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不通之院”设计

2017-04-06 07:5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4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天井院落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苏州园林“不通之院”设计

钱逸馨甘露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将《浮生六记》中出现的名词“不通之院”进行解读,经过对苏州几个保存完好园林的调研,对其中所出现的“不通之院”进行归纳,试图对苏州园林中“不通之院”设计的特点、分类和功能进行总结,提出一种对苏州园林中天井、院落等空间新的分类方式。

不通之院;苏州园林;天井;院落;模糊空间

一、苏州园林“不通之院”概念及出处

清朝乾隆年间文人沈复于《浮生六记》中谈园林虚实相生手法时,曾提及不通之院一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1]”本文所指“不通之院”可将其具体化为不具交通功能的院落,即无法由此通向另一处的院落。

二、与灰空间的区别与联系

“灰空间”作为近来建筑的热点之一,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通常对其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指有上界面,无侧界面的空间,即有顶无墙的空间,如古典园林中的亭、廊等;二是较为广义的概念,即处于两种确切空间之间的模糊空间,都应属于灰空间的范畴,如介于室内和室外间的过渡空间,传统民居建筑中庭院与天井、檐廊、门楼或门道、亭、照壁等都可以看作是灰空间的表现形式。

灰空间,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开敞的。[2]

而“不通之院”并没有这种限制,甚至四周完全封闭的小庭院也是不通之院的一种特殊形式。“不通之院”是庭院、天井空间的一种,较“灰空间”概念的前者而言,“不通之院”完全不属于“灰空间”,且与灰空间的限定条件恰巧相反;但较后者而言,“不通之院”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是“灰空间”中的一种。但无论怎样分类,“不通之院”具有它们的大部分功能,且与之息息相关。

三、苏州园林“不通之院”的特点

(一)模糊性。在苏州园林中,“不通之院”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空间,相较于室内,它是是外部空间,而相较于建筑以外的更广的周围环境,它又是具有围合结构的限定空间,它又成为内部空间的一部分,所以它的所属难以界定,具有模糊性。

(二)多样性。“不通之院”是指有侧界面,无上界面的空间,即有墙无顶的空间。它的围合形式具有多样性,以三面围合为主,也存在少量四面围合;以固定界面为主,也存在少量活动界面。它的空间形式具有多样性,以矩形空间为主,也存在不规则形状空间;空间中以放置竹石为主,也存在只进行铺装的空间;空间的面积大小也具有多样性。

(三)地域性。江南苏州一带降雨充沛,天气炎热潮湿,且日照时间较长,对建筑设计产生的主要功能需求便是遮阳、隔热、通风。经充分考虑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故苏州园林内“不通之院”一般狭长高深,且横向布置,以减少日晒。且通常在房屋之间留出狭小的空间,即不通之院,以获取穿堂风。廊两边有时会出现对称的两个小而狭窄的天井,俗称“蟹眼天井”,是苏州民居的地域特色之一,它们作为“不通之院”的一种形式,可以有效防止西晒和冬日西北风的侵袭,同时还具有滴屋檐水、垂直绿化遮阳、白墙反射增强厅楼内光照等作用。[3]

(四)虚实结合。在苏州园林内,设计者常在“不通之院”的设计上结合框景、漏景等造园手法,在它的立面上开一些花窗、漏窗,身处其中,人与外界既有隔又有通,实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形态层面上,“不通之院”本身作为围合而成的空间,墙为实,院落为虚,构成外“实”内“虚”的关系。布局层面上,“不通之院”作为无顶(上界面)的空间,为虚,而建筑作为有顶的空间,为实,二者交错连接穿插,虚实相生,形成独特的空间序列。

四、“不通之院”的分类

“不通之院”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本文依据其位置与封闭性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建筑边缘空间。在园林建筑的边缘,有时会存在一些依附于建筑的空间,又称宅边天井,通常具有两种存在形式。

一种位于建筑与庭院之间,是建筑窗扇外侧的小天井,一般这种天井外侧是园林的较为开放的主庭院,墙面运用漏景手法设花窗,其功能主要是在建筑内部感受到自然的同时增强其领域感和私密性,使它们的边界更加清晰,成为庭院与建筑间的过渡空间;另一种位于建筑与建筑之间,以矩形空间为主,在其中植花木、点缀石景,在其相邻建筑墙面设置门窗,其进深或开间与两边的建筑相等。其主要功能与现代的房屋间距设置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建筑内部的通风采光创造了条件。

(二)廊道边缘空间。廊道空间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十分常见的灰空间,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被广泛运用。由此也产生了多样的廊道边缘空间,可由形式将其分为两种类型。

其一,廊道边角空间,由曲廊与墙产生的不规则边缘空间为主,也有直线型廊道与两边墙产生的“一线天”式的小天井。对这些空间死角进行巧妙利用,主要用于廊道的采光和解决下雨时,廊道屋面落下的雨水的排水问题,或通过种植花木、点缀石景来增加在廊道行走时的趣味性,产生移步换景之感。

其二,廊道围合空间,由抄手廊与墙围合而成的空间,侧界面的三个面由廊道的柱或栏杆围合成“U”型,院中种植花木、点缀石景,其主要功能是引入自然景观、采光、调节微气候等。

(三)院落式空间。相较边缘空间,院落式空间尺度较大,开门于一个界面,人可由从一个空间进入却无法通向另一个空间,院内植花木、点缀石景,实中有虚,如有实无。其主要功能是将自然景观引入室内,对建筑内部气候进行调节,通风采光。

(四)四面围合式空间。苏州园林的“不通之院”中偶尔会出现由墙四面围合而成的空间,空间较为封闭,不设门,只在墙面开设漏窗,人无法通行。有的在其中植花木、点缀石景,有的则是“一线天”式的窄小天井。前者主要功能在于把自然引入室内,而后者主要功能为滴屋檐水,白墙反射增强厅楼内光照等。

(五)活动式围合面空间(子园)。苏州园林中有以隔扇为出入口的小院,这种活动式的围合方式可以灵活的控制该空间的私密性,是围与透的统一体,其中种植花木作为主人闲情逸致的寄托之处——园中之园(子园),空灵通透的隔扇和花窗使建筑立面虚实相生,增加了光影变化,创造了互相渗透的空间层次,优化了光环境,减少眩光。

(六)蟹眼天井。蟹眼天井是苏州地区对民居或园林建筑中窄小天井的独特称呼,因像“蟹眼”一样小而得名,常在中轴线两侧以对称的形式出现,由于宅第有限的空间而产生,主要用于采光和通风。

[1]沈复著.浮生六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黑川纪章.黑川纪章专刊[J].中外建筑,1984(6)

[3]崔昆仑,徐颖.传统民居中的模糊空间[J].浙江建筑,2011,05:1-5.

[4]张翔.江南古民居天井空间的当代设计诠释[J].美术教育研究,2012,15:162-164.

[5]管宁彤.探究江南传统住宅天井空间在“零能耗”建筑中的应用——以苏州东花桥汪宅为例[J].江西建材,2016,02:29-30.

[6]贾静怡.天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式[J].中华建设,2016,01:94-95.

[7]张云飞.浅析传统民居建筑中模糊空间的情感内涵[J].美与时代(上),2012,06:66-67.

[8]曹星渠.苏州古典园林中“灰空间”的应用初探[J].现代园艺,2013,07:55-57.

钱逸馨(1993-),女,汉族,江苏苏州人,研究生在读,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建筑与园林设计。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天井院落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八一作品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雨天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苏州园林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
校园的天井花园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