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2017-04-05 07:03
纺织检测与标准 2017年6期
关键词:化纤印染纺织

石狮进入“绿色印染”时代

据统计,石狮目前共有100多家印染企业,集中在祥芝、鸿山和锦尚三大集控区,年产值近60亿元。为了解决印染业的环境不友好问题,近十年来,石狮一直在努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整治成效。

2008年石狮成功引进省重点建设项目—鸿山热电项目,不但解决了该市供电缺口,还利用热电供汽(年产量可达780万t),提供给印染企业使用。与此同时,清源公司还研发出环保产品水煤浆,向当地印染企业推广,“水蒸气和水煤浆”双管齐下,使石狮印染企业硫排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15年石狮市新型染整产业循环发展园率先在全国印染集控区通过低压蒸汽、中压蒸汽集中供热技术,实现了无燃煤、无烟囱的清洁生产目标。全面告别“燃煤时代”之后,2016年石狮市三大印染集控区再次试水印染行业定型机废气净化与热能回收利用,进一步提升印染业的节能环保水平,改善石狮特别是沿海的空气质量,也为印染行业的转型发展争取生态空间。2017年3月石狮印发《石狮市新型印染产业循环发展园定型机废气净化治理实施方案》,对不配合改造的企业采取停电、停水、加倍征收排污费、函告金融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多管齐下的举措进行综合整治。同时出台奖励政策,对企业购置设备给予资金补贴,石狮印染行业掀起了一股定型机废气净化处理的热潮,使全行业开启“清洁模式”。

污泥整治全国领先。长期以来,印染污泥是困扰石狮印染业的重要课题,采用常规“浓缩—脱水—外运填埋”的模式进行处理,既占用城市土地资源,又会产生二次污染。印染污泥制砖作为一种出路,早已进入环境工程人士的视野,多种印染污泥制砖方案也在反复探讨和试验中。2015年石狮市鸿辉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对此进行技术攻关,随着该公司三条环保砖隧道窑生产线的正式投产,多年来困扰石狮市的印染污泥处置瓶颈难题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石狮鸿辉环保建材以大量消化印染污泥为中心突破点,将40%的印染污泥、30%的建筑垃圾(锤式粉碎)和30%的粉煤灰(来源石狮热电厂)进行配比,陈化3~5日后搅拌成型,并利用窑内尾气余热烘干,隧道窑1 300℃烧结成为建筑砖。烧结砖产品经权威检测数据表明,尺寸偏差和抗压强度等级均符合合格品的技术要求,外观质量符合优等品的技术要求,很快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同。此举为石狮印染行业每年万吨以上的印染污泥,寻找到了一个完整有效的产业化解决方案。

在2017年10月中旬召开的全国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年会上公布了《第十一批中国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推荐目录》共25项并予以表彰,其中石狮市鸿辉环保建材有限公司《(编号2017-11-H-07)印染污泥无燃料无害化制烧结砖工艺开发及示范》项目向全国行业重点推介。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技术路线先进而独特,以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的绿色清洁生产方式,全面完整地解决了长期困惑印染行业的大量污泥出路难题。

而更多的石狮印染企业则投身于技术改造升级和绿色制造的时代洪流,石狮的新祥华、恒祥、宏兴、万峰盛、龙兴隆、三益、鼎盛、港溢等一批重点染整企业,纷纷引进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一大批印染先进技术的应用。如宏兴染整织造有限公司引进了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节能减排先进生产设备,建成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全封闭自动长车轧染流水线6条,配备智能ERP数字化管理系统和能耗自动在线采集系统,建成日处理8 360 t污水的处理站和日处理回收2 000 t中水的回收站,其生产线年产1 920万m布匹,成为石狮市第一家绿色生态标准染整示范企业,也是泉州市第一家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染整示范企业。

在节能减排先进生产设备的带动下,石狮印染业的产品不断走向绿色制造。如石狮新远辉化纤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全新自主创新开发的氨纶花灰镂空夹条汗布,打破了国外垄断,成功登陆欧美市场,成为2017年度中国面料之星。该面料的最大特点是无需染色,只要进行简单的加工定型即可成品,无需使用染料,生产过程中无任何废水排放,废气排放也大大减少。此外,石狮市新华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全套国外先进生产设备,生产流程实现电脑全程控制,携手服装生产企业开展高档服装面料开发,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及国内各大市场。石狮市港溢染整织造有限公司将40%的产能转向非常规面料品种,并进行尝试性转产,在全国率先推出“水溶性硫化洗褪怀旧风格休闲面料”,成为“中国流行面料入围产品”。

迄今,以绿色制造为目标,石狮印染企业已先后开发出玉米面料、碳纤维面料、太极石面料、纳米化纤面料等一批新产品和高端产品,大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石狮致力于打赢纺织印染业的改造提升这一硬仗,为全省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和示范作用。

萧山纺织化纤产业升级在即

无论是从产业规模和整体实力,还是从龙头企业发展水平看,萧山都是我国化纤工业的“重地”。目前杭州萧山区化纤产能达到1 095.3万t,占全国化纤总量的22.16%,约占世界化纤总量的14.02%。其中萧山区内产能为437.8万t,占总产能的40.71%,产品以涤纶和锦纶为主,产能分别为407.8万t/年、28万t/年。区外(萧山区内企业外建基地)产能为657.5万t/年,产品主要为涤纶和粘胶纤维,产能分别为625万t/年和30万t/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高勇评价萧山化纤业的发展时表示,萧山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纺织业发展最早、最发达、最成功的产业基地之一,在全国纺织化纤行业内起到了较强的引领作用。在纺织工业进入“十三五”后,中国要加速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在此背景下萧山纺织化纤业的提升与发展势在必行。事实上为了擦亮传统经济的金字招牌,让“老树开出新花”,201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计划,并把萧山作为21个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试点之一,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纺织化纤行业作为萧山的传统主导产业,不仅规模体量大、产业链覆盖广,而且龙头企业多、集群优势明显、综合竞争力强。目前萧山规模以上化纤企业有374家,其中年销售额达百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年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2016年萧山区纺织化纤产业的销售产值达965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销售总产值的1/3。作为全国最大的化纤生产基地,萧山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目前已建成PTA、CPL、PTMEG多套生产装置,为萧山地区的化纤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形成了原料-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以及针织、经编、绣花、家纺等较为完善和具有特色的产业链结构,在产业规模、品牌建设、技术装备水平等各方面都居全国领先水平。同时恒逸集团和荣盛集团的PTA产能规模和技术水平全球领先;恒逸集团与中石化合作建设己内酰胺(CPL)项目,并在文莱大力发展石油炼化项目;富丽达集团成功收购加拿大木浆企业;荣盛集团投资206亿元打造200万t芳烃项目,可以发现这些龙头企业都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使产业链更趋完善。

2017年恒逸集团和荣盛集团分别入列“中国企业500强”,兴惠化纤和富丽达集团入列“中国民企500强”,这些龙头企业在不断夯实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对萧山化纤产业起到了引领作用。在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萧山化纤业也存在着一些“短板”。据东华大学王华平教授介绍,制约萧山化纤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在产业结构上,通用合成纤维比重过大,高性能纤维缺失;②在产能上,2005年以前的产能占现有产能的39%,老旧产能已经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优质产能占比仍待提高;③在创新能力方面,企业在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新产品产值比重、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方面与国际相比尚有差距;④在竞争方式上,聚酯涤纶占绝对比例,常规化纤产品产能过剩,只注重规模扩张和低成本竞争的现象犹存。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表示,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纤维强国,就要在总量、差别化率和高性能纤维三个方面均占有优势。目前萧山化纤产业以涤纶长丝为主的发展思路,面临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价值链整合的挑战、新的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挑战和颠覆性技术对产业冲击的挑战。因此萧山化纤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当前萧山正面临“后峰会、前亚运”的历史机遇,大湾区建设、拥江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临空经济、金融港湾等产业振兴机遇,着力推进城区改造重建、产业腾空重塑、城市功能重组,以纺织化纤为代表的萧山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因此应理清思路继续做强。

在未来的发展中,萧山的区位竞争优势很重要。化纤企业要不断创新,淘汰低端产品,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同时还要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勇于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创新及工艺的不断完善实现产品品质的提升与稳定。在新增产能的扩张方面要考虑到虽然国内化纤产业市场的规模很大,但仍要控制其增长速度。作为萧山从事功能性纤维研发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浙江东华纤维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从差异化设计的角度指出,前10年是化纤产业发展的黄金10年,对人才知识的储备、上下游产业的紧密度要求较高,导致了萧山化纤产业虽然规模体量很大,但差别化、功能化纤维总量不大。受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的约束,依靠规模扩张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是唯一方向。

作为印染企业的代表,三元控股集团董事长从研发投入及上下游合作的角度指出,印染处于纺织工业产业链的末端,占比不高,且受环保约束越来越多,未来不可能大规模扩大产量,只能从产能上入手,加大在产品开发上的投入。此外,只有上下产业链抱团发展才能实现更大进步。印染产业作为纺织中间环节,对下游服装的市场趋势有一定的敏锐度,但也需要上游纤维材料企业的紧密合作,才能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也对萧山化纤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通过差别化、功能化产品,提升产品品质;控制总量,节能降耗,开发新品种,企业不要一味地进行产能扩张,应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控制产能总量,把钱投到技术改造上来;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进一步降低成本;创新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差别化产品的开发,发展大规模智能化制造。

近几年,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以恒逸集团、荣盛集团等为代表的一部分萧山化纤企业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样本。其中恒逸集团借助恒逸文莱PMB项目,向上游突破发展到炼化板块,提高了在经济波动时抵御周期波动风险的能力;在并购方面,2017年恒逸集团利用在资本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相继对原红剑、原龙腾化纤、原明辉化纤进行收购和重启,加速在聚酯板块的规模扩张和整体布局,通过系列收购,目前恒逸集团的聚酯年产能扩至480万t,DTY的产能增至60万t;在智能改造上,近些年来恒逸集团大力推动工业4.0智能制造模式的实践应用,打造“两化”融合样板,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建立智能化生产车间和立体仓库,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产品的差别化、品牌化。荣盛集团提出了“一纵一横”的发展战略,纵向要向上游拓展,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条,横向要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注重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旗下子公司盛元差别化纤维项目的纺丝环节中,公司一次性投资2.5亿元引进了德国4套高端工业自动化设备,这套设备具有卷绕自动落丝-输送-检测-中间立体仓储-包装等全自动一体化功能,具有国际最先进的水平,是中国首套应用于化纤行业的全过程智能化自动流水线系统。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的态度与支持也至关重要。萧山区政府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依然把纺织化纤业作为主导产业。2017年萧山区政府提出了两大举措:①积极打造益农镇‘国家高端纤维产业集群示范区’,通过梯度转移,将高端制造示范工厂放在园区作为样本,带动整个萧山化纤产业的转型升级;②加快化纤重镇衙前镇的‘腾笼换鸟’,在衙前镇打造与化纤原材料相关的基地作为配套园区,使老的化纤工业基地有大的提升。

吴江盛泽纺织业掘金“一带一路”

盛泽纺织人的身上始终蕴含着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上世纪初,盛泽人就带着他们的丝绸产品,先后登上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意大利都灵博览会等国际舞台,并屡屡获奖。如今“一带一路”又给“外向”的盛泽人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他们抢占先机加快“走出去”,收获的不仅是销售收入、市场份额,更是技术的进步和层次的提升。“苦练内功”练就“一身本领”,搭乘“一带一路”东风,绸都盛泽正扬帆起航,努力实现从“中国面料之都”到“世界面料之都”的升华。

覆盖大众市场,占领高端领域,盛泽纺企走出去“各显身手”。在俄罗斯工作了5年的陈春杰和他的团队,在当地的年销售收入已突破2亿元。作为中涛纺织布点“俄语区”的销售经理,陈春杰的工作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瞄准俄罗斯大众市场最常穿的工装、劳保服和迷彩服系列,将舒适耐用、物美价廉的盛泽布卖到俄罗斯,并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相关服装产品。此举既有效避免了“水土不服”,又“借力发力”快速打开了市场,“俄语区”也成为中涛纺织5个国际贸易部中业绩最好的。接下来他们将继续以盛泽面料基地为依托,进军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份额。

相比中涛纺织的“亲民”路线,立新集团则在俄罗斯高端市场风生水起,并已成为当地滑雪服领域的知名品牌。创建于2000年的立新集团是盛泽颇具规模的化纤、纺织、印染全产业链企业,尤其在防寒服面料等功能性产品开发上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而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正是立新大显身手的地方。10年前就依托盛泽面料原产地优势和自身全产业链优势,进军俄罗斯高端滑雪服市场,并与当地品牌服装企业展开了从面料研发到服装生产的紧密型合作。不仅如此,他们还邀请俄罗斯优秀设计团队入驻盛泽,在功能性纤维、面料的研发和后整理工艺提升上开展深度合作,以国际专业品牌为目标,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开发能力。2016年立新在俄罗斯市场仅滑雪服领域的销售收入就达1 300万美元,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中信纺织、永恒纺织和苏木洲纺织到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投资设厂,德尔集团投资印尼从事木制品加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盛泽“走出去”企业已达20家,协议投资总额约5.7亿美元。

既请进来,又走出去,竞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相对我国富饶的资源和丰富的产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也相对匮乏,但这也意味着那里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谁占得先机,谁就能抢到商机,赢得市场。2017年4月,中国—东盟纺织服装发展研讨会暨东盟旅游购物节在盛泽东方纺织城开幕,百余名来自中国—东盟纺织服装领域的专家、商会、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推进中国——东盟两地纺织服装商贸往来和长久合作。希望盛泽以此为起点和纽带,连接东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更多东盟国家纺织服装行业的商会协会、生产企业、采购商把视野投向中国、把目光聚焦盛泽。同时盛泽纺织业将充分利用“中国—东盟纺织服装合作基地”这一平台,把盛泽的面料原产地优势与东盟各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协作相结合,把握开放市场的有利条件,加强产业合作,促进产业升级,助推盛泽纺织产业向高新化、绿色化、信息化、时尚化转型。以“盛泽面料万里行”为行动品牌,2016年共有160家盛泽纺企“走出去”,分赴17个国家和地区参展,2017年这个数字将达180家。随着企业关注度持续上升,盛泽展团已成为中国贸促会带队“走出去”的最大区域展团。“走出去”,见多识广;“走出去”,取长补短;“走出去”,竞合发展。如今的盛泽纺企不仅做精做强研发、生产、销售面料的“老本行”,更有一部分企业加快向产业链下游扩展,进军终端纺织品领域,如服装、家纺、窗帘、家居用品等,扩大产品种类,进一步提升附加值。

深谋远虑,厚积薄发,向“世界面料之都”进发。盛泽面料现今的市场地位,与往昔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国际上的一线品牌,如阿玛尼、路易威登、巴宝莉等,快时尚品牌如优衣库、ZARA、H&M等,其面料原产地就来自盛泽。

2017 中国棉纺织大会在沪召开

2017年11月27日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主办的2017中国棉纺织大会暨第五届第三次理事扩大会在上海成功召开。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协会有关领导、各成员单位代表出席会议,共300余名代表参加此次大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和上海纺织集团副总裁封亚培分别致辞。

端小平在致辞中指出,2017年我国纺织行业总体稳中向好,利润增幅明显,转型升级加快,在全球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2017年1~9月,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投资稳步增长,其中棉纺织业投资依然是纺织产业的主力军之一。但我国纺织业也面临一些困难,未来国际市场仍存在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外贸持续承压。目前行业中“脱虚向实”任重道远,棉纺织行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旧突出,区域结构调整普遍热衷追求全产业链。端小平建议,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审慎考虑。在生产方面,棉花的缺口问题值得重点关注,如高品质棉花缺口得不到较好的填补,将大大影响我国棉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机器代替人工是大势所趋,希望协会、科研院校和生产企业进一步紧密合作,推进智能化生产,实现行业进步。

封亚培在致辞中提到,上海纺织集团作为中国曾经最大的棉纺织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完全制造企业转变为以科技制造为支撑的服务贸易型企业。作为老牌企业,上海纺织集团没有故步自封,而是锐意进取,根据纺织的特点,不断的求变求新,提供更多推进企业需求、推动市场变化的服务。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致力于成为纺织服装新技术和新理念交流的平台,希望能为棉纺织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戬春作了棉纺织行业原料与纱布市场运行分析报告。叶戬春指出,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一半。在原料方面,2017年预计全国棉花产量将达到554万t,其中新疆棉花产量预计达到448万t。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在生产时对高品质棉花的需求越来越大,使新疆棉花产量占比持续提高。同时随着企业研发差别化产品的力度越来越大,差别化产品品种越来越多,非棉纤维应用占比不断提升。在生产运行方面,2017年1~9月我国棉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由于棉花棉纱价差呈上升趋势,企业经营效益转好。在进出口方面,2017年1~9月,我国纯棉布累计出口量大于棉混纺布,达到53.12亿m。2017年1~9月,越南纱线进口量达53.22万t,占进口总量的37.17%,是我国棉纱线最大进口来源国。为了保持我国棉纺织行业的优势地位,叶戬春建议进一步优化轮入、轮出储备棉的相关政策,增发棉花一般贸易配额,化解国内棉花供需矛盾。

中国纤维检验局公检一处处长于小新作2014~2017年度新疆棉花质量分析报告。2014~2016年新疆棉花质量整体平稳,2017年入库的棉花从现有的数据分析,北疆棉花的质量明显好于南疆,但也有杂质较高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许多加工企业为保证棉纤维长度,把籽棉和皮棉清理适当的缩短了工序,导致杂质的清除效率较低,企业购棉时需注意此问题。于小新对2017年储备棉从颜色、长度、断裂比强度方面做了简要质量报告分析。从统计数据来看,已售出国储棉颜色变异较为严重,淡黄染比例最高。

郑州商品交易所农产品部经理展祎对棉花和棉纱期货的现状及展望作分析报告。报告从多角度多方面介绍了棉花和棉纱期货。展祎说,棉花期货作为期货市场整顿后上市最早的品种,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基础加强,目前已发展成为期货市场最成熟的品种之一。考虑到新疆棉花产量提升以及顺应国家棉花政策导向,2017年9月郑州商品交易所设立了新疆棉花期货交割库,降低了交割成本,突出了新疆棉花价格标杆作用。自2012年开展研发,历时5年,棉纱期货于2017年8月18日挂牌交易。自棉纱期货上市以来,隐含利润逐步提升。对于纺织企业来说,可利用棉花、棉纱期货管控成本风险,锁定加工利润。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作了共同打造绿色纤维标志新品牌的报告。绿色发展是《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和重点工程,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是‘十三五’时期及今后较长阶段的重大任务。为进一步倡导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材料和绿色制造,提高绿色纤维相关产品的公信力,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与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联合打造绿色纤维标志。申报绿色纤维认证的产品在经过企业申报、形式审核、申报产品检测、实地核查后,绿色纤维标志管理委员会将为合格产品颁发认证标志。绿色纤维标志的建立能够进一步激发企业开发绿色纤维的积极性,促进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进而实现企业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

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家坤作了传承大工匠精神培养高技能人才报告。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魏桥纺织在人力资源方面有着独到的管理办法。魏桥纺织在人才培育方面常年如一日:坚持教育培训,积极开展竞赛、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坚持对技能人才实行“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建立了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薪酬制度,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动力。魏桥集团始终重视、关心技术人才,将以人为本放在战略高度,切实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上的难题,提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推动企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郑洁雯公布中国棉纺织行业“传承大工匠名单”并授奖。经过对申报人事迹材料的审核,最终119名来自一线的从业人员被命名中国棉纺织行业“传承大工匠”,其中,全国劳模9名,全国及省市地区人大代表15名,两会代表3名,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纺技术能手、全纺劳模等共计42名。郑洁雯表示,希望获得“传承大工匠”命名的同志们继续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育技能新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主持座谈会,并与有关领导、棉纺企业代表就2017年企业经营情况、加快技术升级情况、棉花棉纱期货和非棉纤维应用对行业的影响、下游需求、新疆发展、海外布局对行业的影响;对2018年储备棉轮出方案,缩小内外棉价差的建议;对2018年增加一般贸易配额的建议;对棉花加工贸易配额监管办法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深入的交流。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处长尹坚表示,配额管理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如何合理分配和监管,如何将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是下一步工作方向。希望企业做到如实申报,诚信经营,发改委将与中棉行协研究如何设计更为合理、完善的制度,促进纺织行业健康发展。

昌邑聚力振兴纺织服装产业品牌

作为著名的“中国纺织之乡”,纺织服装产业一直是昌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近年来,该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加大正向引导和逆向倒逼力度,以推动纺织服装的全产业链化、品牌化、开放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不断加快提质增效,振兴昌邑纺织服装产业品牌。

依托原有基础,推动全产业链化发展。华晨集团是该市纺织服装产业的一家重点企业,也是全产业链化发展的代表。近年来,企业通过实施精美化设计、精准化研发、精益化生产、精品化战略,形成了年产销300万件服装的垂直整合产业链能力和销售能力。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该市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加快旧动能改造提升和新动能培育壮大,将产品做精、做细、做高端,逐步实现由纺织到服装、由加工到品牌、由家用纺织到产业纺织的转型。目前该市共有纺织印染企业1 000多家,年织造能力30亿m、印染能力26亿m、服装加工能力60余万件,构建起了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及纺织机械等门类完整的全产业链条。

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品牌化发展。国际首创的高性能聚氨酯仿头层皮超细纤维合成革等产品是由山东同大海岛公司研发而成,经鉴定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这是该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产业品牌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该市视品牌培育为产业发展生命,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内生动力,逐步实现了由“数量经济”向“品牌经济”的转变。目前该市的纺织服装企业共拥有国家博士后院士工作站1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中国驰名商标3件、山东名牌产品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6件。

发展智能制造,推动绿色化发展。偌大的车间干净整洁,机器由电脑全程操控……这是富润纺织科技公司车间内的景象,也是该市纺织服装企业中常见的场景。该市在加快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设备更新换代步伐、广泛使用数码印花机等先进装备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退城进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应用差别化直纺和新型纺丝冷却和废水余热回收、中水回用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生产、治污、管理的集中化,促进了产业低碳绿色发展。截至目前,精梳纱、无结头纱、无梭布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淘汰落后纺织印染生产能力5.1亿m、落后化纤生产能力近万t。

融入“互联网+”思维,推动开放式发展。已入驻创业实体92家、2016年实现交易额68亿元的中国棉纺城电商交易平台,是省“两化”融合重点项目,也是该市将“互联网+”思维深度融入纺织行业的重要载体。该市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依托跨境电商产业园、公用型保税仓库等优势,引导企业加大“走出去”力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密切线上线下融合,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不断加快,产业外向度和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目前该市有纺织服装出口实绩企业68家,设立境外投资企业13家、境外园区1家;2017年1~9月纺织服装行业实现出口总额13.6亿元。下一步新建的中国棉纺城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昌邑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和纺织产业电商创业园计划年内孵化电商1 000家。

河南《再利用纺织产品》地方标准出台

2017年11月下旬河南省《再利用纺织产品》地方标准新闻发布会举行。该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再利用纺织产品的标准,填补了我国纺织品再生领域的空白。该标准的出台,规范了河南省二手衣物有标可循、有标可遵,有标可检、有标可查的空白领域,引领全国旧衣回收和再利用领域的典范,为我国制定“回收再利用纺织品”国家标准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该标准对再利用纺织产品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贮运进行了规定,适用于通过公益机构回收、专业消毒维护后捐赠用纺织产品及接收捐赠的纺织新产品,不适用于婴幼儿用品。

河南省地方标准《再利用纺织产品》公示的同时也表明河南省旧衣回收领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该标准的出台,将有效提高我国纺织品再利用价值,有助于建立科学规范的纺织品再生体系,使我国纺织品再生行业健康发展,为减少碳排放及环境保护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化纤印染纺织
澳洋纺织
欢迎订阅2022年《印染》
我国纺织化纤行业碳排放估算的研究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欢迎订阅2022年《印染》
化纤联盟持续发挥技术创新链优势
印染书香
CTA 中纺院+ 化纤联盟 强强联合 科技共振
指甲油X水DIY大理石纹印染大放异彩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