁;做好猪舍通风换气,降低饲养密度,做好防潮保温;饲料要满足猪只的营养需要,防止饲料污染腐败,禁止饲喂泔水,在换料时要有适当的过渡适应期。严格控制人员进入生产区,须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应更换服装鞋帽,并严格消毒。

2.5 严格消毒及无害化处理。选择有效地消毒药物进行园区定期消毒,并根据所在地区疫病流行状况,选择适合的消毒药,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最好选择复合醛(主要含戌二醛)、卫康和聚维酮碘等消毒药物,复合碘制剂、过氧乙酸、有机氯等也有一定的消毒;适合细小病毒的消毒药有2%氢氧化钠、0.5%的漂白粉、福尔马林、乙酰乙烯亚胺(AEI)、二乙烯亚胺(BEI)、氨水和氧化剂;适合猪伪狂犬病的消毒药有马林、乙醚、氯仿等;圆环病毒也应首选含有戊二醛的消毒剂。发现病猪要及时与健康猪群进行有效隔离,并进行淘汰,对死亡猪、胎儿及病猪的粪便、污物、饲料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2.6 有针对性地做好种猪净化。猪场每半年要开展一次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抗体或病原学监测,发现阳性猪或隐性带毒猪,坚决淘汰、处理,做好疫病净化。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达到净化标准要满足两个条件:①种猪场停止注苗后(或没有注苗)连续两年无临床病例,病原学检测阴性;②种猪场连续两年随机抽血样检测拟净化疫病的抗体或野毒感染抗体监测,全部阴性。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免疫净化标准为:生产母猪、后备种猪免疫抗体抽检合格率在90%以上;连续两年以上无临床病例。

猜你喜欢
死胎公猪病因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二)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PIC-408系列采用育种技术控制公猪异味
电视的病因
中国减少死胎速度仅次于荷兰
死胎的国际研究进展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