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写作是有方法论的,且比所谓天赋更靠谱

2017-04-06 23:29张永迪
创业邦 2017年2期
关键词:咪蒙公众用户

张永迪

与争议齐飞的还有日益攀高的广告收入,背后成就咪蒙的究竟是什么?

落后要挨打,跑太快要挨骂。

“那我肯定宁愿挨骂。”咪蒙回答。

咪蒙,四川人,射手座,文笔辛辣,没见本尊会以为她应该是个火辣辣的川妹子。事实是,咪蒙一口软糯的“娃娃音”,很是有几分“志玲姐姐”的味道。

采访时咪蒙刚从欧洲回来,下了飞机就直奔办公室。因为连轴转,整个采访中她不停地喝咖啡。8位数的年收入、890万的微信用户、日活300万的读者,这些数字在带给她盛名的同时,也“附赠”了她高负荷增长的体重,以及年前的一场手术。

“去年,没选题了,你‘撕咪蒙就能火……”这是不久前做微信公众号的人在朋友圈提到的一句话,毫不夸张,这确实是咪蒙去年一年处于风口浪尖的真实写照。

显然,咪蒙的文章作为现象级的产品,通过对她本人的一次采访、一篇报道来说咪蒙的好坏对错显得有些草率。我们试图解读的,是她成为咪蒙的原因和其背后行得通的逻辑,以及那个在公众号后面每天码字的真实的四川姑娘。

备受争议的三观

讨厌咪蒙的人,说她爱煽动情绪、观点偏激、女权主义……

喜欢咪蒙的人,爱她爱憎分别、说的故事精彩有趣、能為女性说话……

然而,是什么成就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咪蒙?

成长在单亲家庭。咪蒙不讳言她是单亲家庭长大。她觉得赚钱最大的好处,是能让母亲坐头等舱、住五星级酒店,去各地旅游。关于儿时原生家庭的细节她并未透露,但我们可以想到她的母亲在她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或许也更容易让她生出“女性不易”的观点。

保护别人的使命感。咪蒙是射手座,她总结自己身上有“黑社会大姐大”的特性在。小时候,她是玩伴中的意见领袖,享受罩着所有人的感觉。

现在创业更是如此,她给员工买最高端的医疗保险,过年还给员工爸妈发红包,甚至想等公司再大点建专属幼儿园。“我从深圳来北京创业的时候,有员工要跟着我一起来北京,他们家人觉得他们是不是进了传销组织。现在,我想让他们以在我们公司工作为荣。”咪蒙说。

对于很多事情,她有性格使然的保护欲。这种感性驱使,让她很多时候都做不到完全中立和客观。

感情经历。咪蒙和他老公四岁相识,采访中她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我老公就是典型的‘李大仁,对我特别好!”她比喻的人物是前几年大热的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的男主角——陈柏霖饰演的“李大仁”,以体贴的暖男形象一度红遍两岸。可能是有了她老公作参照物,咪蒙对男性的行为标准要求更高。

生活中她就是个表达情绪化的人。“一杯咖啡,好喝我就会说怎么那么好喝,或者说这也太难喝了,你们都不要喝。我绝对不会说,这个咖啡一般好喝。所以,我生活中就是一个观点极端、爱憎分明的人。”她坦言自己只是用对待朋友的方式来和用户相处。

创业经历。咪蒙说她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有过苦等投资人仨小时的经历,对方明明就在办公室,但借故拖延不肯见她。“那个时候你做得不好,别人不愿见你也正常。现在做好了,投资人自然会来找你。”她说她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因为这意味着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一些东西。

理性创作,有迹可循的方法论比所谓天赋靠谱得多

鉴于如上所说的性格、经历以及她的文章,咪蒙应该是码字工作中的灵感型选手。毕竟她公众号里的故事容易让人产生“她身边怎么有那么多人发生戏剧化的事”的感慨。

公号里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吗?

“故事都是采访来的,但都是真人真事。事实是,有很多更戏剧化的事情,但因为太戏剧化了,我反而怕受众会觉得不真实,都没往上放。”

咪蒙介绍,公号里她讲的那些故事都是她和团队的自身经历,或者是从朋友那里采访得来的。“为了收集故事素材,我甚至还特意设置了一个文学助理的岗位。每次我要写什么主题,需要哪些故事,该去采访哪些人,我都会列好了让他帮我去收集素材。好的故事一定是带有真实性的,很多情节是你编都编不出来的。”咪蒙说。

故事,让咪蒙几乎全天都处于工作状态。去欧洲旅游,她无心游览景点,拉着导游问人家的感情故事。平时更是如此,她能为此和一个人聊三四个小时。“生活中处处都是故事,咪蒙说。我只是比别人更敏感,也就更容易发现故事。”

感性讲故事,但不感性写作。咪蒙做公众号之前不曾想过自己能做到日更这件事。毕竟,在记者阶段,她自称“拖稿天后”。现在,每天下午六点她就进入写作状态,无论如何十一点之前都要交稿。“我从不相信灵感,写作一定是有方法论的东西。”

不相信灵感,但相信数据。某种程度上,咪蒙对数据的依赖也成就了她的文章。她每天会和团队开会看数据,办公室的玻璃板上还留着当天的选题和前一天的数据分析。自己埋的包袱是否好笑,用户对什么话题最感兴趣,一个她认为好的标题用户喜不喜欢,这些她都要用数据来确认。她认为,用户的反应,数据表现的是最准确的。

之所以相信数据,也是因为吃过亏。咪蒙第一次创业做影视公司失败的原因,除了她没发挥自己创作内容的专长,去做了太多对外工作外,她说:“那时候还是容易想当然。创作者都容易有一个毛病就是自High。”做编剧的时候,她也容易沉入自High的状态,“觉得自己做的东西就是好笑,用户不买单就是傻。其实不是,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用户,他们比你想象的聪明得多”。

成熟的训练体系。咪蒙这个公众号早已是团队运作,然而,要让最终体现出来的状态始终是咪蒙一个人的创作风格并不简单。咪蒙尝试过放手,推公司同事的文章,以及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自己口述让助理打字,结果,广告客户和读者用户都看出来并不是咪蒙自己写的。

“所以,读者和客户是相当聪明的。”咪蒙说。从此以后,她都是自己写。而团队除了帮她收集素材,另一个对她来说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取标题。“每人十分钟取十个标题,然后我们再放到群里投票,看哪个标题的数据最好就用哪个。现在很多时候,最终的标题用的都不是我取的那个。”咪蒙介绍,他们供检阅标题质量的群也有讲究,群里的这些读者,按年龄和职业属性划分,不同的标题在不同的人群中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如何让自己的员工做到十分钟列十个标题?“今年我整理出了一套新媒体训练手册,为的是让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和员工三个月就能上手写出符合市场规范的文章。”咪蒙说,“如果够努力,半年内成大号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在咪蒙眼里,在写作上,有迹可循的方法论比所谓的天赋靠谱得多。

选择了公众,就要有面对争议的准备

关于争议,咪蒙几乎从未正面发声回应过,原因是什么?

“信你的人自然信你,不信你的人多说无益。”

真的能做到完全不在意?

“可能是我周围的人对我太好了,家人朋友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就好,我不在意不认识的人怎么看我。但是最近,有朋友跟我说,我的文章尺度太大,有小孩看怎么办。如果不是朋友,我会觉得那你就不要让你家小孩看我的文章啊。但因为我在乎他们,所以也在反思。”最后她说,未来关于“污”的、“脏话”,确实要注意。

除此之外最有争议的偏激、双标、极端,这些会改变吗?

咪蒙把声音提高了好几度,一脸委屈:“我生活中就是这样的人,你让我怎么改变?”

不是为了迎合用户特意这样做?

她坚决摇头:“我不是迎合,而是在意我的用户。生活中我本来就是‘三俗的人,我以前的博客比现在尺度大多了。现在我是学会了对大众敬畏。”咪蒙说,唯一和生活中不同的是,生活中她是个不愿和人有正面冲突的人,而她的写作人格会给人“凶”的感觉。“可能是我生活中太怂了,内心渴望成为的那一面都放到了写作里。”咪蒙说。

咪蒙毕业于山东大学,研究生期间学的是哲学。她发表在《独唱团》杂志首期上的文章《好疼的金圣叹》一度广受好评。那个时候的咪蒙文艺、小众、底蕴十足,加上又在南都有长达十多年的记者生涯,这些经历促使大家认为咪蒙该是个“有深度”的文艺女青年。

咪蒙回答:“深奥的东西我也可以写,如果是放在文艺杂志上,我肯定不会用现在的文风。但是公众号就是碎片化阅读,人们每天睡前会看一看,工作一天本来就很累了,为什么还要给用户看深奥难懂的东西呢?把文章写得浅显易懂比深奥更难。”咪蒙创业前后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不怎么看剧了,尤其烧脑的,“太累了!”

关于争议,最想澄清什么?她想了半天,双手托腮:“唯唐(注:咪蒙的儿子)上学那件事,我还挺委屈的。”据咪蒙所说,她并不是利用了特权让儿子有学上,而是她那篇文章发出后,儿子现在就读学校的工作人员看到了,主动联系的她。“那是一所私立学校,本来学生就没有招满。我儿子刚去上学的时候,他们班只有4个人。学校因为正好还没招满学生,就联系我了。”

咪蒙还讲了唯一一次跟人起冲突的事。那时她还在南方都市报做记者,在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主编问她另一位同事的文章的不足之处。后来对方得知后,觉得咪蒙的行为是在背后打小报告,怒气冲冲地来和她对质,咪蒙不甘示弱:“我就是说你写得不好怎么了,你这篇文章就是写得不好!”对方的回答令咪蒙至今找不到可以回击的言词:“哪怕我写得不好,但是你的行为不高级。”

如今咪蒙和这个同事早已和好如初,但是她对冲突仍旧心有余悸。她说,去年的八九月份是她最受争议影响的一段时间,“看了很多佛学的书才让自己慢慢走出来”。她表示,不在意是觉得喜欢自己的读者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不喜欢自己的就没有必要去解释了。“但是还有一拨人,他们对我是没有既定印象的,很多时候他们会被讨厌我的人影响。”因此,咪蒙坦言,现在自己要适应,关于争议,偶尔还是要出来澄清的。

咪蒙背后的十月初五将是一个新媒体集团

去年年底,关于公司的方向,咪蒙面临着不少决策。到底是要做一家公司呢,还是延续家庭式的小作坊形式?她挺纠结的。

从第一次创业到现在,她都很享受公司同事如亲人般的感觉。刚来北京时,她和同事租房子住在一起,吃住办公都在一间屋子。“这样当然很好,但是公司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就要有制度,有新的人进来。不能只打感情牌。”咪蒙说,这是她的融资顾问给她的建议。

为了让跟着自己的员工未来能买房买车、过有保障的生活,咪蒙开始考虑做大。目前,公司构成主要分两大板块,一部分是以咪蒙公众号为主的新媒体团队,另一部分是她从深圳带来的编剧团队。

咪蒙告訴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今年她会陆续展开自己的新计划。比如培养一群细分领域的公众号,实现自媒体矩阵。另外,他们也有新的剧本正在策划中,年底可能会有一部大电影上映。

盈利方面,除了业内皆知的广告收入,咪蒙在影视上也有布局。未来,十月初五将是一家以服务女性用户为主的新媒体集团,里面包含内容、影视。

能有今天的成绩,咪蒙说跟自己是二次创业分不开,“很多错都在第一次的时候犯过了,因而会比较清醒”。从最初开人都会哭三天,到现在对整个商业模式运筹帷幄,咪蒙无疑是公众号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但是要想把这个红利吃透并继续吃下去,她也要不停地给用户带来新内容。毕竟,如她所说,用户是相当聪明的。

猜你喜欢
咪蒙公众用户
您拨打的用户已恋爱,请稍后再哭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自媒体该从“咪蒙”身上反思什么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咪蒙”之死:毁三观,终毁了自己。再也不见,毒鸡汤
再见,咪蒙;你好,“咪蒙”
信用卡资深用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自媒体,咪蒙个案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