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古镇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2017-04-06 07:5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4期
关键词:古镇文化遗产文化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2160)

巴渝古镇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权凤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2160)

毕加索曾经说过:“真正的艺术在东方”,古镇作为东方文化的起源和艺术的综合体现,其必定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从巴渝古镇的保护现状出发,然后总结出巴渝古镇必须采取的保护模式,为以后古镇保护提出新的解决思路。

巴渝古镇;古镇;水文化

一、巴渝古镇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重视不够,保护意识淡薄

古镇水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从人们对水文化遗产的重视度和全社会的广泛认知度,在中国这项工作开展的比较晚、基础薄弱、重视度不够,目前面临的形式十分严峻。一方面古镇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需要资金多、覆盖面广的社会公益事业。另一方面许多古镇把水景观作为古镇旅游发展的契机,但对古镇水文化的认知模糊并忽视了水文化内涵发展,所以导致古镇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的缺失和监管的漏洞。许多宝贵的桥、堤、闸、坝、堰、井、泉以及沿河重要的水景观、历史建筑、文化古迹,由于保护不到位而遭到洪水猛兽和人为的破坏,历史上曾经因水而名的巴渝古镇走向衰败,甚至一些蕴含巴渝水文化的民间文学艺术因为缺乏正确、有效的保护手段和方法,缺失发展空间,缺乏继承人而失传。

(二)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健全

巴渝水文化遗产非常特殊,它是巴渝人民千百年来从事水事活动的产物,与水密不可分,以水载物,以水载道。其保护工作一方面需要得到文化部门的鼎力相助,另一方面还需要水利部门从专业的角度去制定科学、专业、有效的保护方案,同时也需要得到全市乃至全国水文化爱好者的“出谋划策”。目前,因巴渝水文化遗产在文物保护中的“边缘化”特质,所以,重庆市水利部门目前尚未建立起水文化及水文化遗产的科学评价体系和相关配套政策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巴渝水文化相关的宣传推广工作体制机制来负责推进水文化各项工作。至今,对巴渝水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非常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形成巴渝水文化发展所需的良好的外部条件。水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破坏再进行有效回复几乎不可能,所以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三)保护工作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重庆乃至全国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重庆涉及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虽有规划,但是监管、执行方面有待加强。近几年水利部门正在开展全国性的水利普查,江、河、湖、库等水利基础设施是普查的重点,部分内容也涉及到水文化遗产的范畴,但是没有对水文化遗产进行专项调查,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基于以上种种现状,所以必须采取开发与保护双轮驱动模式。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①”水作为人类生命之源在已为世人所认识和理解,而对巴渝水文化在解决当今水问题作用方面还不被人们普遍认识②。

二、巴渝古镇水文化开发与保护必须采取双轮驱动模式

安居古镇因为水的蜿蜒崎岖而美名在外,磁器口古镇因为嘉陵江的水而更具吸引力,松溉古镇因三面环水而更具灵秀之气。水极具生命力与表现力,既能表达细腻柔和之情,又能表达义薄云天的豪气之情,可谓丰富多彩,灿烂多姿③,如果能把巴渝水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里,必定能增加古镇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水已经是巴渝古镇的灵魂,水文化的挖掘、打造和保护将成为古镇的文化核心。水文化与古镇水景天衣无缝的融合,使得古镇既有历史情韵,又有自然之美,不仅体现原始生态文化与社会环境,更能体现巧夺天工的现代科技之美,总之古镇水景因为水文化而达到了最美、最高的境界④。

(一)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对策

“事实上,每种文化都不可能承受和接纳现代文明的冲击。矛盾在于:怎样变得现代,如何回归,如何复兴一种旧式的、蛰伏的文明并参与全球文明。⑤”“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今巴渝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其重要部分就是对巴渝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只有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水文化特色,巴渝古镇才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在众多古镇中脱颖而出。

1.加强宣传推广,提高民众保护意识

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揭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强烈的文化感染力。水文化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吃、住、行”方面。有关“吃”,重庆美食中享誉全国的是火锅。传说重庆火锅是从前在长江上捕鱼、打捞等的船工冬天为了取暖、驱寒而做的较为考究的食物,日渐成风,最终成为美食。重庆当地的一些火锅品牌更是强调其水文化特色,如桥头火锅、满江红火锅、前夫火锅等,另外水煮鱼、水磨豆腐等美食也烙有水文化印迹。有关“住”,风水学是一门独到的学问,水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千年来巴渝古镇劳动人民居住讲究依山伴水,临水而居,做到近水但可以避水的目的。有关“行”,古代出行的重要方式就是走水道,安居古镇被三条水系环绕,来往船只甚多。因此,一定要加强水文化的宣传推广,加强水化遗产保护的宣传,让老百姓认识到巴渝古镇水文化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现阶段政策的不完善,极大地制约了水文化工作的开展和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要从法律、制度、体制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水文化及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扶持力度。一是国家和地方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力度。要制订完善有关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从法制层面提高社会对文化遗产的支持度和保障度,从而为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二是水利部门要加强水文化有关的政策制度的制订完善。水利行业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制订出台相应的政策,使水文化得到更好的推广,水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部门之间要加强横向协作,会同文化、文物、旅游等部门共同制订有关水文化推广和遗产保护开发的政策制度,制订相关的标准和举措,增强政策的适应性和覆盖面。三是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体制。各级水利部门应从行业管理的需求出发,建立起满足水文化事业健康发展需要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培育和探索建立健康、稳定、繁荣的水文化市场机制,可以重点在水利文化旅游、水利博物馆建设等方面进行尝试,寻求结合点,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3.实施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建设

一是制订保护规划,完善保护机制。水利部门应牵头建立古镇水文化保护工作机制,对区域内的古镇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掌握古镇水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主要问题等,建立相关数据库,为保护开发工作奠定基础。制订古镇水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组织规划的分步实施,并对水利及其它行业涉及水文化遗产的建设项目进行监督,促进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发掘整理,促进传承发展。三是注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可以使水文化实现最佳的社会效应。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使文化得到更好地展示并对社会进行回馈,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

(二)安居古镇特色风貌区的整治方案

1.迎龙门码头

迎龙门码头地处西街和十字街中部,是沿江游线的起点,是琼江自然景观和大夫第、太平街人文景观的结合点。经过赵万民团队整治后主要布置渡船和游船码头,设置亲水广场、观景休憩亭阁,以期在青山绿水掩映之中透出古镇的活力,并反衬其静谧和幽古。

2.下码头

安居古镇的下码头地处涪江、乌木溪两江交汇处,视线较为开阔,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秀丽,是古镇水上要埠、水上景观向陆地景观渗透的起点。赵万民团队在此规划设计了滨水广场,既是居民、游客娱乐活动及观景的场所,也是码头客货运集散地。

3.岸线

安居古镇涪江、琼江两江交汇,乌木溪蜿蜒其中,三江六岸绵延数KM,岸线景观秀美。其中乌木溪两岸垂柳青青,已结合河岸整治形成整齐的岸线,沿岸有花园、广场、景观步道,化龙桥、会龙桥、大星桥横卧溪上。琼江风平浪静,北岸是琵琶岛,南岸是太平街,从迎龙门至莲花桥,岸线平缓、亲切,沿岸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是古镇最具人性化的岸线之一。涪江在安居古镇由北而至,掉头向东,水域宽广,岸线北缓南陡,沿江步行,即可观水天一色,又可见渔舟唱晚,是安居古镇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带之一。作为山水相依的安居古镇,岸线是体现山水景观风貌的主要因素。在整治中体现山体及古镇轮廓,体现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的有机结合。岸线作为古镇滨水景观带,接纳游客与居民,是休闲娱乐场所,人性化设计时重要的环节⑥。

水文化与古镇水景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是文化精神形态,一个是文化精神指导下的物质表现形式,两者的融合实际是一个分析渊源、展现渊源的设计过程,过程中间既要传承水文化,又要保护与发展古镇景观,或许有着看似两难的嫌疑,但是实际上只要设计的“适度”,运用适当的现代生态手法,就能达到古镇景观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完美契合,两者相生相伴,互相共存,促使传统水文化在古镇水景中重新焕发生命力。

三、结束语

古镇水文化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文化,在今天,为了实现水的可持续发展,人类需要有共同的文化,因此中国不论是在进行水文化的研究、建设还是应用,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一方面使中国优良的水文化能够走向世界,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应该大力吸收世界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丰富的水文化,应用于中国的水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很快地提高中国的水文化建设和应用的水平。加强水文化的研究、建设和应用,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上的水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意识和制度层面上的建设,提高人们对人水关系的认识,强化可持续利用水的制度建设和行为建设,这是缩短中国和国外的水文化建设的差距的重要环节。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63.

②郑大俊,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

③曹磊、穆雪男,建筑与文化,2014年9月

④曹磊、穆雪男,建筑与文化,2014年9月

⑤[英]约翰·沙克拉.设计——现代主义之后.卢杰,朱国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⑥赵万民,安居古镇,东南大学出版社

[1]赵万民.巴渝古镇聚居空间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引自《铜梁县志》

[3]赵万民.龙滩古镇[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权凤(1986-),女,河南商丘人,研究方向:景观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古镇文化遗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古镇之旅
谁远谁近?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