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研究

2017-04-06 03: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劳动力常态农民工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研究

孟延涛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日趋下降,面临转型升级,宏观经济经济政策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线,而传统产业容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面临深刻转变,日趋严峻。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怎样稳定和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不仅关系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人民是否能够共享改革红利,增强人民获得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经济新常态;农村劳动力;就业;对策

一、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8171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5%。其中,本地农民工11237万人,增长3.4%;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增长0.3%。就总体而言,工资水平偏低,工作环境恶略。虽然工资水平不断增长,但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农民工资仍处于社会工工资收入的最低水平,而高收入的部分,大多从事高危行业。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工作于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的中小企业,就业稳定性比较差,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随意辞退现象时常发生。农村劳动力还面临就业信息缺乏、维权渠道不畅的困境,由于所处环境和自身了解就业信息的渠道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就业,通过亲戚、熟人、老乡获得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虽然政府和社会日益关注农民工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农民工的相关权益,但当农民工的权益受到危害时,企业内部维权艰难,工会力量微弱,并不能发挥其作用,而通过司法形式,相应的费用高、周期长,农民工难以重负。并且农村劳动力出现分层现象,老一代农民工逐渐减少,而以80后为主题的农村劳动力逐渐增加,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技能水平不高,并且抗压能力下降,对工作环境和职业规划要求提高。根据调查,文化程度与就业行业存在很大程度的相关性,初中及以下农民工大多从事建筑业,高中及以上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需要认真分析新的形势,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稳定,

二、经济形势转变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一)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此时国内外经济环境已经面临深刻的变化。外部市场需求疲软,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诸多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型,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都是经济新常态的主要表现。但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去产能,其主要领域就是制造业,我国的制造业过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就业领域,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具有重要影响,并且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别极大,东部地区在调结构去产能的过程中,一部分制造业向东南亚迁移,另一部分向中西部迁移,而中西部一直是农村劳动力提供的主要区域,虽然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本地就业,但并不能忽视就业岗位总量的减少。而且制造业的也在进行产业升级,进一步智能化制造,对普通用工的需求进一步压缩。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有有利的一面,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日益提高,服务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但现代服务业也正在分化裂变,像金融、咨询、设计一类的岗位对人员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农村劳动力并不能适应此类岗位,更多的是从事低端服务类岗位,而相应的工资收入一边偏低。与此同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正在加速发展,也会释放一批农村劳动力出来,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严峻。

(二)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变化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是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随着前期的人口政策效果的显现,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逐步加深,农民村劳动力的总体数量正在逐步减少。而且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的提升,大部分人面对现实情形,不再是初中或者初中未毕业就外出寻找工作,更高比例的人接受高中教育或者职业院校的教育,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矿山,建筑业普遍的压缩用工需求,而传统农村劳动力主要的流向地区的东南地区的大加工行业,由于用工成本的上升,外贸出口需求的减少,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也在大量减少。而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的大力发展,催生了新的业态,如因电商发展而迅速的扩张的快递行业,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现在政府大力倡导创新创业,为此配套了大量的政策措施,为有技能和有思想的农民自己创业,以解决就业提供了新的路径,综合来讲,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端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低技能,低文化水平的岗位正在大量减少,而有一定专业特长和职业技能的岗位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劳动力的供给端,劳动力的总量出现拐点,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新生劳动力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但限于教育模式,需求和供给并不匹配,而且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尤为突出,需要加强引导,使农村劳动力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供给和需求相适应。

(三)经济新常态下制度变化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政府进行了深化的改革和政策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政策、城镇化政策的调整。在户籍政策方面,破除城乡二元的户籍政策,对农村人口落户城市,针对大中小城市区别对待,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在土地政策方面,对农村土地进行三权分置的改革,明确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为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化经营打下基础,释放农村劳动力。在农业政策方面,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出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要求农村劳动具有专业技能。在城镇化政策方面,提出新型城镇化政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民转变身份,这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存量水平。政策制度的变化,要求农村劳动力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从容面对,农村农业的变化和新的经济形势。只有如此,不论是进城成为市民,还是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都能够实现更好就业。

三、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政府应该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提升中发挥主导作用,参考其他国家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验,做好宏观的规划,立足现有条件,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打破部门、地域、机构之间的界限,建立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培训机构。而作为用工单位的企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建立正确的资本观,不是把农民工仅仅作为劳动力,更要使其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本,这既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应加强对企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工人夜校、工人培训班等组织,这不仅能加强工人素质更能降低企业成本。作为农村劳动力的自身,农民工也要主动转变心态,加强自我学习,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可以充分利用公共资源,积极参加政府主办的各类职业培训班,有针对性的提升自我直接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总之,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政府、企业、社会),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使其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

(二)完善社会各项服务平台为其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化平台。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要从分利用各种信息化平台,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如网络媒体、电视、广播等针对农民的信息了解途径和企业用工发布渠道,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消除双方的信息沟通障碍和信息不对称。其次,应加强农民工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在农民村劳动力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加强保障措施,这也是体现社会公平和保障民生,增加人民获得感的应有之义。合理统筹社会资源,保障农民工能够利用相关资源,而在增量上,针对农民工相关社会资源的缺失部分,有针对性的增强缺失领域的保障水平,完善农民工的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最后,建立和加强农民工工会组织。虽然现在在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工会组织,但大部分企业并未建立该组织。并且已建立的工会也存在功能缺失,并不能发挥保障农民工权益的职能。应加强其职能,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该组织的权益,使其真正能够代表农民工的利益,与相关部门和本企业沟通,解决农民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维护其合法权益,并且发挥自身作用,组织相关学习,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这可以极大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三)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

我国由于之前的体制机制问题,一直存在城乡二元经济,城乡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大力发展乡镇经济,不仅能缩小城乡差距体现社会公平,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更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使其就近就业。这不仅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务工成本,更活跃了县域经济,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遏制农村的空心化。发展乡镇经济,就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对农业实施一定规模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根据新的“三权分置”土地政策,加强引导,进行土地流转,在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失地农民转变身份成为职业农民。与此同时,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把农村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社,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政策扶持,根据经营特点延长经营链条,以此来容纳更多的就业。其次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乡村经济结构,拓展农业经济产业链,在经济提质的过程中,吸纳更多就业。最后,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发展新的经营主体、经营模式。例如发展订单农业、农村电商等,不仅使乡镇经济结构更趋合理,更能增加就业,农民增收。

[1]谢勇,周润希.农民工的返乡行为及其就业分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02).

[2]张敏,祝华凤.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与社会认同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01).

[3]李哲君.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工资收入效应[D].华南农业大学,2016.

[4]丁志慧.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长江大学,2016.

[5]明娟.农民工就业质量状况及变动趋势[J].城市问题,2016,(03).

[6]高春雷,李长安,石丹淅.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管理,2015,37(12).

[7]何勤,李倩,汪昕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社会风险预警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5,(06).

[8]梁海兵.农民工城市就业:搜寻渠道与匹配路径[D].浙江大学,2015.

孟延涛,男,河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猜你喜欢
劳动力常态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