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17-04-06 08:41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公有制共同富裕市场经济

张 彦

(天津师范大学社会主义研究所 天津 300387)



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张 彦

(天津师范大学社会主义研究所 天津 300387)

苏东剧变以后,市场社会主义使西方社会有些人还对社会主义抱有希望。市场社会主义表明,市场和社会主义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并存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只有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这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可以根据各国国情的不同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虽然市场社会主义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坚持的根本原则不一样,但它的有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可以借鉴的,所以了解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吸取其理论中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部分,也要注意两者的根本区别所在。

市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社会主义概况

“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便是我们所指的市场社会主义。”[1]美国颇具有权威性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给市场社会主义下了这样的定义:“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规律。”[2]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发展阶段是20世纪20、30年代,这是市场社会主义初步形成时期。该时期最著名的就是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提出的“兰格模型”:社会主义经济运用(试错法)在没有本来意义市场的情况下,中央计划局可以模拟市场机制求解经济均衡方程式来确定物价,解决经济运算、计划预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兰格的总体框架还没有脱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第二发展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一些东欧、苏联经济学家主张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用两者的优点去克服对方的缺陷,实行一种有机的良性结合。这种模式是“分权模式”,是一种二元机制理论。分权模式在利用市场上前进了一大步,不再是模拟一个虚假市场,而是鼓励真正的市场竞争,因此可以看做是兰格模式后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要的发展。

第三发展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起,一些英国左翼理论家提出了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又包括“市场联姻论”和“市场主导机制论”。在“中性机制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只是一种追求的目的状态,而市场只是一种程序性的制度,两者并无必然的联系,也许资本主义完全脱离市场是不可能的,但是市场却可以脱离资本主义而存在的,市场可以而且应当与社会主义结合。“市场联姻论”的逻辑结果必然带来市场主导机制论,他们为市场大力辩护。

第四发展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在苏东国家经济改革失败的背景之下,一些社会主义者深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的原因和苏东改革失败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模式。他们有的更注重保证社会公平,有的强调经济效率,有的则提倡经济民主和劳动者参与。

二、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3年起,中国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市场的地位不断上升。至此,对于两者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市场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达到市场社会主义的目标。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一)两者的共同之处。第一,都极力促成平等公正。平等和公正是社会主义两大基本价值目标,市场社会主义主张要消除资本社会社会中的各种不平等收入,特别是资本的收入,在后来重新建构的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种种模式中,设计了各种制度来保证整个社会的平等公正。例如罗默“以银行为中心”的证券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的“联合股份公司”,容克“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的“公共所有局”等机构,都是用来保障平等公正的机构,很多制度都是为了求得一种平等公正,也即是这种价值上的追求,所以归为社会主义流派之中。

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消灭剥削扫除了障碍,也为社会成员共同平等享受着社会生产资料、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平等地向社会成员分配价值物提供了保障,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从根本上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平等和公正的追求。

第二,两者都肯定市场的作用。两者对市场的保留源于对市场效率的一种共识,在市场中,是处于自由竞争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优胜劣汰机制,而且由于个人知识的有限性,不可能对社会中的每件事都了如指掌,也不可能对社会中每个人的需求都了解,市场的自由竞争,正是体现的一种基于个人性的机制,由价格机制体现出个人的需求导向,因而不符合社会总需要的产品就会被淘汰,也就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试图达到一种“帕累托最佳”状态。

(二)两者的不同之处。第一,两者所依据的基础不同。在所有制上,后来的市场社会主义者们也没有坚持把公有制当成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根本保障,对待公有制的态度上出现了否定,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把公有制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不同的,罗默曾说“公有制是否如社会主义运动中一直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政治一经济制度中实现社会主义者需要的东西所必不可少的。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在对待财产关系的问题上,社会主义者应该是折中主义者:可能有许多所有制形式比传统的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形式更服从于社会主义的目的。”[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我国所要建立的市场并不是复制一个和资本主义一样的市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自身鲜明的制度特征:首先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保证,是社会主义进行按劳分配的制度前提,没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其次就是按劳分配。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产品以无差别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在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另一大根本经济特征,按劳分配保证了人们在分配关系上的平等,消灭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领域中的剥削现象;最后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两者的最终目标不同。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是平等主义,因此,他们的最终目标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均等化,都是为了使人们实现经济平等、地位平等、分配平等从而达到一种福利社会,在一些模式中有的把工人的收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劳动所得的工资,一部分是社会福利,主要就是指来自于社会公有产权的分红、社会保障等,以通过这样的措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实现一种福利化的国家。

而邓小平则说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认识到这种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而是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城市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通过先富带动后富,这里先富带动后富是核心。

[1]埃斯特林等.市场社会主义[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2]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3][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张彦(1993-),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基础理论。

猜你喜欢
公有制共同富裕市场经济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