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俄罗斯儿童文学汉译研究
——以《Двабрата》的汉译为例

2017-04-06 07:5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4期
关键词:汉译谚语儿童文学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俄罗斯儿童文学汉译研究
——以《Двабрата》的汉译为例

王雪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重要社会功能与价值。有很多精彩的儿童文学译入中国,对青少年读者的思想与品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接受美学理论与儿童文学的翻译实践结合,讨论儿童文学翻译的有效方法。

儿童文学;接受美学;翻译

一、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康茨坦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提出来的,后经姚斯和伊塞尔的共同发展,成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影响深远的一个美学流派——接受美学流派。它的核心是从读者接受出发研究文学作品,认为读者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文学作品的价值最终是由读者完成的,读者成为文学史发展的最终仲裁人。”(周来祥、戴孝军,2011:4)可见,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具有主体性与创造性。读者可以决定作品的存在,一部作品如果想传播思想并源远流长,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理解、接受方可达成。

二、俄罗斯儿童文学的汉译策略

(一)语言的简易与形象

由于儿童读者知识储备与社会阅历不足,对语言的掌握未成体系。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要注意考虑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行文时要选择简单易懂的词汇,遇到长句翻译时,要转为短句形式,人物对话尽可能的生活化、童趣化。

例...не хочу я,чтоб подумали,что я чего-нибудь да побоялся.

译文:我可不想让别人认为我是胆小鬼。

[分析]原文是两兄弟中弟弟的一句话,他表达的意思是“我不想让别人认为我什么都害怕”的意思。此处把从句做了转换,译为“我可不想让别人认为我是胆小鬼”,用“胆小鬼”这样的形象去表意,使译文更加简洁明确的同时,也让语言更加生动,更富感情色彩。

(二)节奏感与押韵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对节奏与韵律的兴趣上。儿童首先会把注意力放在节奏与韵律这方面,其次才是内容,这也就要求译者在处理译文时将节奏与韵律把握好。”(项思琪、张白桦,2015:122)所以,在翻译俄罗斯儿童文学时,也要注意译文语言的节奏感与押韵。

例В лесу придет река:пускай плывет через эту реку на другую сторону.Увидишь медведицу с медвежатами:отними медвежат у медведицы и беги без оглядки прямо в гору.

译文:在森林里你将会看到一条河,游到河的对岸。到了对岸你会看见一个熊妈妈带着两个熊宝宝,去抢走熊宝宝!抢完快跑!马上进山!不要心软!

[分析]медведица和медвежонок分别代表母熊和熊崽,此处考虑到儿童读者的接受视野与童趣形象的塑造,翻译为“熊妈妈”,“熊宝宝”。一是这种“儿童语言”的运用,既符合儿童文学的要求,又容易被儿童接受。二是“熊妈妈”,“熊宝宝”两个词的连用形成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对儿童读者来说更有美感。另外,在“отними медвежат у медведицы и беги без оглядки прямо в гору”的译文中采用了四字词语连用形式,这是文学翻译中常用的修辞手段,四字词语的连用使译文富有节奏感,可以增加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

由于儿童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译者也需要考虑译文的篇章建构。语篇并不是语法意义上的词汇以及句子的结合,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下,带有逻辑关系的、意义完整的一篇文章,一个段落,一句话,或者仅仅是一个单词。所以翻译也不是字词句的逐一翻译,译者需要考虑译本的语义传达是否准确,逻辑关系是否连贯,译文是否能被读者所理解消化等问题。

例Тогда старший сказал:

— И пословица говорит:“Искать большого счастия — малое потерять”;да еще:“Не сули журавля в небе,а дай синицу в руки”.

— А я слыхал:“Волков бояться,в лес не хоА меньшой сказал:

дить”;да еще:“Под лежачий камень вода не потечет”.По мне,надо идти.

译文:哥哥说:“常言道,寻求大幸福,总要做出点小牺牲。”还有那句:“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弟弟又说:“我也会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还有”懒人一事无成”,所以我认为,我们该去。

[分析]童话中兄弟俩运用了谚语来各抒己见。译文中进行了增译,加入了“我也会谚语”。目的就是为了让言语不突兀,形成反驳的语气。如果不增译,弟弟直接回复接下来的谚语,会使语篇在语义连贯上的稍显不足。所以对于儿童读者来说,这种增译会起到一种“缓冲”的效果,使译文更具逻辑性。

(四)分析儿童文学教育意义

俄罗斯儿童文学对儿童读者具有思想塑造与教育指导意义,作为译者也有责任让译文能够实现这种教育指导意义。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上的教育,一是对于儿童读者的品格塑造,二是语文教育。

在儿童品格的塑造上,儿童文学主要通过文章故事主旨来传递教育意义,如《Два брата》这篇俄罗斯童话故事告诉读者不要因为害怕艰难险阻就放弃探索,所以译者在考虑儿童读者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实现译文的功能,即思想道德教育意义。

语文教育,指儿童文学需要在字里行间为儿童输入新知识,这就和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育近似,通过在课文中注入一些新的词汇、成语、典故来丰富儿童读者的知识面。在《Два брата》中也有“新知识”的注入,如Не сули журавля в небе,а дай синицу в руки(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Волков бояться,в лес не ходит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由于俄汉文化的差异,在涉及到俄语谚语的翻译上一般不引入异国情调,用意义相近的汉语谚语替换即可,这种翻译方法也可以让中国儿童读者加深对中国谚语的学习。

三、结语

通过上文对接受美学以及俄罗斯儿童文学汉译问题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接接受美学让翻译的视角不断转向读者,译者的主体性也在不断提高。以读者为导向的翻译对俄罗斯儿童文学的汉译工作有指导与鞭策作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周来祥,戴孝军.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J].贵州社会科学,2011(8)

[2]项思琪,张白桦.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6)

[3]靳涛.从接受美学视角看俄罗斯儿童文学的汉译——以《鼻烟壶里的小城为例》[J].俄语学习,2015(6)

蔡毅,虞杰,段京华译.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

[4]谢林霞.论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申媛媛.接受美学环境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分析[J].安徽文学,2017(3)

王雪(1994-),女,汉族,黑龙江海伦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俄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汉译谚语儿童文学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说说谚语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
谚语趣画(一)
适应与选择:俄语“关于”类复合式标题汉译模式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